1. 中控室的危机:虚弱的帝王与暗藏的野心
王侃侃抱着棱角分明的双核裂变电池踏入中控室时,金属靴底与星陨合金地板碰撞的 “嗒嗒” 声,竟被空气中凝滞的紧张感压得模糊 —— 那紧张感像一层无形的薄膜,裹着中控室里每一件设备,连穹顶 “星轨投影系统” 投射的光线都显得沉重。这套投影系统采用 “量子光粒成像技术”,以 0.5 倍速缓慢运转时,淡蓝色的星图光线会沿着墙面 “量子导光板” 的纳米级纹路流动,在地面投射出细碎的星点,每颗星点都对应着一颗真实的宇宙星体,甚至能看到星体表面的自转轨迹,可此刻,再精致的星图也照不亮突安苍白的脸庞。
突安斜倚在生物感应躺椅上,这把躺椅的靠背镶嵌着 36 个 “压力感应点”,能实时监测身体姿态并调整支撑角度,可此刻它只能徒劳地维持着最舒适的弧度 —— 突安淡蓝色的肤色像被抽走所有色素般褪成近乎透明的苍白,唇瓣抿成一条毫无血色的直线,连耳后那枚直径仅 1.5 厘米的 “神经贴片” 都闪烁着危险的黄色预警。这枚贴片通过皮下毛细血管采集血液样本,以 0.5 秒 / 次的频率分析 “蓝血因子” 浓度,此刻屏幕上的数字死死停在 4.8g/L,远低于 15g/L 的正常阈值,每闪烁一次,红色的 “能量流失 1%” 提示就会在贴片边缘跳一次,像在倒计时。
脑输机的银色导线仍缠绕在他额间,导线由 “超导纤维” 编织,直径仅 0.3 毫米,末端的 “意识接口” 是一枚嵌着 12 根微型电极的透明圆盘,紧密贴在太阳穴上 —— 这些电极能穿透头皮,直接与神经元建立连接,实现意识与设备的实时交互。可此刻,连接的终端屏幕上,黄色指示灯以 3 秒一次的频率微弱闪烁,光芒强度仅为正常蓝色的 28%,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可能被中控室通风系统吹来的微凉气流熄灭。王侃侃的目光扫过躺椅扶手旁的 “紧急唤醒按钮”,按钮表面的 “蓝顿文字” 已因长期使用磨损,边缘泛着毛边,隐约能辨认出 “生命急救” 的含义,可他的指尖只是在空中顿了顿,又缩了回来 —— 突安的虚弱,对他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比任何急救都重要。
“生命体征监测仪” 的全息投影悬浮在躺椅左侧,半透明的蓝色数据面板边缘泛着淡淡的电流光晕,像一层薄纱裹着跳动的数字。心率 38 次 / 分钟(蓝顿人正常区间 60-70 次 / 分钟,低于 40 次会触发脑部供氧不足,终端已自动弹出红色的 “脑损伤风险提示”,提示框旁还标注着 “剩余安全时间:12 分钟”,数字每秒都在减少),呼吸频率 9 次 / 分钟(每一次吸气都伴随胸口微弱的起伏,像被无形的手按压的气囊,胸腔起伏幅度不足正常状态的 1/3,连领口处的 “气流感应片” 都只亮起微弱的绿光 —— 这片感应片能检测呼吸气流强度,低于 15L/min 就会触发低氧警报),血压 78/49mmHg(血管收缩压已逼近休克临界值,面板边缘泛起一圈圈红色警告波纹,波纹扩散的速度随血压下降逐渐加快,从最初的 5 秒 / 圈变成 3 秒 / 圈)。
王侃侃下意识放下核电池,暗物质合金外壳与控制台碰撞的 “咚” 声在空旷的中控室里格外刺耳,回声在墙壁间反弹,显得格外突兀。他却丝毫未在意 —— 这枚电池的外壳采用 “多层分子压缩技术”,外层是 10 毫米厚的星陨合金(这种合金由蓝顿星陨石提炼而成,硬度是钛合金的 8 倍),中层是 “暗物质缓冲层”(能吸收 99% 的冲击力),内层是 “能量隔绝膜”(由 “反物质粒子” 编织,可阻挡任何能量泄漏),别说碰撞,就算从 10 米高空坠落也不会损坏。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控制台角落的 “紧急医疗按钮”,按钮下方的指示灯亮着柔和的白光,代表医疗舱处于待命状态,指尖悬停在按钮上方 3 厘米处,能感受到按钮散发的微弱热量(按钮内置加热片,防止低温环境下冻结),可最终还是悄悄收回 —— 救与不救,在他脑海里已演变成一场权力的博弈:救了突安,自己永远只能是屈居人下的博士,拿着固定的薪资,看着突安站在宇宙的聚光灯下;不救,或许就能一步登天,成为蓝顿星乃至整个宇宙的掌控者。
一个疯狂的念头瞬间攫住他的大脑,像藤蔓般缠绕着每一根神经:若突安此刻离世,自己将成为最大赢家。作为宇宙社科院的负责人,复制体的神经芯片由他独家编码,芯片里的 “核心指令集” 只有他能修改,每季度的授权密钥更是需要他的虹膜 指纹双重验证才能生成 —— 去年他曾故意延迟 3 天更新密钥,导致 30% 的复制体陷入 “待机状态”,当时蓝顿卫队急得团团转,最后还是他出面才解决问题,那时他就知道,自己掌握着复制体的命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