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英集结的前夜
大宇宙历387年,蓝顿星球的电离风暴刚过,地表的紫色尘埃还在低空盘旋,都凡站在特研院的透明穹顶下,指尖划过虚拟光屏上数千名科研人员的资料。这次组建的研发团队,不仅要攻克建筑材料的世纪难题,更要为即将崛起的密统帝国打造一座象征权力与科技的图腾,容不得半点马虎。他的目光停留在曼德拉尔的档案上——这位来自泽诺星球的生物学家,曾用基因编辑技术让濒死的“巨树蕨”在辐射区重生,其对生物活性物质的掌控力无人能及。
下一个名字是阿尔费雷德,人类联邦最年轻的结构力学权威,三年前主导设计的“环形空间站”在陨石雨中完好无损,他提出的“动态应力补偿理论”正是巨型建筑稳定的关键。都凡指尖轻触,将两人的资料拖入“核心成员”文件夹,随后又加入了达尔文约——这位曾在黑洞边缘采集数据的宇宙环境学家,对极端条件下材料的适应性研究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经验。
金属合金专家阿德曼的资料旁闪烁着红色警示标记,备注里写着“性格孤僻,拒绝团队协作”,但都凡毫不犹豫地选中了他。去年阿德曼研发的“星陨合金”硬度达到了已知材料的峰值,只是因成本过高未能量产,而这次的“星铁”粉末或许能让他突破瓶颈。能源整合领域的娜娜拉、阮文林、康德则组成了配套团队,前者擅长生物能源转化,后两位在跨星系能源网络搭建上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当235个名字最终定格在光屏上时,特研院的AI系统发出提示:“团队综合契合度92.7%,建议补充心理干预专家。”都凡关闭提示,他知道这支由天才组成的队伍必然充满棱角,但眼下时间紧迫,密统帝国的第一座总部大楼必须在三个月内矗立在蓝顿星球的中央平原上,容不得任何拖延。
2. 星核藻与星铁的博弈
临时搭建的研发实验室悬浮在蓝顿星球的同步轨道上,这里避开了地表的辐射干扰,也能实时监测星球环境数据。曼德拉尔穿着白色生物防护服,将装有星核藻的培养舱接入能量接口,这种蓝顿星球特有的藻类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淡金色的光芒,其细胞壁中的活性纤维是天然的高强度材料。“问题在于提取效率,”她盯着培养舱内游动的藻群,“目前每百公斤星核藻只能提取3克活性纤维,远达不到量产要求。”
阿德曼在隔壁实验室里摔碎了第三个烧杯,星铁粉末在实验台上泛着冰冷的金属光泽。这种从“末日陨石带”提炼出的金属,密度仅为普通钢铁的三分之一,却有着极强的抗辐射能力,但它与有机材料的融合度始终低于40%。“生物纤维太软,星铁太脆,强行混合只会像玻璃碴拌棉花,”他对着通讯器吼道,“要么放弃生物基,要么换金属原料!”
都凡召集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全息投影中,各专家的表情都很凝重。达尔文约调出蓝顿星球的地质数据:“中央平原的辐射值每小时都在波动,普通合金撑不过半年,必须用星铁;而星核藻的活性纤维是唯一能在辐射下自我修复的有机材料,缺一不可。”娜娜拉突然开口:“或许可以用生物能源激活星铁的分子活性?我之前做过类似的实验,用藻类的光合作用能量改变金属表面的分子结构。”
这个提议让陷入僵局的研发有了转机。曼德拉尔优化了活性纤维的提取工艺,通过基因编辑让星核藻的纤维产量提升了十倍;阿德曼调整了星铁粉末的粒径,将其磨成纳米级颗粒;娜娜拉则搭建了生物能源转化装置,将星核藻的光合作用能量转化为特定频率的脉冲波。当第一份混合溶液被注入实验打印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打印机喷射出的淡金色材料在空气中迅速固化,用硬度仪测试时,数值直接突破了现有材料的上限。
3. 百万大军的战前培训
材料研发成功的消息传到大宇宙军总部时,600万士兵已在蓝顿星球的太空港集结完毕。这些来自不同星系的军人,有的经历过星际战争,有的擅长机械操作,但对工业生物打印机都很陌生。阿尔费雷德带着235名特研科员分成300个培训小组,每个小组负责2万名士兵的教学,时间只有短短一周。
“记住,打印机的喷射压力必须保持在0.8MPa,每层打印厚度不能超过5厘米,”阿尔费雷德在训练场上对着全息投影讲解,“金龟的头部结构最复杂,那里的承重骨架需要交叉编织,你们的操作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士兵们围着缩小版的打印机模型反复练习,汗水浸湿了他们的作战服,蓝顿星球的重力比地球大1.2倍,长时间站立让不少人双腿发抖,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康德负责调试打印机的能源系统,他发现部分打印机的能源接口与星核藻溶液供应管存在兼容问题。“如果直接连接,可能会导致溶液在管道内凝固,”他连夜修改了能源传输协议,将原本的持续供能改为脉冲式供能,“这样既能保证能源稳定,又能让溶液保持活性。”阮文林则搭建了实时监控网络,每个施工小队的打印机数据都会同步到轨道实验室,一旦出现异常,AI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给出解决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