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63章 秦地夏灌核水量,魏陇输水抗苛阻

夏至的烈日烤得泾阳的田垄发烫,公渠的水流却在渠闸前断了动静。按《商君法·田律》“夏灌需‘芒种至夏至间按亩分水,每亩日灌三斗,贵族私截公渠水者罚粟十五石’”,官府在公渠旁设“水量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木牍灌溉册(记各村田块分水额度、灌溉时长)、青铜水位计(秦制一尺合23.1厘米,测渠水流量)、陶罐量水器(秦制一斗容200毫升,核每亩实际灌水量)。 赵承的青骊马踏过晒得发白的渠堤,马蹄裹着防烫的熟牛皮——马背上的牛皮袋里,是睡虎地秦简《田律·夏灌篇》抄本,朱笔批注“夏灌‘先公田后私田,私截水致下游旱者,‘补灌并赔粟五石’”。他勒住马时,正见公渠上游围着群农人,旧贵族魏儋(魏墒同族,爵为“公士”)正站在自制的截水闸前,对渠吏周甲怒吼:“我家私田粟苗正抽穗,多引半时辰水咋了?你再关闸,我家苗全得旱死!” 周甲攥着青铜水位计,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魏大夫,灌溉册上明记‘你家三十亩私田日分水九十斗,已超领三十斗’,这截水闸把下游水流拦得只剩三成,张伯家的十五亩公田,从清晨到现在还没浇上半亩,苗叶都卷成筒了!”围在旁的张伯捧着个空陶罐,罐底还沾着干裂的泥:“俺们这苗抽穗缺不得水,你私截水,是要让俺们半年辛苦全白费啊!” ## 一、主线:赵承验水破私截,魏儋悔悟补灌溉 赵承翻身下马,先接过周甲的灌溉册——木牍上“泾阳东村公田:十五亩粟苗,日分水四十五斗,灌溉时长两个时辰”的字迹清晰,再用青铜水位计实测:魏儋私田旁的渠段水位三尺二寸(超标准五寸),水流湍急;而下游公渠段水位仅一尺八寸,渠底已露出碎石,水流细得像线。顺着渠堤查,魏儋竟在公渠内侧凿了道暗沟,暗沟口用麻布遮掩,正偷偷往私田引水,沟边还堆着刚卸下的麻布片。 “魏儋,你私凿暗沟截水三十斗,致下游公田缺水,按《田律》该罚粟十五石,暗沟需当日封填,还得帮下游补灌三日!”赵承的话刚落,魏儋的脸瞬间从通红褪成惨白,他踢了踢暗沟边的碎石:“我……我家私田去年夏灌迟了,穗子空了三成,今年怕再减产,没顾上公田……” 话没说完,张伯突然蹲下身,拔起一株粟苗——穗尖已发褐,叶片一捏就碎,根须干得像枯草。“魏大夫,你看这穗!”张伯的声音发颤,“俺们全家指望这十五亩公田收粮,要是抽穗时旱死,今年就得靠借粮过活,阿大的腿还得抓药,哪有粮可借啊!”烈日把张伯的粗麻短褐晒得发烫,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手里的枯苗掉眼泪。 赵承让周甲调来四名水工,当场测算:下游公田需连续灌溉三个时辰才能救苗,魏儋私截的水量,够五亩公田灌一日。“《田律》载‘私截水致苗旱,罚粟加半,需补灌五日’”,赵承盯着魏儋,“你若能亲自帮张伯扛水补灌,罚粟可减为二十二石。” 魏儋看着张伯手里褐枯的穗尖,又望着下游卷叶的苗垄,突然抄起地上的陶罐:“是我糊涂!只想着自家减产,忘了公田是农户的命!”他转身对家奴说:“去把私仓里的六石粟米扛来,给张伯这样的缺水户每户补半石,再调十副水担,跟着水工给公田补灌,浇不完不歇工!” 家奴扛来粟米时,赵承教农人们“夏灌核验法”——先用青铜水位计测渠水流量(日需超五十斗\/亩),再用陶罐量水器核每亩灌水量(三斗为合格),最后查灌溉记录(浇完一亩在册上画“○”);还特意拿出《商君法》抄本,在空白处批注:“泾阳夏至夏灌,粟苗抽穗期日灌三斗,私截水者补灌优先,罚粟次之。” “魏儋,你偷的不是水,是粟苗的收成。”赵承把补灌的陶罐递给张伯,“以后私田缺水,可向官府申请‘夏灌应急贷水’,秋收后还粟或帮公田修渠,别再私截公水。” 魏儋跟着水工扛水补灌,肩膀被水担压红也没停:“赵客卿,我记住了。等补灌完,我还会让家奴把私田的草木灰运来,给公田粟苗撒一遍,帮穗子长得实些。”赵承在《夏灌核验册》旁批注:“泾阳夏至核夏灌,魏儋私截公水致旱,因农人诉艰而悔悟。夏灌之要在‘均’,贵族若能念苗旱之危,纵有过失亦能补。”这行批注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特意用朱砂圈出,旁注“战国夏灌‘先公后私’,见睡虎地秦简《田律》”,成为研究秦国夏灌制度的关键史料。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陇输水遭苛阻,陶罐接力护抽穗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县的输水渠旁,孟姬正和农人们围着干裂的田垄发愁。按李悝“尽地力之教”,“夏灌需官府供‘输水陶罐、竹管、木闸’,农艺吏指导‘分渠输水,亩灌三斗’”,可小吏郑五(前章苛扣除草工具被笞后,仍掌输水物资)却把物资堆在公仓锁着,说:“要领陶罐可以,每户缴三枚铜贝‘运输费’,不然罐破了、管裂了,输不了水别找我!” “郑吏,《法经·农律》明载‘夏灌物资属官助农务,不取私财’,你咋还敢收钱?”孟姬拦住他,举起一个从自家带来的旧陶罐——罐身虽有小裂,却还能盛水,“再说你这公仓里的陶罐,上次我见底都漏了,装水半道就洒,咋输水?”郑五把竹管往地上一摔,管节断成两截:“今年县府物资少,收点钱买新胶泥咋了?要么缴钱,要么用手捧水,累死也活该!” 邻村王婆抱着刚抽穗的粟苗,指节捏得发白:“俺家四亩苗,抽穗期缺了三日水,穗子都瘪了,再不输水,今年收成就没了!孙儿还等着卖粮凑药钱,这可咋整啊?”孟姬看着王婆发红的眼眶,突然想起外婆教的“古法输水术”——用自家陶罐、葫芦瓢接力输水,在田垄间挖浅沟导水,再用草木灰涂在沟底防渗漏,比官府的漏罐还管用。 她赶紧让阿大回家抱陶罐,又组织农人们挖导水沟:“大家把陶罐摆成线,从渠边往田垄传水,沟底涂层草木灰,水就漏得少!壮丁传水,妇人们补涂草木灰,咱们抢在日头最毒前浇完!”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们手递手传陶罐,水花溅在晒黑的胳膊上;妇人们蹲在沟边,抓着草木灰往沟底抹;孟姬则守在渠边,教王婆“陶罐节水法”:“罐口对着沟口倒,别洒在田外,每浇完一亩,用土把沟堵上,留着下次用!” 郑五见农人们不用官府物资也能输水,急得跳脚:“你们这是抗官!我要报县府说你们私占渠水!”这时,一阵热风刮来,农人们刚浇过的苗垄间,叶片渐渐舒展开,孟姬喊郑五:“郑吏,你要是有好陶罐,赶紧拿来,别让苗再旱!”老农张爷也帮腔:“你收的钱要是买了胶泥,现在陶罐也不会漏!” 里正带着县吏赶来时,正撞见郑五想偷拿农人的新陶罐——他想带回家装粮。“按《法经·农律》,苛阻输水、私拿农器者笞五十,倍退运输费!”县吏让郑五退还之前收的铜贝,又调来新陶罐和涂沟用的胶泥。孟姬教大家“陶罐修补法”:“漏罐用胶泥混麻絮补,晾干后能盛水,别浪费了好罐!” 王婆握着新领的陶罐,跟着众人传水,看着粟苗叶片慢慢变绿,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孟姬,要是没你,俺们这苗今年肯定旱死,夏灌就白忙活了!”孟姬掏出记事木牍,用炭笔在上面刻:“曲沃夏至输水,陶罐接力见人心。吏若苛阻,再好的抽穗苗也难抵旱情。”刻完,她把木牍藏在渠边的草丛里,草木的清香混着水汽,是夏灌护穗的希望。这枚木牍后来被赵承出使魏国时发现,收录进《农桑记》,成为佐证李悝变法“夏灌助农”实施细节的重要史料。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夏灌,儒法合谋定新规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策论。卫鞅穿着黑色曲裾深衣,手里攥着魏儋的私截案牍,眉头紧锁:“夏灌是粟苗的‘灌浆关’,私截公水、苛阻输水者必须重罚!去年秦国因贵族私截水,致百五十亩公田旱死,减产四十石,流民增加二十五户,这个教训还不够吗?” 坐在对面的淳于越摇着蒲扇,手里捧着《孟子·梁惠王上》,慢悠悠地说:“卫客卿,重罚是为了守渠规,可你看孟姬案——农人用陶罐传水、草木灰堵漏,没靠官府也能救苗,这说明农人懂灌、惜穗,只是缺支持。《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官府该帮农人输水,不是只罚人。若罚得贵族没钱补灌、农人没钱修沟,罚又有啥用?” “不罚就没规矩!”卫鞅把案牍往桌上一拍,“夏灌误则穗瘪,穗瘪则岁歉,岁歉则民饥,民饥则国乱,这个道理你不懂?” “我懂。”淳于越放下蒲扇,翻开孟姬的记事木牍,指着“陶罐输水”的记录,“可魏儋私截是为救抽穗苗,郑五苛阻是贪财,根源不同,治法该分轻重。贵族私截公水,可设‘夏灌补赔制’——贵族多截一石水,需帮公田补灌两亩,再缴粟一石;小吏苛阻输水,可设‘物资双监制’,农人代表与吏员一起管公仓,领物资需双方签字,漏损物资当场换,耽误一日追责。” 两人正争执不下,赵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泾阳夏灌核验报告”。他把魏儋的转变、孟姬的遭遇细细说完,道:“卫客卿,淳于先生,可设‘夏灌护穗双保制’:贵族私截公水,先补下游灌溉面积,再按比例罚粟,若主动帮贫户修导水沟,罚粟减半;夏灌物资由‘吏监 农人代表’共管,每日检查陶罐、竹管完好度,破损者立即修补;缺水农户,可凭‘田籍’向官府申请‘草木灰补贴’(防沟漏用),贵族补缴的粟米优先补他们。” 卫鞅盯着报告上“魏儋补灌”的记载,指尖划过竹简上的“均水”二字,沉默片刻:“双保制可行,但需加一条——贵族若拒补下游灌溉,爵降两级;小吏若克扣物资超两次,削职徙边,永不复用。” “善。”淳于越站起身,对着卫鞅作揖,“卫客卿此举,既守了田律的严,又护了农人的急。《管子·水地》云‘水者,万物之本原也’,夏灌的水不分贵贱,变法的规也该护着所有人——贵族有收成,农人有活路,才是真的治得好。” 赵承把“夏灌护穗双保制”的条文写在竹简上,旁添一句:“夏灌之治,在‘均水’不在‘私截’,在‘助农’不在‘苛阻’。”写完,他想起渠边魏儋扛水的身影、田垄间孟姬传罐的笑容,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公渠水均浇穗苗、输水有法可依,让贵族不贪水利、小吏不侵物资,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夏至后,盼着粟穗饱满、秋日满仓。 ## 四、夏灌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穗满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夏六月,泾阳核夏灌,贵族魏儋私截公渠水三十斗、致下游公田旱,见张伯等农人苗枯而悔悟,封填暗沟、补灌公田,减罚粟二十二石;魏地曲沃,小吏郑五苛阻输水物资、私拿陶罐,赖孟姬、张爷与农人之力揭穿,县吏笞之五十,倍退铜贝。”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陶罐量水器上——器里还沾着少许湿泥,旁边是魏儋补送的草木灰袋,袋口的麻绳系着农人的“活结”,方便取用。赵承捻起一撮草木灰,放在掌心摩挲,仿佛能摸到夏灌的水汽,那是泾阳粟穗的气息,是农人汗水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农人的低语声,张伯还在田埂旁守着补灌的苗垄,阿大帮着周甲整理灌溉册;曲沃的孟姬,正帮王婆把晾干的陶罐收回家,王婆的孙儿举着小陶罐,说要“帮着盛水”,惹得两人笑出了声。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田垄的灯火,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夏灌输水,为穗满之基;变法定规,为民生之安。私则穗瘪,助则穗实,此乃夏灌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一小块干泥,是当年魏儋补灌时渠底的泥,历经千年,仍带着泾阳夏至的暑气,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株粟苗都能喝足水、灌饱浆,让每一户农人都能望着沉甸甸的穗子,盼来丰收的秋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