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64章 秦地斗门核涝险,魏陇石囷护杂苗

小暑的连阴雨浇得泾阳渠水暴涨,新修的斗门闸前却乱作一团。按《商君法·田律》新补“夏涝‘雨深三寸即需开斗门泄洪,每时辰报涝情一次,误泄者罚粟二十石’”,核验站摆着三样新器:木牍斗门册(记十座斗门启闭时辰、负责吏员)、铜制测雨器(秦制一寸合23.1厘米,接雨柱高定涝级)、木制淤土 sampler(刻刻度,取渠底淤土测淤积厚度)。 赵承的青骊马踏过泛着水光的田埂,马腹悬着的牛皮袋里,是刚抄录的《田律·雨涝篇》新条,朱笔圈出“斗门由水工专管,贵族不得私动”。他勒马时,正见斗门旁围着水工与农人,旧贵族赵儋(赵氏族亲,爵“上造”)正揪着水工的衣襟怒吼:“这破木闸关不住水!我家两顷粟田挨着渠岸,再不堵上,新灌的淤肥全冲没了,去年就是这么减产的!” 水工李乙攥着湿漉漉的斗门册,指节发白:“赵大夫,这是郑国渠新传的斗门闸,要按‘雨深三寸开中闸,五寸全开’的规矩来!您昨夜私关了西斗门,下游二十亩公田积水都四寸了,粟穗泡得脱粒,再泄不及就得烂在地里!”蹲在田埂上的老农陈丈,捧着一把泡胀的粟穗,穗粒一捻就掉:“俺们这穗刚灌满浆,一场涝就白搭!家里等着缴租换布,孙儿的冬衣还没着落啊!” ## 一、主线:赵承验闸纠误操,赵儋补泄学斗门 赵承翻身下马,先查斗门册——木牍上“泾阳北渠西斗门:雨深超三寸即开,值守吏李乙”的墨字被雨水洇开少许,再用铜制测雨器核对:昨夜降雨量达四寸七分,属“需全开三闸”的涝级;实测公田积水四寸二,渠底淤土厚达两指(用sampler掏出的淤土能堆成小丘),而西斗门被赵儋用三根木柱顶死,闸下淤泥已堆成斜坡。 “赵儋,你私关斗门违《田律》,致公田涝渍淤塞,按新规当罚粟二十石,且需率家奴清淤泄洪!”赵承话音刚落,赵儋突然蹲下身捶着闸柱:“我哪懂什么郑国渠的规矩!往年都是筑土坝挡水,谁知道这木闸有这么多门道?去年淤肥冲了半亩,今年只想护着田……” 陈丈突然起身扒开公田积水,露出埋在泥里的粟根——须根已发黑腐烂,几株粟秆一拔就断。“赵大夫你看!”老人声音发颤,“这根一烂,穗子再饱满也结不住粮!俺们村十户靠这公田活命,要是绝收,冬天只能去逃荒!”雨水顺着陈丈的白发往下淌,混着泥点砸在赵儋鞋上。 赵承召来水工演示斗门操作:“这闸分三级槽,雨三寸开下槽,五寸开中槽,暴雨全开——你关闸堵水,反而让淤土积在渠口,越堵越涝。”说着教众人用sampler测淤:“淤土超一指就得清,不然水排不动。”测算后发现,需清淤三十筐、全开三闸,才能在日暮前排净积水。 “我认罚!”赵儋猛地站起,抄起水工的铁锨挖淤,“家奴全调来清淤,我私仓里的十石粟先补给出事农户!”他挖得满身泥污,指缝渗血也不停,见陈丈年纪大,还抢过老人手里的筐:“这活我来,你们去学开斗门,下次雨涝别再出错。” 赵承趁机在斗门旁立起木牌,刻上“启闭三则”,又让李乙每日清晨教农人认测雨器:“以后雨前查器、雨中看闸、雨后清淤,按规矩来就不会涝。”他在核验册批注:“泾阳小暑涝,非独私关之过,亦因斗门之法未及农。变法当教民用法,而非仅罚民违律。”这行字后来见于《秦代水利考》,佐证郑国渠技术普及的波折。 ## 二、支线·孟姬:魏陇报灾迟,石囷储水护杂苗 同日午后,魏国曲沃的雨幕里,孟姬正领着农人们往高处抢运粟种。按李悝“尽地力之教”,“雨涝需三日内报县府,申领石囷储水防续涝”,可乡吏宋九却迟迟未报灾,直到积水漫过田埂才匆匆赶来:“县府要等雨停才发石囷,你们先自己扛土挡水!” “宋吏,《法经·农律》明载‘涝灾逾时不报笞三十’!”孟姬举着湿透的农事册,上面记着“六月初六降雨三寸,需立石囷”,“再说石囷是储水不是挡水,等雨停田都淹完了!”宋九踢开脚边的陶罐:“县府库房远,运石囷要耗人力,雨停再送省麻烦!” 王婆抱着一捆黍苗哭出声:“俺家种的黍子最不耐涝,这都泡了一日,芽都烂了!去年种单一粟米遇涝绝收,今年听孟姬的种了黍、菽、麻五种,咋还是躲不过?”孟姬突然想起西门豹治邺用的“石囷囤水法”——用石块垒成圆囷,把田埂积水引进去,既能排涝又能存水浇苗。 “不用等县府的石囷!”孟姬高声喊,“各家搬石块垒小囷,把积水引进去!菽和麻耐涝,先救黍子和粟!”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垒石囷,石缝用泥抹实;妇人们用木锨挖沟引水,把耐涝的麻苗移栽到湿处;孟姬则带着孩童捡拾陶片,铺在粟田边挡泥水。 宋九站在坡上急得转圈,却帮不上忙——他压根不会垒囷。雨势稍减时,县吏带着石囷赶到,见农人们已垒起八座小石囷,囤住的水正顺着新挖的沟浇向旱田,不禁皱眉问宋九:“为何不报灾?”孟姬趁机递上农事册:“宋吏迟报两日,若不是用杂种和石囷自救,五顷田全完了!” 县吏当场按律笞宋九三十,又教众人用石囷储水浇苗:“这囷能存水半月,雨停后还能浇耐旱的麦种。”王婆摸着刚救下来的菽苗,叶片上还挂着水珠:“多亏孟姬懂杂种、会垒囷,不然五种庄稼也保不住!”孟姬在木牍刻:“曲沃涝,石囷救苗,杂种续命。吏若惜力迟报,再好的农法也枉然。”这枚木牍后被收录入《魏农遗事》,成为“杂种抗灾”的实证。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教民”,新法增“技术课”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卫鞅盯着赵承送来的秦魏涝情报,拍案怒斥:“秦之斗门未教民,魏之报灾竟迟滞!此皆吏惰民愚之过,当重罚!”淳于越却摇着蒲扇,指着孟姬的木牍:“卫客卿,孟姬用石囷、杂种自救,可见民非愚,乃法未及教也。《管子·度地》云‘水利为田本,教民为水利本’,只罚不教,下次仍会涝。” “教民需时日,涝灾不等人!”卫鞅反驳,“斗门之制若不严查,人人私关怎办?” 赵承推门而入,呈上农人的斗门学习册:“卫客卿,秦地农人已学会看测雨器;魏地石囷之法,孟姬已教给三乡。臣以为可设‘农术教演制’:每乡配一名水工教水利,一名农师教杂种,吏员若延误教演,与迟报灾同罚。” 淳于越补充:“再设‘石囷储备制’,县府预存石块,雨前先运至乡,免临时误事。《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教民用法、备物在先,比事后重罚更有效。” 卫鞅沉默片刻,指尖划过赵承批注的“教民用法”四字:“可。但水工与农师需考校,不合格者罢官;吏员教演不力,爵降一级。”他提笔在新法草案添上:“夏防之要,一在器备,二在教民,三在速报。三者缺一则涝不可防。” 淳于越起身作揖:“此法兼顾严律与民生,善。变法非刻简而止,乃要让农知为何行、如何行,方得长久。”赵承望着窗外渐歇的雨,想起渠边的石囷与斗门,忽然明白:好的法度,该像石囷存水般护民,像斗门泄洪般有序,更要像农师教术般深入人心。 ## 四、涝后实录见新法,苗间风雨藏初心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写下:“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夏七月,泾阳遇涝,赵儋私关斗门致公田涝,既罚且教,率家奴清淤学闸;曲沃宋九迟报涝灾,笞三十,农以石囷杂种自救。秦魏之涝,皆显教民之要。”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农人送的迷你木斗门,刻着“启闭三则”;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五种作物种籽,用麻纸包着,纸上画着小石囷。赵承摩挲着木斗门的刻痕,仿佛看见农人们围着测雨器认刻度,听见石囷垒起时的夯土声。 窗外传来李乙的吆喝声,他正带着农人检修斗门;曲沃的田埂上,孟姬在教孩童辨认菽苗与麻苗。雨停后的月光洒在田垄,石囷里的积水泛着银光,杂种的庄稼在风中摇晃,透着劫后重生的希望。 赵承提笔添上:“变法之难,不在定规,而在传规;不在罚过,而在防过。石囷护苗,斗门泄涝,皆因民知用法。待农人均晓律、会用器,方无涝灾之患。” 这页实录后来被东汉农学家崔寔收录,旁注“战国涝防,始重教民”,而那枚迷你斗门与种籽包,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见证着变法从“律条”到“民生”的落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