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8章 秦地防旱疏官渠,魏农求水争开闸

夏末的旱风刮得秦地田垄发裂,泾阳县的官渠却只透着浅浅一汪水——渠岸旁的令狐氏私田被浇得湿软,粟苗绿油油的,而民人的地块却裂着指宽的缝,苗叶卷成了筒。赵承骑着青骊马走在渠埂上,马背上驮着两卷关键物事:一卷是《商君法·水利律》抄本,竹片上“官渠水均分给民,贵族私占者罚”的朱字被旱风刮得发白;另一卷是“防旱工具册”,记着“垄沟引水仪”“土墒测深锥”的形制,每样都标着“按《考工记·匠人》改良”的注脚。他腰间的“查田符”旁,新添了铜制“分水权”,是秦国廷尉府颁的标准量具,用于校验官渠分水量,防止贵族私占。这是商鞅推行“水利均平”的第三个旱季,泾阳县旧贵族令狐茂(令狐氏主支,爵为“不更”)却把官渠闸门锁了,只往自家私田引水,赵承此行,便是要让《水利律》的“水不分贵庶”,落在渠水的流淌声里。 ## 一、主线:赵承泾阳疏官渠,令狐茂私占遭严惩 泾阳县的官渠分水点设在渠中段的夯土闸口,闸上挂着三把铜锁,锁芯刻着“令狐氏”的纹章——令狐茂的家奴正用木勺把渠水往私田的垄沟里引,民人们围在闸外,手里攥着干裂的土块,却不敢上前。赵承刚到闸口,就见令狐茂躺在凉棚下的竹席上,喝着冰镇的粟米酒,身边摆着陶制的“私用分水勺”(比官用勺大两倍)。 “赵客卿来得正好,”令狐茂晃着酒碗,指着凉棚外的民人,“这些农人不懂‘惜水’,渠水少,自然先浇俺家的壮苗——不然秋熟缴不上租,客卿也难向咸阳交代吧?”赵承没接话,而是让小吏取出“土墒测深锥”——这是竹制工具,锥身刻着“湿土五寸为适、三寸为旱”的刻度,他先往令狐氏私田扎了一锥,锥尖带出五寸湿土;再往民人地块扎,只带出三寸干土,锥身还沾着土渣。 “令狐大夫说‘渠水少’,”赵承举着测深锥,对着民人高声说,“可你家私田湿土五寸,民人地块干土三寸——这是‘水少’,还是‘你私占’?”民人们顿时炸开了锅,有的拍着闸喊“开闸放水”,有的举着干裂的苗喊“俺家苗快死了”。令狐茂脸色一沉,让家奴抽剑拦在闸前:“官渠是官府修的,俺是贵族,先用水天经地义!” 赵承当即展开《水利律》,指着朱字:“商君令‘官渠水,按田亩均分,每亩每日一斗,贵族私占一斗,罚缴粟十石,锁闸者,夺爵一级’。”说着便让秦兵砸开铜锁,又取出“垄沟引水仪”——这是竹制的分水槽,槽身刻着“民田、公田、私田”三列刻度,每列对应不同的田亩数,“按仪分水,谁也不能多占”。 令狐茂见锁被砸,酒碗“哐当”摔在地上:“赵承你敢!俺要去咸阳告你!”赵承却没理他,让小吏按引水仪的刻度开闸——渠水顺着分水槽流进民人的垄沟,干裂的土块“滋滋”地吸着水,苗叶渐渐舒展开。民人们跪在田埂上,掬着渠水往苗根浇,眼里含着泪。 傍晚整理工具册时,赵承在《水利律》旁加了段批注:“泾阳县夏旱分水,令狐茂锁闸私占官渠水,民人苗枯不敢言。新法之均水,不在修渠,在让水真能流进民田——若贵族锁闸、小吏纵容,再宽的渠也浇不透民地。”写完,他把册卷好,却见令狐茂的家奴在渠埂上挖断了民田的垄沟——旧贵族的报复还没停,这卷记录,又成了水利均平的“铁证”。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地求水争开闸,郑五索钱激民怨 同一时刻,魏国曲沃县的汾河灌渠旁,孟姬正用木瓢往粟苗上泼着浑浊的井水——井快干了,她的五亩苗已有三成卷了叶。县府贴出的“救旱令”在风里飘着,上面写着“汾河灌渠开闸放水,每亩每日浇半斗”,孟姬攥着自家的“田亩凭证”(木牍刻着“孟氏,田五亩”),带着阿大往灌渠闸口赶。 灌渠的闸口由小吏郑五看守,他坐在闸旁的草棚里,手里把玩着一串铜贝,棚外摆着个陶瓮,上面写着“开闸费”。农人们围在棚外,有的往瓮里放铜贝,有的攥着凭证哀求,郑五却只收贝不开闸。孟姬挤到前排,递过田亩凭证:“郑吏,俺家苗快死了,按救旱令,该给俺家田浇水——俺没铜贝,这是去年的缴粮凭证,能抵吗?” 郑五却把凭证扔在地上,用脚碾了碾:“缴粮凭证当不了钱!开闸可以,每亩缴一个铜贝,不然就等着苗枯死!”阿大跑过去捡凭证,却被郑五的跟班推开,摔在干土上,手里的木瓢碎成了两半。“你凭啥推孩子?”孟姬扑过去护住阿大,瞪向郑五,“救旱令上没写要缴‘开闸费’,你敢私收钱?” 旁边的老农张伯也帮腔:“俺们里巷二十户,有十户缴不起铜贝,你就不给浇水——李大夫的‘尽地力之教’,是让你靠旱情发财的?”郑五却摸出腰间的铜刀,拍在案上:“再多嘴,俺就把你们的田亩凭证都烧了,让你们连闸都见不着!” 孟姬见求告无门,忽然抱起棚外的陶瓮,往灌渠里倒:“这‘开闸费’是民人的救命钱,你也敢收!俺们现在就去安邑找李大夫,看你这小吏敢不敢违令!”农人们也跟着起哄,有的要拆草棚,有的要砸闸锁。郑五怕闹到县丞那里,只好骂骂咧咧地打开闸:“浇浇浇!看你们秋熟能不能缴上税!” 渠水顺着垄沟流进孟姬的田,干裂的土块渐渐湿润,苗叶慢慢展开。孟姬蹲在田埂上,掬着水往阿大脸上擦:“娃,苗有救了。”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夏旱,汾河灌渠被郑五索‘开闸费’,农人群起争之,才得浇水。尽地力之教,若吏借灾谋私,农虽有令,亦难保命。”刻完,把记藏在灶膛旁的陶瓮里——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水权”。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论水辩民本,儒法调和探实策 咸阳的“水利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均水养民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分水强兵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秦魏两地的防旱、求水记录,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要保秋熟,需按田亩分水,贵族私占就重罚!”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泾阳县令狐茂锁闸私占,若不夺爵罚粟,其他贵族都学样,官渠水就成了贵族的私水,秋熟军粮从哪来?”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均水养民论》:“卫客卿可知,孟姬缴不起‘开闸费’,差点看着苗枯死;泾阳县民人若不是赵客卿来,苗早枯了——均水不是只‘罚贵族’,还要‘管小吏’,小吏借灾索钱,比贵族私占更伤民。” “那淳于先生要官府当‘保姆’?”卫鞅冷笑,“秦要东出,哪有闲力管小吏的小事?只要贵族不私占,水就能流进民田。”赵承忽然站起身,举着记录:“卫客卿可看这记录?秦地令狐茂私占被严惩,民人得水;魏地郑五索钱,民人争水才得浇——新法的均水,缺的不是‘罚贵’,是‘治吏’,缺的不是‘分水令’,是‘执行令’。” 淳于越点头:“《孟子》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秦的水利律再好,若小吏贪腐、贵族阻挠,水也浇不透民田。官府该设‘水利监’,查贵族私占,更查小吏索钱,这才是‘均水’的根本。”卫鞅攥紧策简,沉默片刻:“……治吏可以,但贵族私占绝不能轻饶——这是新法的底线。” 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尚书·禹贡》抄本:“里面说‘禹疏九河,尽力乎沟洫’,治水本是‘养民’的事,秦的水利律,若能加‘治吏’一条,便不是只讲‘强兵’,更讲‘养民’了。”赵承接过竹简,指尖触到“民惟邦本”的刻痕,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古籍记真”,不仅是记“法之均”,更是记“法之仁”。 ## 四、防旱实录藏民声,战国水利入简牍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疏渠、魏地求水、咸阳论辩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开闸费之争”,旁注“魏地水利之弊,不在渠不宽,在吏不廉——小吏索钱比旱情更伤农,救旱先救吏”;再记下令狐茂的私占案例,注“秦地均水之利,在罚贵不欺民,更在民见罚贵而信法——民信法,才敢争水、敢护苗”;最后把淳于越的“治吏”建议附在《水利律》后,注“儒法之辩,非‘罚贵’与‘养民’之争,是‘强法’与‘仁政’之衡——秦要防旱,需罚私占,更需治贪吏,二者缺一不可”。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渠埂上看到的场景:民人掬水浇苗时的泪,孟姬护着阿大争水时的倔,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本光”。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水利数据,而是带着农人生存温度的“战国水利图”。 窗外,秦地的晚风带着渠水的湿气,泾阳县的民人在田垄守着渠水,曲沃县的苗叶渐渐转绿,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分水权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实在的声音:有新法的严,有农人的韧,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水利里,不仅有“强产”的目标,更有“养民”的根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