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7章 秦地核苗惩欺瞒,魏农补苗争种粮

夏耘后的秦地田垄,粟苗已齐腰高,却在泾阳县的“公孙氏私田”里显出异样——有的地块苗密如织,有的却稀稀拉拉露着荒土。赵承骑着青骊马走在田埂上,马背上驮着两卷关键竹简:一卷是《商君法·农时律》抄本,竹片上“夏耘后核苗情,弱苗地块减租、欺瞒者罚”的朱字被晨露浸得清晰;另一卷是“苗情核查册”,已标注好待查的“公田、私田、民田”苗情标准(壮苗:株高五尺、穗初显;弱苗:株高三尺、叶发黄)。他腰间的“查田符”旁,新添了竹制“苗情测尺”,尺身刻着“株高、叶宽、穗长”三列刻度,尾端绑着软木片(拨苗不碰穗),这是商鞅推行“苗情核查”的新制——既要确保秋熟产量,也要防止旧贵族“瞒弱苗、冒领减租”,可泾阳县旧贵族公孙贾(公孙氏旁支,爵为“簪袅”)却早传出“私田苗情全壮”的话,赵承此行,便是要让《农时律》的“实核实报”,落在粟苗的丈量声里。 ## 一、主线:赵承泾阳核苗情,公孙贾瞒弱遭重处 泾阳县的苗情核查点设在公孙氏私田旁的夯土台上,台上摆着三具“苗情测具”:竹制测尺、陶制“叶色对照碗”(盛清水映叶色,绿为壮、黄为弱)、木制“穗数计数器”。公孙贾穿着绣纹深衣,站在台边指挥家奴往弱苗地块补插壮苗,见赵承来,忙拱手笑道:“赵客卿来得巧,俺家私田苗情全壮,按律不用减租,还能领官府的‘劝农奖’呢!” 赵承却没接他递来的“苗情册”,而是径直走向最边缘的地块——那里的粟苗看着整齐,却有半数叶尖发黄。他用苗情测尺量了株苗:“株高四尺,叶宽三寸,穗还没显,这是‘中苗’,不是壮苗。”又用对照碗盛水,把黄叶浸进去:“水色发淡,是缺肥的弱苗特征,公孙大夫说的‘全壮’,在哪?” 公孙贾脸色一沉,却仍强辩:“这是‘晚熟苗’,过十日就能变壮!”赵承当即让人把补插的壮苗拔出来——苗根还带着新土,明显是刚从别处移来的。“《农时律》载‘核苗时私移壮苗欺瞒者,罚没私田十亩、减爵一级’,”赵承展开竹简,对着围观的农人高声念,“公孙大夫这是要抗律?” 农人们围过来,有的指着私田深处:“那边还有地块苗稀!”有的小声议论“贵族也不能瞒苗情”。公孙贾见瞒不住,只好承认:“私田有二十亩是弱苗,怕缴不起租,才补插壮苗……”赵承没心软,让小吏按测尺记录:“公孙氏私田百亩,实有弱苗三十亩、中苗五十亩、壮苗二十亩,按律罚没私田十亩、减爵为‘上造’,弱苗地块秋熟减租三成。” 核查完私田,赵承又去查民田——农人的地块虽有弱苗,却都如实上报,有的还主动说“缺肥,想求官府贷些粟种补苗”。赵承让小吏记下,在核查册上批注:“泾阳县夏耘核苗,公孙贾移苗欺瞒,民人如实报弱——新法之实,在惩贵不欺民,若贵可瞒、民必怨,法难行远。”傍晚整理册卷时,他见公孙贾的家奴在田埂上扔石子砸苗,便让秦兵拦住——旧贵族的怨怼还在,这卷记录,更要记清“法惩欺瞒”的必要。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地补苗缺种粮,郑五索押激众怒 同一时刻,魏国曲沃县的田垄上,孟姬正蹲在地里扶弱苗——夏耘时的蚜虫虽除了,却有半亩粟苗被啃得只剩秆,得补播晚熟粟种才能救。她攥着“补苗申请”(县府发的木牍,写着“缺苗户可贷种三斗”),带着阿大往县府赶,怀里还揣着半块去年的粟饼,是给阿大留的干粮。 县府的补苗贷种处,郑五正把粟种往自己的布包里装,陶瓮里只剩底了。孟姬递上申请:“郑吏,俺家半亩苗没了,要贷三斗种补苗。”郑五却瞥了眼申请,把瓮一扣:“贷种可以,得用你家的麻织机作抵押——秋熟还不上,机就归县府!” “补苗令上写‘贷种无抵押,只凭税缴凭证’,”孟姬掏出去年的缴粮木牍,“俺缴了税,为啥要抵押?”旁边的老农张伯也帮腔:“俺们里巷有五户缺苗,贷种都要抵押,郑吏你这是违令!” 郑五却把木牍扔在地上:“令是李大夫写的,可种是县府管的,俺说要抵押就必须要!”阿大想去捡木牍,却被郑五的跟班推开,摔在地上,手里的粟饼撒了一地。孟姬急了,抱起陶瓮要倒种:“俺们农人种田,缺种就活不了,你要是不给,俺就去找县丞!” 这话引来了其他缺苗农人,有的举着补苗令,有的喊着“要见李大夫”。郑五怕闹到安邑,只好舀了三斗种,却在种里混了不少瘪粒:“就这些,要就拿,不要滚!”孟姬没挑,抱着种往家走——瘪粒总比没种强,她能挑出饱满的播。 到家后,阿大帮着挑瘪粒,孟姬在田垄上挖穴补播,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夏耘补苗,县府贷种被郑五索押,混瘪粒。尽地力之教,若吏违令苛民,农虽勤,亦难有收。”刻完,把记藏在炕席下——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补苗希望”。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论苗辩民本,儒法调和求实策 咸阳的“农本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因灾宽责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按苗定责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秦魏两地的核苗、补苗记录,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要保秋熟,需按苗定责!”卫鞅敲着策简,“公孙贾瞒弱苗,就该重罚,不然农人都学样,秋熟哪来军粮?”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因灾宽责论》:“卫客卿可知,孟姬的弱苗是蚜虫咬的,不是懒种;泾阳县有五户农人,苗弱是因春旱缺肥——若只按苗定责,不看灾因,农人死路一条。” “那淳于先生要官府不管苗情?”卫鞅追问,语气带着嘲讽。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不管,是要‘分因定责’——贵族瞒苗要重罚,农人灾弱要宽责,还得贷种补苗,这才是‘养民’的法,不是‘逼民’的法。”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秦魏的情况读出来:“秦地公孙贾瞒苗罚没田,民人灾弱贷种补;魏地孟姬灾弱求种被索押,秋熟恐无收——新法的核苗,缺的不是‘定责’,是‘分责’,缺的不是‘罚’,是‘救’。”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罚欺瞒”,却没算过“救灾弱”的重要。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民人灾弱该救”。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孟子·梁惠王上》抄本:“里面说‘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秦的核苗法,若能加‘救弱’一条,便不是只讲‘责’,更讲‘仁’了。”赵承接过竹简,指尖触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刻痕,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古籍记真”,不仅是记“法之严”,更是记“法之仁”。 ## 四、核苗实录藏初心,战国农本入简牍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核苗、魏地补苗、咸阳论辩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瘪粒补苗”,旁注“魏地补苗之弊,不在苗弱,在吏贪——小吏索押比苗弱更伤农,救苗先救吏”;再记下公孙贾的欺瞒案例,注“秦地核苗之利,在罚贵不欺民,更在民见罚贵而信法——民信法,才愿如实报、勤补种”;最后把淳于越的“分因定责”建议附在《农时律》后,注“儒法之辩,非‘定责’与‘宽责’之争,是‘强法’与‘仁心’之衡——秦要保秋熟,需罚欺瞒,更需救灾弱,二者缺一不可”。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核苗现场看到的场景:农人如实报弱时的恳切,孟姬挑瘪粒补播时的执着,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本光”。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苗情数据,而是带着农人生存温度的“战国农本图”。 窗外,秦地的晚风带着粟苗香,泾阳县的农人在补苗,曲沃县的瘪粒在土里待发芽,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苗情测尺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实在的声音:有新法的严,有农人的韧,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农本里,不仅有“强产”的目标,更有“养民”的根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