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9章 秦地测产防瞒报,魏农报产争实估

处暑的风带着粟香掠过秦地,泾阳县的粟穗已垂成金穗,却在白氏私田的垄间藏着“瞒产”的心思——有的地块故意留着枯苗,有的把实穗藏在叶下,要趁秋收前的“测产估税”少报产量。赵承骑着青骊马走在田埂上,马背上驮着两卷关键物事:一卷是《商君法·租税律》抄本,竹片上“秋收前测产估税,瞒产一亩罚缴粟五石”的朱字被粟穗的金粉蹭得发亮;另一卷是“测产工具册”,记着“穗数计数器”“亩产量估算板”的形制,每样都标着“按《泛胜之书》农法改良”的注脚。他腰间的“查田符”旁,新添了竹制“测产标”,标身刻着“壮穗(百粒重五钱)、中穗(三钱)、弱穗(一钱)”的刻度,这是商鞅推行“实产实估”的新制——既要确保秋税足额,也要防止旧贵族“瞒产逃税”,可泾阳县旧贵族白圭(白氏旁支,爵为“大夫”)却早传出“私田减产三成”的话,赵承此行,便是要让《租税律》的“明估明税”,落在粟穗的称量声里。 ## 一、主线:赵承泾阳测产粮,白圭瞒产遭重罚 泾阳县的测产点设在白氏私田旁的打谷场,场上摆着三具测产工具:左边是“穗数计数器”,竹制方格每格能容十穗粟,格边刻着“每亩千穗为常产”;中间是“百粒重秤”,铜制秤砣最小为一钱,秤杆标着“壮、中、弱”三档;右边是“亩产量估算板”,木牌上画着田垄图,按穗数、粒重折算亩产。小吏们正按户籍册叫名测产,白圭却带着家奴守在私田口,手里举着几株枯苗:“今年春旱夏涝,俺家私田减产三成,测产也白测——总不能让俺赔本缴粮吧?” 赵承没接话,而是让小吏随机选了三亩私田,第一亩用计数器数穗:“每亩千二百穗,壮穗占七成,中穗三成——按估算板,亩产该有一石二斗。”白圭立刻摆手:“你数的是壮苗地块!那边两亩都是弱苗,亩产顶多六斗!”赵承却走向他指的“弱苗地块”,弯腰拨开粟叶——叶下藏着密密麻麻的壮穗,只是故意留了几株枯苗遮眼。 “白大夫说的‘弱苗’,”赵承扯出一穗壮穗,百粒重秤称得五钱,“按《租税律》,‘测产时藏壮穗瞒产者,每亩罚缴粟五石’。这三亩私田,你说亩产六斗,实测一石二斗,瞒产六斗每亩——你要认吗?”家奴们慌了,有的想把藏穗的地块踩烂,却被秦兵拦住。 白圭脸色铁青,攥着腰间的玉剑:“赵承你别太过分!俺是‘大夫’爵,你敢罚俺?”赵承展开《租税律》,对着围观的农人高声念:“商君令‘贵族瞒产,爵降一级,罚缴瞒产数十倍粟’。你私田百亩,实测亩产一石二斗,瞒报六斗,共瞒产六十石——罚缴粟六百石,爵降为‘不更’,你要抗律?” 农人们围过来,有的指着私田深处:“俺昨儿见你家奴往谷仓运粟穗,哪像减产?”有的小声议论“贵族也不能瞒产逃税”。白圭见瞒不住,突然掀翻测产工具:“俺认栽!六百石粟、降爵为‘不更’,俺缴!但秋熟时得按实测亩产估税,不能再多加!”赵承把测产标收进囊:“估税本就按实测,是你先瞒产,何谈‘多加’?若早如实报产,何至于此?” 测完私田,赵承又去查民田——农人们虽有弱苗地块,却都如实报穗,有的还主动说“今年亩产比去年多二斗,能多缴些税”。赵承让小吏记下,在工具册上批注:“泾阳县处暑测产,白圭藏穗瞒产,民人如实报实——新法之实,在惩贵不欺民,若贵可瞒、民必怨,税难征足。”傍晚整理册卷时,他见白圭的家奴在打谷场偷撒粟粒,想伪造“减产”痕迹,便让秦兵拿下——旧贵族的侥幸还没消,这卷记录,更要记清“法惩瞒产”的必要。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地报产遇苛估,郑五强征激民愤 同一时刻,魏国曲沃县的农舍旁,孟姬正蹲在地上数粟穗——她的五亩田,今年亩产估摸着有一石,按李悝“尽地力之教”的税律,该缴粟三斗。县府贴出的“报产令”在风里飘着,上面写着“农户自报产量,小吏复核,多报不罚,少报补缴”,孟姬攥着自家的“农事记”(刻着各地块穗数),带着阿大往县府报产处赶,怀里还揣着刚炒的粟粒,是给阿大当零食的。 县府的报产处,郑五坐在案后,手里把玩着报产木牍,案上摆着个“强估板”——上面的亩产比常产高两成。农人们排着队报产,张伯刚说“亩产八斗”,郑五就把木牍往桌上一拍:“今年风调雨顺,哪能只八斗?最少一石,不然就是少报!”张伯急得直跺脚:“俺家田土薄,真就八斗——再估高,俺秋熟连口粮都没了!” 轮到孟姬时,她递上农事记:“郑吏,俺家五亩田,壮穗四千穗,中穗两千,按百粒重算,亩产一石——这是俺数的穗,你看。”郑五却把农事记扔在地上,脚踩了踩:“农人的破木牍顶个屁用!按县府的‘强估板’,你家亩产得按一石二斗算,税缴三斗六升!” “报产令上写‘自报复核,少报补缴’,没写要按‘强估板’!”孟姬扑过去捡农事记,阿大也跟着哭:“娘,俺家没那么多粮……”郑五的跟班当即推开孟姬:“少废话!要么按一石二斗报,要么就等着县府来抄家!” 农人们顿时炸了锅,有的举着粟穗喊“俺家穗小,亩产就七斗”,有的要去安邑找李悝评理。郑五怕闹大,只好改口:“一石就一石!但秋熟时若实测比报产高,得多缴两成罚粮——你敢赌吗?”孟姬攥紧农事记:“俺没瞒产,赌就赌!” 回家的路上,阿大问:“娘,俺家真能缴上税吗?”孟姬摸了摸他的头:“能,娘多打些粟,总能缴上。”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处暑报产,郑五用‘强估板’逼农多报,俺家实报一石,却被威胁‘实测高则罚’。尽地力之教,若吏强估苛税,农虽实产,亦难安心。”刻完,把记藏在粟囤下——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实产证据”。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论税辩宽严,儒法调和探仁政 咸阳的“税政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薄税宽民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实税强邦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秦魏两地的测产、报产记录,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要东出,需实税强邦!”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白圭瞒产若不重罚,其他贵族都学样,秋税哪能足额?军粮不够,怎么打魏国、韩国?”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滕文公下》抄本:“卫客卿只知‘税足’,不知‘民安’。孟姬实报亩产一石,却被强估一石二斗;泾阳县民人如实报产,却怕贵族瞒产牵连自己——若税过严,民人要么逃税,要么弃田,秋税反而更少。” “那淳于先生要秦减到哪般?”卫鞅冷笑,“总不能让官府喝西北风吧?”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减税,是‘宽估严惩’——对民人,按实产估税,灾年再减;对贵族,瞒产重罚,绝不姑息。《尚书》云‘惠迪吉,从逆凶’,秦的税政,该惠于善(实报的民人),惩于恶(瞒产的贵族),这才是‘仁政’。”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秦魏的情况读出来:“秦地白圭瞒产罚六百石,民人实报得宽待;魏地孟姬实报遭强估,贵族却能逃税——新法的税政,缺的不是‘严罚’,是‘区分’,缺的不是‘实估’,是‘宽民’。”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税足”,却没算过“民怨的代价”。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民人实报应宽待”。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周礼·地官》抄本:“里面说‘以时均征,使民知时也’,秦的测产估税,若能加‘灾年减估’一条,便不是只讲‘强邦’,更讲‘养民’了。”赵承接过竹简,指尖触到“以民为本”的刻痕,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古籍记真”,不仅是记“法之严”,更是记“法之仁”。 ## 四、测产实录藏民声,战国税政入简牍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测产、魏地报产、咸阳论辩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强估之争”,旁注“魏地税政之弊,不在产不足,在吏不公——小吏强估比瞒产更伤民,估税先正吏”;再记下白圭的瞒产案例,注“秦地测产之利,在罚贵不欺民,更在民见罚贵而信法——民信法,才愿实报、愿缴粮”;最后把淳于越的“宽估严惩”建议附在《租税律》后,注“儒法之辩,非‘实税’与‘薄税’之争,是‘强邦’与‘养民’之衡——秦要征秋税,需罚瞒产,更需宽民,二者缺一不可”。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测产场看到的场景:农人实报时的恳切,孟姬攥着农事记争实估时的执着,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本光”。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测产数据,而是带着农人生存温度的“战国税政图”。 窗外,秦地的晚风带着粟香,泾阳县的农人在翻晒粟穗,曲沃县的孟姬在数穗记产,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测产标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实在的声音:有新法的严,有农人的韧,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税政里,不仅有“强邦”的目标,更有“养民”的根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