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6章 秦地授具促夏耘,魏农争药防虫灾

夏至后的秦地,粟苗已长至三尺高,田垄间却爬满了青黑色的蚜虫——有的苗叶被啃得卷边,有的穗尖刚冒就遭虫蛀。赵承骑着青骊马穿行在泾阳县的田埂上,马背上驮着两卷关键物事:一卷是《商君法·农器律》抄本,竹片上“官府授新农具,农人凭户籍申领”的朱字被汗渍浸得发深;另一卷是“夏耘农具册”,记着待授的“双齿除虫耙”“草木药雾器”形制,每样都标着“按《考工记》改良”的注脚。他腰间的铜符旁,多了块竹制“授具印”,印面刻着“泾阳授具,核籍发领”,这是商鞅推行“农器改良”的新举措——旧农具效率低,新法要靠新农具提产量,可泾阳县旧贵族令狐茂却散布“新农具伤地”的流言,赵承此行,便是要让《农器律》的“助农”本意,落在夏耘的除虫声里。 ## 一、主线:赵承泾阳授农具,令狐茂阻法散流言 泾阳县的农具授领点设在里巷中央的夯土场上,场边摆着两排新农具:左边是“双齿除虫耙”,竹制耙齿呈弧形,齿尖磨圆(防伤苗根),柄尾刻着“除虫不伤根”的褐痕;右边是“草木药雾器”,木柄陶壶装着艾草、苦楝叶熬的药汁,壶嘴裹着细纱(防药渣堵口)。小吏们正按户籍册叫名,农人却躲在巷口不敢上前——令狐茂的家臣站在场边,手里举着把旧铁耙:“这新耙齿软,除不了虫还伤地,谁领谁后悔!” 赵承刚到场上,就见令狐茂摇着羽扇走来,身后跟着几个私奴,奴手里的旧耙齿上还沾着断苗:“赵客卿,秦地农法讲究‘深耕浅耘’,这新耙双齿稀,哪能除净虫?不如用旧铁耙实在。”赵承没接话,而是让小吏取来两株带虫苗,一株用新耙除虫,一株用旧耙除虫——新耙弧形齿轻刮苗根,蚜虫纷纷掉落,苗根完好;旧耙尖齿却勾断了三根须根。 “令狐大夫说新耙伤地,”赵承指着苗根,“可这旧耙伤的是苗,苗死了,地再肥也没用。”又让小吏演示药雾器:壶嘴对准虫苗,轻压木柄,细雾均匀沾在叶背,蚜虫沾药即掉。农人们围过来细看,有的伸手摸新耙,有的问“这药雾器能领吗?” 令狐茂见农人动心,赶紧改口:“新农具是官府造的,领了要多缴‘器税’,每领一件,秋熟多缴粟一石!”这话让农人们又退了回去——去年夏税已缴不少,再缴器税,口粮就不够了。赵承当即展开《农器律》,指着朱字:“商君令‘官府授农器,免器税,只收工本费,每具粟二斗’——令狐大夫说的‘器税’,是哪条令里的?” 令狐茂语塞,只好让家臣散了。赵承让小吏按户籍册发具,每发一件,就教农人用法:“除虫耙要斜三十度刮苗根,药雾器要喷叶背,别喷心叶。”农人们领了农具,当场在田垄试起来,蚜虫落了一地,苗叶渐渐舒展。 傍晚整理农具册时,赵承在《农器律》旁加了段批注:“泾阳县夏至授具,令狐茂散‘伤地’‘加税’流言,阻新农具推广。新法之助农,不在造具,在让农人敢用具——若贵族造谣、小吏加税,再好的具也难进田。”写完,他把册卷好,却见令狐茂的家臣在巷口偷看——旧贵族的阻挠没停,这卷记录,又成了新农具推广的“凭据”。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地虫灾争药汁,郑五苛扣激民愤 同一时刻,魏国曲沃县的田垄上,孟姬正用木片刮粟苗上的蚜虫,指缝间沾着虫粪——入夏连雨,蚜虫疯长,县府贴出“除虫令”,说要发“草木药汁”,每户一陶壶,可孟姬等了三天,连药汁的影子都没见着。她抱着空陶壶,带着阿大往县府赶,壶身上刻着“孟氏,田五亩”的字样。 县府的药汁发放处,郑五正把陶壶里的药汁往自己的酒坛里倒——坛上贴着“令狐氏”的封条(令狐茂的魏地同族)。孟姬挤到前排:“郑吏,俺们的药汁呢?苗都快被虫啃光了!”郑五却把空壶扔在地上:“药汁少,先给‘良民’发,你家是隶臣之后,排到最后再说!” “除虫令上写‘凡种粟户,皆发药汁’,”孟姬捡起壶,指着令上的字,“啥叫‘良民’?俺们缴了税,就该领药!”旁边的张伯也附和:“俺们里巷二十户,只发了五壶,剩下的都被你倒坛里了!” 郑五见瞒不过,便说:“要药汁也行,每壶缴粟半斗,不然就等着虫吃苗!”这话惹恼了农人们——有的举着虫苗喊“俺们的苗快死了”,有的要去安邑告官。郑五怕闹大,只好从坛里倒出些药汁,却只给了孟姬半壶,里面还混着不少药渣。 孟姬抱着半壶药汁往家走,阿大在田垄上捡被虫啃落的苗叶,小声说:“娘,这药够吗?”孟姬蹲下来,把药渣滤掉:“够,娘再去采些苦楝叶,熬了掺进去,总能救些苗。”到家后,她把药汁倒进陶盆,掺上熬好的苦楝叶汁,往苗上泼洒——蚜虫虽没除净,却止住了蔓延。 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夏至虫灾,县府药汁被郑五苛扣,农人种苗靠自采楝叶救。尽地力之教,若官不发救灾之物,教亦难行。”刻完,把记藏在灶边的砖缝里——这是她能记下的,最真实的“灾年求生”。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具论民生,儒法调和探实策 咸阳的“农策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竹简——淳于越的《农器顺民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官造统推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秦魏两地的农具、药汁记录,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 “秦要提亩产,需官府统造新农具,统推用法!”卫鞅敲着策简,“泾阳县若不是官府强推,农人哪能用上新耙?”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农器顺民论》:“卫客卿可知,孟姬用苦楝叶救苗,比县府药汁管用;泾阳县农人改新耙齿距,比官府造的更趁手——农人的经验,比官府的统造更贴田。” “那淳于先生要官府不管?”卫鞅追问。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不管,是要‘管而不逼’——官府造具,要问农人的意见;发药汁,要盯小吏的分配,不是只讲统推,不讲民生。”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秦魏的事读出来:“秦地新耙好,却被贵族造谣;魏地药汁好,却被小吏苛扣——新法的农策,缺的不是具,是‘防贵族阻、防小吏贪’的规矩。”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推具量”,却没算过“人心的代价”。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小吏贪腐需治”。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吕氏春秋·审时》抄本:“里面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秦的新农具,若能顺人、顺地、顺天,才算真的助农。”赵承接过竹简,指尖触到“人为主”的刻痕,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古籍记真”,不仅是记具,更是记“具背后的人”。 ## 四、夏耘实录藏民声,战国农策入简牍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授具、魏地争药、咸阳辩策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苦楝救苗”,旁注“魏地灾策之弊,不在药不善,在吏不善——小吏苛扣比灾虫更伤农”;再记下令狐茂的造谣案例,注“秦地农具之利,在具好用,更在人敢用——贵族不造谣、小吏不加税,具才进田”;最后把淳于越的“顺民论”附在《农器律》后,注“儒法之辩,非‘官造’与‘民改’之争,是‘统推’与‘顺民’之衡——秦要助农,需造好具,更要顺民心”。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授具场看到的场景:农人试新耙时的笑,孟姬泼药汁时的倔,淳于越辩论时的真。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具名记录,而是带着农人生机的“战国农策图”。 窗外,秦地的晚风带着药香,泾阳县的田垄上还有农人在除虫,曲沃县的苗叶渐渐转绿,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药雾器残留药汁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鲜活的声音:有新法的助农,有农人的坚守,也有士子的清醒。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农策里,不仅有“强产”的目标,更有“养民”的初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