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 > 第132章 道种初萌百家始 星火散落诸子兴

老子西出函谷,紫气东来三万里,五千真言《道德经》化作一道玄黄功德之光,没入尹喜眉心。关令尹喜得此大道真传,如醍醐灌顶,昔日修行中诸多关隘豁然贯通,周身道韵流转,竟引得函谷关周遭天地灵气为之雀跃共鸣。他朝着老子离去的方向九叩首,旋即闭关潜修,誓要将圣人真传领悟透彻,日后开宗立派,光大道门。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那《道德经》虽授于尹喜一人,然其乃太上老君大道显化,蕴含无上道韵,成书之时引动的天道异象与功德玄黄之气,早已惊动了洪荒诸多大能,以及那些散落于人间、灵根深种、于冥冥中追寻天地至理的贤哲之心。

天庭,凌霄宝殿。

昊天上帝于昊天镜中观得老子传道之景,微微颔首:“太清师兄已布下道种。然,一花独放非春色,百花齐放春满园。百家争鸣之世,非一道可囊括。传旨宣化署‘心映司’,可依此前所定之策,于诸天贤哲心田之中,播撒启迪之念,因势利导,助其完善思想,然切记不可强行干预,更不可显露神迹,只可潜移默化。”

“臣等遵旨!”太白金星领命而去。旋即,数道无形无相、唯有大智慧者方能于梦境或灵光一闪中隐约感知的启迪灵光,自天庭悄然洒向南赡部洲各地,寻找着那些承载了气运与使命的“种子”。

西方极乐世界,八宝功德池畔。

准提道人亦观函谷之变,面色悲悯中带着一丝凝重:“太清道友已先行一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确是高妙。然,众生沉沦苦海,岂能只求超然物外?我佛门慈悲,正该于此思潮涌动之际,广传解脱之法。药师。”

“弟子在。”药师佛合十躬身。

“可增派‘慈悲行者’,不必再局限于战乱困苦之地。可往那稷下学宫旧址(齐)、曲阜杏坛(鲁)、乃至周室旧都洛邑,于那些博览群书、苦苦思索治国之道、人生真谛的士子学子之中,悄然传播‘众生平等’、‘慈悲喜舍’、‘因果轮回’之念。不必强求其皈依,只需种下种子,待缘法成熟,自有开花结果之日。”

“谨遵法旨。”又一批佛门行者,化作游方僧、苦行头陀、乃至博学的隐士,悄然融入中原士林之中。

幽冥地府,平心殿。

平心娘娘漠然注视轮回运转,忽而开口,声彻九幽:“老子传经,天道显化,百家之气运已开始扰动轮回。传令十殿阎罗,凡有身负大气运、大智慧之贤哲转世,其功德簿须加倍留意,记录其思想言行对人间秩序之影响,以为将来审判之依据。另,若有契合我地府‘秩序’、‘法度’之念萌芽,可略加引导,使其真灵转世于法家兴盛之地。”

“遵娘娘法旨!”

下界,南赡部洲。

老子化身虽已离去,然其留下的《道德经》思想与那场与孔子的“犹龙之叹”,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扩散,与天庭、西方、地府的暗中布局交织在一起,催生着思想的变革。

齐鲁大地,曲阜。

孔子自洛邑问礼归来,闭门谢客三日。老子那“犹龙”般的形象与振聋发聩的言语,在他心中反复回响。“去子之骄气与多欲…”、“君子得其时则驾…” 这些话不断敲打着他。他反思自己过往过于急切地想要恢复周礼、匡扶天下的心态,开始领悟到需要一种更从容、更符合天道规律的方式。

出关后,孔子并未放弃理想,反而方向更为明晰。他不再汲汲于寻求立即被诸侯重用,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整理典籍(《诗》、《书》、《礼》、《乐》)、教导弟子之中。其教学思想也悄然发生变化,更加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中庸之道”的平衡智慧,以及“知天命”的宇宙观。这些思想,无疑受到了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理念的间接影响与升华。

一日深夜,孔子于梦中见一道温和的星辰之光没入眉心,醒来后,只觉思如泉涌,对“仁”与“礼”的关系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对教育之道也有了系统性的规划。他不知,此乃天庭文曲星君感应到其本体转世之身的困惑与进步,借天庭“心映司”之策,降下的一丝本源启迪。

儒家学说,自此开始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孔子“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些弟子将携其学说,散入列国,成为传播儒家思想的最重要力量。

宋国与鲁国边境,一处简陋的作坊内。

年轻的墨翟(墨子)正挥汗如雨,亲手制作着各种器械。他出身卑微,精通手工技艺,曾习儒术,然对儒家强调的繁文缛节、厚葬久丧深感不满,更目睹诸侯征战给平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某日,他于劳作间隙休息时,见一群蚂蚁搬运食物,井然有序,互帮互助,忽有所感。又闻听过往商旅谈及西方有“苦行头陀”宣扬“众生平等”、“兼爱非攻”之念,虽言语晦涩,却与他内心所想隐隐相合。

是夜,他于梦中见一浑身笼罩在柔和金光中的身影,对他颔首微笑,虽未发一言,却让他心中“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的想法变得异常清晰和坚定。醒来后,墨翟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批判儒家、创立墨家的道路。他组建起组织严密的墨家团体,奔走于各国,止战非攻,践行其说。其思想中那强烈的平等色彩与牺牲精神,虽源自其对现实的深刻观察,然其梦中所得之启迪,无疑有西方教暗中引导的影子,旨在对抗玄门影响,播撒佛种。

晋国与郑国之地,一位名为邓析的刑狱官。

邓析精于律法,擅长诉讼,却对旧有的“礼治”秩序深感束缚,认为需要明确、公开、公正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他私下传授法律知识,助民众诉讼,挑战贵族权威。

其举动,引动了幽冥地府对于“秩序”与“法度”的感应。一缕源自九幽的森严秩序道韵悄然影响其心神,使其对“法”的思考愈发深刻,提出了“事断于法”的主张,成为法家思想的早期萌芽。虽其人最终被执政贵族所杀,然其思想种子已然播下。

楚国之地,一位隐士。

其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研阴阳五行、星象占卜之术,试图以阴阳消长、五行生克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与社会王朝的兴衰更替。此乃阴阳家之雏形。其感悟天地至理时,偶得一丝天庭星部散落的残缺星图奥义,使其学说带上了几分神秘的天道色彩。

齐地稷下学宫旧址(虽未正式复兴,然学术余韵犹存)。

诸多学者在此辩论争鸣。其中有善辩者,专注于研究名词、概念与实在的关系,辩论“白马非马”、“离坚白”等命题,此乃名家之发端。其思辨之精妙,隐约带有上古截教修士论道辩法的遗风,更有一丝洪荒散修追求逻辑极致的影子。

周室洛邑,王城颓败,然余晖犹在。

一位名为苌弘的大夫,精通音律、天文,却因卷入王室斗争而遭杀身之祸。其血三年化碧,其志未酬。然其对“礼”、“乐”的深刻理解,以及其悲壮结局,深深刺激了另一位前来洛邑求学的年轻人——公孙尼子,后者后来撰写了《乐记》,深化了儒家乐论,其说亦暗合天庭对“礼乐”秩序维护的倾向。

……

星星之火,开始散落四方。老子之道、孔子之仁、墨翟之兼爱、邓析之法、以及阴阳、名、农、纵横……诸多思想,皆在此时开始萌芽。它们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春秋以来社会剧烈变革的土壤,回应着战乱、贫困、阶级变动、旧秩序瓦解带来的种种现实问题。

同时,这些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洪荒各方势力(天庭玄门、西方佛门、幽冥地府、乃至残留的巫妖、散修影响)的暗中关注、引导与利用。百家争鸣,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人间的思想盛宴,更是洪荒气运与道统之争在人间界的延续与折射。

晋楚争霸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另一场没有硝烟却更为深刻、影响更为深远的思想大争之世,已然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序幕。诸子百家,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他们的智慧与激情,共同谱写出一曲响彻洪荒的文明交响!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