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 > 第133章 文曲星辉耀杏坛 墨者非攻动公卿

老子西去,道韵余香犹在人间。《道德经》五千言虽未广传于世,然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至高理念,已如一颗无形的种子,落入那些灵根深种、苦苦求索的贤哲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轨迹。与此同时,天庭“心映司”的启迪灵光、西方“慈悲行者”的低语、乃至幽冥地府对“秩序”的感应,皆已悄然播撒。南赡部洲,思想界的星火正以惊人的速度汇聚、碰撞,即将燃成燎原之势。

鲁国,曲阜,杏坛之下。

春风吹拂,新绿吐芽。孔子(孔丘)端坐于一棵苍劲的杏树下,周身那股源自文曲星本源的浩然文华之气,较之昔日洛邑问礼时,愈发精纯凝练,隐与天地共鸣。其下弟子环坐,颜回、子路、子贡、曾参…皆屏息凝神。

孔子目视远方,眼神中少了几分昔日的急切,多了几分洞察世情后的从容与深邃。老子“犹龙之叹”的点拨,如春风化雨,洗去了他过多的“骄气与淫志”,却未曾磨灭其匡扶天下的热忱,反令其志向更为坚定,道路更为明晰。

“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声音平和却充满力量,回荡于杏坛,“忠恕而已矣。” 他阐述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强调“仁”为内在核心,“礼”为外在规范,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其言语中,已不自觉融入了老子所言的“自然”与“中和”之意,更契合天道运转的某种韵律。

是夜,月华如水。孔子于书房整理《诗》、《书》,忽感心神悸动,抬首望天,但见文曲星于夜空之中大放光明,一道纯净浩然的星辰精华如匹练般垂落,径直没入其顶门!孔子周身剧震,并非痛苦,而是仿佛久旱逢甘霖,昔日苦思不得其解的诸多关隘瞬间贯通,对“仁”、“礼”、“天命”的领悟陡然提升至一个全新的境界。其编纂《春秋》时,笔下更隐隐蕴含一丝微言大义、褒贬诛伐的天道之力,令乱臣贼子惧。

此乃天庭文曲星君感应到自身转世之身的进境,借“心映司”之策,降下本源星力助其完善学说,亦是昊天上帝默许的、以儒家秩序辅助天道运转的一步暗棋。

儒家学说,自此体系初成,核心为“仁、义、礼、智、信”,强调“克己复礼”、“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周礼秩序,但内涵已更为丰富深邃。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些弟子如种子般,开始将儒家思想带入列国,游说诸侯,聚徒讲学,影响力与日俱增。

然,儒家主张的“礼乐”秩序、“亲亲尊尊”,无疑触动了战国时代新兴士族与平民的利益,亦与崇尚功利的诸侯需求有所抵牾。质疑与反对之声,随之而起。

宋国,一场大雨初歇的泥泞官道上。

一位身着粗布短褐、脚踏草鞋、面容坚毅的中年人——墨翟(墨子),正带领着几名同样装束的弟子,步履匆匆地赶路。他们刚刚阻止了一场小规模的边境冲突,衣衫上还沾着泥点,神色却充满践行理想的笃定。

墨翟停下脚步,望着雨后的晴空,对弟子们道:“今之诸侯,皆如窃贼!窃一国则谓之义,杀一人则谓之不仁,此何道理?故当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其声铿锵,蕴含着一种与儒家温文尔雅截然不同的、充满实践性与战斗性的力量。墨家思想,在墨翟的带领下,已彻底成型,与儒家分庭抗礼。其核心主张“兼爱”(无差别的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贤”(选贤任能)、“尚同”(统一思想标准)、“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体系严密,且极具组织性与执行力。

墨翟本人,更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与工匠,精通守城之术与器械制造,其“墨守”之名,令诸多欲发动不义之战的诸侯将领头疼不已。

墨家之兴,绝非偶然。墨翟梦中得见金色身影点化“众生平等”之念,虽不明其西方根源,却深合其目睹战乱惨状后的悲悯之心。更有一丝源自洪荒巫族工匠传承的灵慧与底层民众最朴素的诉求,交织其中,使其学说充满了强烈的实践色彩与平民气息。

墨家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弟子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其“非攻”理想,迅速获得大量饱受战乱之苦的平民与士人支持,成为战国初期影响极大的“显学”,与儒家并称“儒墨显学”,且二者针锋相对,辩论激烈。

魏国,安邑,丞相府邸。

李悝(李克)正伏案疾书,眉头紧锁。他受魏文侯重用,主持变法。案头堆满了各国律法条文与户籍田亩册籍。其周身散发着一股冷峻、严明之气,与幽冥地府森然秩序的道韵隐隐相合。

“礼治不足以禁奸,德化不足以止乱。”李悝掷笔,目光锐利,“欲强国,必变法!欲止乱,必明法!”他汲取邓析等前驱思想,结合魏国实际,开始编纂《法经》,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此举无疑是对儒家“礼治”、“亲亲”思想的巨大挑战。李悝变法,重农战,赏罚分明,剥夺旧贵族特权,极大地增强了魏国国力,使魏文侯率先称雄战国。然其变法亦触动极大利益,暗流汹涌。

李悝能如此坚定地推行法治,除其个人才智与魏侯支持外,亦有那丝源自九幽的秩序道韵在无形中加持其心志,使其坚信严刑峻法乃维持世间秩序之必须。法家思想,自此登上历史舞台,并即将在更为酷烈的时代,展现出其惊世骇俗的力量。

齐国,稷下学宫旧址附近。

邹衍负手立于山岗,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身后跟着几名好奇的弟子。他正在阐述其宏大的“五德终始说”与“大九州说”。

“天地有五行,五德相生相克,王朝更替,亦循此理。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代周者必为水德!”邹衍语出惊人,“且我等所居,不过天下八十一分之一耳,是为赤县神州,之外尚有八大州,是为大九州!”

其学说恢弘想象,将阴阳五行与政治历史、地理空间相结合,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此乃阴阳家之雏形,其感悟天地时,确曾偶得一丝天庭星部散落的残缺星图奥义,故能窥得些许天机,然其推演,多为臆测,却因其神秘性而对诸侯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郑国、赵国等地。

邓析虽死,然其“刑名之学”仍有传承。公孙龙、惠施等人,专注于研究“名”与“实”的关系,辩论“白马非马”、“离坚白”、“合同异”等命题,以其思辨的精密与诡异着称,此乃名家。其思辨中,隐约带有上古截教修士论道辩法、阵法推演的遗风,更有一丝洪荒散修追求逻辑极致的影子,然其学说往往陷于诡辩,脱离实际。

楚地、吴越之地。

许行倡导“神农之言”,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反对不劳而获,此乃农家思想。其说源自上古神农氏教民农耕的遗泽,代表了最底层农民的利益诉求。

另有计然、范蠡之辈,精于计算,主张根据市场供需治国理财,可视为经济家之萌芽,其算计之精,隐隐契合天庭财部运转之机理。

百家之言,已非星火,而是道道溪流,开始奔涌碰撞。儒家之“仁礼”,墨家之“兼爱”,法家之“法治”,阴阳家之“五行”,名家之“辩术”,农家之“并耕”……彼此争鸣,相互攻讦,又相互吸收。

列国诸侯,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思潮,态度各异。有的试图从中寻找强国之道(如魏文侯用李悝,楚悼王后用吴起);有的则视为蛊惑人心之说,加以禁止;更多的则是持实用态度,合则用,不合则弃。

而这思想界的空前活跃,亦彻底改变了战国格局。士人阶层凭借知识学说,周游列国,“朝为布衣,夕为卿相”之事屡见不鲜,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成为诸侯共识。人才的流动与思想的碰撞,进一步加速了各国的变革与竞争,战国大争之世,进入了以“变法图强”与“思想交锋”为标志的新阶段。

天庭,昊天镜前。

昊天上帝默观下界:“百家之势已成,人族智慧迸发,气运勃发,然其相互攻讦,亦生内耗。着宣化署,继续因势利导,略抑其极端,导其向善。”

西方极乐世界。

准提道人面露微笑:“墨家‘非攻’近我慈悲之念,农家‘并耕’合我平等之说,善哉!可再加引导。”

幽冥地府。

平心娘娘漠然道:“法家重秩序,合我九幽之理。然其严刑峻法,积累怨气业力,亦需记录在案。”

洪荒诸大能的落子与关注,使得这场发生于人间的思想盛宴,其背后交织着更为复杂、更为宏大的因果与博弈。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正式到来!其光芒,将照亮一个前所未有的乱世,并最终奠定华夏文明数千年的思想根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