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 > 第131章 老君显圣紫气东来 孔子问礼犹龙之叹

洪荒无岁月,弹指千载过。自齐桓霸业凋零,晋楚争锋百年,中原大地战火频仍,礼乐崩坏之势愈演愈烈。周室衰微,王权旁落,诸侯僭越,陪臣执国命。然,旧秩序之瓦解,必催生新思想之萌芽。值此天地剧变之际,那高居三十三天外,万劫不磨的混元圣人,终将目光再度垂落这纷扰的人间。

三十三天外,大罗天深处,玄都紫府。

万籁俱寂,唯有无穷无尽的先天道韵如涓涓细流,亦如浩瀚汪洋,在此地流转、生灭。此地乃人教教主太上老君之道场,非洞非府,乃是一片先天阴阳二气交缠演化而成的无上道境。紫气氤氲,玄黄缭绕,一座古朴的八卦紫金炉静立中央,炉中非是凡火,乃是太清仙光所化的文明之火,静静煅烧,映照诸天万界人族气运之变迁。炉旁,一座天地玄黄玲珑宝塔静静悬浮,垂下亿万缕玄黄之气,镇压着人教无穷气运。

太上老君端坐于蒲团之上,身形仿佛与无尽虚空合一,其眸中不见波澜,却倒映着洪荒宇宙生灭、星河轮转、乃至人间王朝更迭、百家思潮涌动之象。忽地,那万古不变的眼眸中,泛起一丝极细微的涟漪。

“时辰将至矣。”老君无声低语,其声却引动周遭道韵轻微震颤。“周德已衰,礼乐将倾。西方之教,其势渐东。百家之言,暗流涌动。人族气运,将逢亘古未有之变局。”

他抬首,目光仿佛穿透无尽虚空,落向那西方极乐世界,又扫过幽冥地府,最终定格于南赡部洲之上。但见中原之地,因晋楚长期争霸,战祸连绵,民生凋敝,怨气暗生;而昔日齐桓“尊王攘夷”所凝聚的华夏认同,亦因战乱而变得模糊;更有一缕缕淡金色的梵光,如同无声的溪流,正从西方渗透而来,于那战乱之苦地、民生之困顿处,悄然传播着“寂灭”、“轮回”、“彼岸”之念。

“吾立人教,为洪荒人族之根基。今气运偏移,思潮将起,不可不察。”老君心念一动,头顶现出万亩太清仙光,清亮如水,却又沉重似汞,其中更蕴含着一丝开天之初的鸿蒙紫气与无量的开天功德。

“吾当显圣化身,降临凡尘,一则传吾大道,定人族思想之锚;二则观百家萌芽,引其向善;三则…稍阻西方之势,全吾化胡之缘。”言罢,老君并指如剑,于那万亩仙光中轻轻一引,逼出一股凝练至极、蕴含其一丝本源元神与大道感悟的太清仙光,混合着一缕鸿蒙紫气与无量功德玄黄之气,于身前缓缓凝聚。

光芒渐敛,现出一位清矍老者的身形。其貌不扬,身着素袍,眼神温润却深邃如星海,周身道韵自然流转,仿佛与天地万物合一。此正是太上老君的一具显圣化身,名唤“李耳”,拥有老君部分神通与全部知识见识,然其力量层次自我压制,以适应人间界规则。

“去吧。”老君本尊淡淡开口,复又闭合双目,神游太虚去了。那化身李耳,对着本尊微微一揖,身形便化作一道无形无相的清光,悄无声息地遁出玄都紫府,穿过三十三天,直往那南赡部洲而去。其降临之时,天机自然遮蔽,异象不显于凡俗,然洪荒顶尖大能,皆有感应。

天庭,凌霄宝殿。

昊天上帝正于昊天镜前观照诸天,忽镜中光华微闪,显出一缕清光坠向洛邑。上帝嘴角微扬:“太清师兄终于落子了。人教教主显圣,这人间棋局,倒是愈发有趣了。”遂传旨巡天司:“严密监控洛邑动向,然非妖魔作乱,不得干扰太上化身行事。另,加强对西方教渗透之监控。”

“臣等遵旨。”

西方极乐世界,八宝功德池畔。

准提道人亦心生感应,对身旁接引道人合十道:“师兄,太清道人化身已降世。其所图,非止传道,恐亦为阻我法东传,乃至…行那化胡之事。”接引道人面显悲苦之色,叹道:“缘起缘灭,皆有定数。吾等亦当加紧布局,广撒佛种,静待机缘。”

幽冥地府,平心殿。

平心娘娘(后土)漠然抬首,目光穿透无尽幽冥,淡淡道:“圣人化身入轮回之地,告知十殿阎罗,依常例记录,无需特殊对待,然其一切因果业力,皆需如实记载,直溯其本尊。”

下界,南赡部洲,周都洛邑。

时值春秋末年,周王室虽已式微,然洛邑作为天下共主之都,仍保有几分昔日的庄严肃穆,只是宫墙斑驳,街市虽繁华,却隐隐透着一股暮气。

老子化身李耳,悄然降临于洛邑城外。他并未直接显露神异,而是如一同普通老者般,缓步走入城中。其周身道韵自然,使得旁人见之,只觉是一位气质超凡的博学长者,心生敬意却不觉有异。

彼时,周王室仍设“守藏室”之职,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掌管王室典籍、档案、文物。李耳凭借其深不可测的学识,很快便脱颖而出,被周天子(景王\/敬王)任命为“守藏室之史”(柱下史)。

于此职位上,李耳一待便是数十年。他终日与竹简帛书为伴,梳理自三皇五帝、夏商周以来的一切典章制度、人文地理、哲学思想。其真正目的,乃是透过这些文字,深入洞察人族文明发展的脉络、得失,以及天道运势在人间变迁中的具体体现。他如同一位冷静的医者,在为整个华夏文明号脉,同时,也如一位高明的棋手,在默默观察着天下大势,诸国动向,以及那正在悄然孕育的百家思想的萌芽。

期间,列国贤士往来洛邑者众多,李耳皆以寻常史官身份与之交流,其言谈往往微言大义,发人深省,故虽名声不显于诸侯,却在士林中小有声望,被尊为博学睿智的长者。

这一日,守藏室外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

此人年约三十许,面容敦厚,目光却炯炯有神,眉宇间隐含忧思,周身更有一股微不可查的文华清气流转,显非寻常士子。他便是来自鲁国的士人孔丘(孔子),因其对周礼的执着追求与渊博学识,已渐有声名。彼时,他正为考察周礼、追寻先王之道而游学至洛邑。

孔丘早已听闻守藏室之史李耳学识渊博,见解深邃,故特来拜访问礼。

步入守藏室,只见典籍如山,弥漫着陈旧墨香与岁月气息。一位清矍老者正伏案翻阅竹简,神态宁静,仿佛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孔丘整肃衣冠,上前恭敬行礼:“鲁国孔丘,冒昧叨扰,久闻先生博古通今,特来请教周礼之要义,先王之道精髓。”

李耳(老子化身)缓缓抬起头,目光温润,落在孔丘身上,仿佛一眼便看透了他那忧国忧民、急于恢复周礼秩序的迫切心情,更看到了其身上那丝源自天庭文曲星的本源灵光。

老子并未直接回答关于礼仪细节的问题,而是微微一笑,声音平和却直指人心:“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孔丘闻言,浑身一震!老子此言,犹如暮鼓晨钟,敲击在他心灵最深处。他毕生追寻的先王、周公,确实早已化为尘土,只剩下他们的言论和制度流传下来。

不待孔丘细思,老子继续淡然道:“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此言更是精辟。老子是在告诫他:君子遇到时机就施展抱负,遇不到时机就如蓬草般随风飘转,顺其自然。善于经商的人深藏财货,看起来好像一无所有;君子德行高尚,外表却显得愚钝。这是在点拨孔丘,不必过于执着于恢复具体的周礼形式,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应天道自然;更要收敛锋芒,内敛光华,不要过于外露急切之心。

接着,老子目光愈发深邃,其言语直指孔丘内心深处的执着根源(那文曲星使命感的过度显现):“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对您自身没有好处——老子的话语,如同最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孔丘内心潜藏的“我执”。

孔丘如遭雷击,僵立当场。周身那隐含的文华清气剧烈波动,却又在老子的言语道韵中渐渐平复、沉淀。他意识到,自己过于关注礼乐的外在形式和社会功用的“器”,而忽略了其背后那个无形无象、生化万物、自然无为的“道”。老子所站的境界,远超他对“礼”的追求,那是一种与天地万物本源相合的宏大与深邃。

他原本急于求成、欲凭一己之力匡扶天下的心态被彻底洗涤,震撼与清醒交织,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浩瀚的宇宙真理。

良久,孔丘深深一揖到底,语气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与叹服:“丘……谨受教!”他退出守藏室,心神依旧激荡不已,对弟子们由衷感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此言,不仅是对老子学识的钦佩,更是对其“神龙见首不见尾”、深不可测的“道”的境界的由衷敬畏。孔子意识到,在老子所代表的玄奥大道面前,自己所钻研的礼乐人伦,虽是根基,却并非宇宙的全部真理。

此次问礼,对孔子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日后儒家学说中融入“天命”、“中庸”等观念,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守藏室内,老子化身目光平静,仿佛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深知,此次点拨,犹如在文曲星转世的灵根上,植入了一丝“道”的基因,将在未来百家争鸣的宏大画卷中,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又数年,周王室内部倾轧加剧,王子朝之乱将起。老子化身感知到洛邑将逢大乱,且传道时机渐熟,遂辞去守藏室之职。

离去之日,他并未惊动任何人,只身西行。出了洛邑城关,一路行去,观山悟水,体察民情,感悟自然天道。其周身道韵与天地交感,竟引动紫气浩荡三万里,自东向西,弥漫天际!此异象惊动沿途修道之人,皆言有圣人西行。

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并非寻常官吏,乃是一位修为有成的修道者,善观天象。是夜,见东方紫气如龙,滚滚而来,知有圣人将至,大喜过望,遂沐浴斋戒,清扫道路,恭敬等候。

次日,老子化身至函谷关。尹喜见其风采,知非常人,倒身下拜,恳求道:“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喜慕道久矣,愿得圣人教诲,以明大道!”

老子感其诚,遂在函谷关停留,将自身对大道本源的感悟,凝聚为五千言,阐述“道”生万物、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之至理,书成《道德经》,授于尹喜。此书一出,天道感应,霞光万道,瑞彩千条,无尽玄黄功德之气涌入书简之中,使其成为一部蕴含无上道韵的后天功德至宝!

传书之后,老子化身继续西行,其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于茫茫流沙之地。其最终去向,乃至那更为深远、涉及西方气运的“化胡”缘法,皆成为后话,暂且不表。

唯知其此行,已为人族播下了“道”的至高火种。《道德经》之思想,必将如涓涓细流,汇入即将到来的百家争鸣大潮,成为其中最为深邃、也最为超脱的一脉,影响着后世万千载。

天庭、西方教、幽冥地府…各方势力皆默然关注着老子化身的离去,深知人教已布下关键一子。而真正的百家时代,即将拉开它波澜壮阔的序幕!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