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数日,云舒将自己近乎封闭在那间临时辟出的、被称为“伤兵营档案室”的帐篷里。这所谓的档案室,条件极为简陋,不过是一顶稍大些的军帐,里面堆满了各种需要晾晒整理的药材、一捆捆记录病案的竹简,以及她极力要求下、工匠们勉强赶制出来的粗糙纸张。空气中,终日弥漫着墨汁的涩味与药草苦辛气混合的独特味道,仿佛已浸透帐布的每一根纤维。
她终日伏在那张由木板临时拼凑的案上,笔走龙蛇,墨迹淋漓。此刻书写的,已非往日随手记录的零散药方或实验数据,而是两份系统性的、足以影响深远的文档:《猛火油制备与施用标准》与《边关常见战创伤救治及疫病防治手册》。
撰写的过程,对她而言,亦是一次对自身所学知识的重新梳理、提炼与“本土化”的艰难转化。她必须将那些源自现代的医学、化学乃至管理学的知识,用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接受并准确执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表达出来,小心翼翼地剔除所有过于超前、可能引发惊骇或质疑的概念,同时又必须确保其核心原理的准确性与实际操作的可行的性。
在《猛火油制备与施用标准》中,她刻意摒弃了“燃烧弹”这个带有强烈现代军事色彩的词汇,选用了更符合当前认知水平的“猛火油”。文档开篇,并非直接给出具体配方,而是首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猛火油为何能“遇水难灭”、“粘附燃烧”的核心原理(她运用了“油气相融,质地粘稠,如脂如胶,故能附着持久燃烧”等类比),旨在让使用者从根本上理解其特性,而非仅仅死记硬背一个固定配比。
接着,文档进入了极其精细、环环相扣的标准化流程阐述:
选料环节: 详细列出了作为基油的各种动物脂肪、特定植物油的优劣对比,硝石、硫磺等添加物的纯度要求、最佳研磨细度,甚至提供了几种简单易行的目测、手触检验法,方便基层人员判断材料合格与否。
配比环节: 并非提供单一死板的配方,而是根据不同的战术需求(例如主要用于攻击穿戴皮甲的士兵、还是焚烧木制的攻城器械、或是制造大范围的持续燃烧区域),科学地给出了三套精确到“钱”、“分”的详细配比表,并额外注明了不同天气条件(干燥、潮湿、大风)对配比和最终燃烧效果的细微影响及调整建议。
制备环节: 被分解为熔油、过滤杂质、按序混合、匀速搅拌、安全灌装、阴凉存储等十几个关键步骤。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的安全注意事项(如操作场地严禁任何明火、操作人员需佩戴简易面罩)、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混合物温度过高开始冒浓烟)的紧急处理预案(立即撤离至安全处冷却)。她甚至亲自绘制了简易的搅拌工具和专用灌装容器的示意图,标注了关键尺寸。
施用环节: 明确规定了投掷的最佳距离、角度、时机选择,以及在不同战况下(固守、追击、骚扰)的使用策略(集中火力重点打击、分散投掷制造混乱),并尤其强调了事后战场清理的重要性以及防止己方人员误伤的关键要点。
这份文档,与其说是一张简单的配方,不如说是一本完整的、从理论到实践、包含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生产工艺指南。其目的,是确保即使她不在现场,任何具备基本识字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工匠,只要严格遵循这份流程,都能稳定地制备出效果符合预期的猛火油,将其真正转化为军中可常规配备的制式武器。
而那份《战创伤救治及疫病防治手册》则更为厚重、细致。它按照伤情类型(刀剑砍伤、箭矢贯穿伤、钝器击伤、烧伤烫伤等)进行系统分类,每种伤情又从最初的快速判断标准、紧急止血处理、彻底清创、缝合技巧、用药选择、后期护理、康复锻炼到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条分缕析,层层递进。她巧妙引入了“感染”的概念(用“邪毒入侵”来解释),反复强调消毒灭菌的极端重要性,详细描述了沸水蒸煮、烈酒擦拭、火焰灼烧等多种消毒器械的方法。她将复杂的缝合术分解为几种最基础实用的针法,配以清晰易懂的简图示意。在药方部分,不仅列出所需药材,更详细注明最佳产地、炮制方法、必要时可用的替代药材,以及阐述其药理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手册的后半部分,她专门辟出大量篇幅,系统论述了战场环境卫生管理(垃圾处理、厕所选址)、饮用水源净化(沉淀、过滤、煮沸)、粪便无害化处理、以及鼠疫、霍乱等烈性瘟疫(统称为疠气)的预防措施与初期爆发时的隔离方案。这实际上是将“预防重于治疗”的现代公共卫生理念,提前植入了这个时代的军事医学体系之中。
云舒书写时,偶尔会允许几位经验丰富、求知若渴的老军医进入帐中请教。她总是放下笔,极其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疑问,甚至不惜亲自拿出器材进行演示。一位姓孙、鬓发皆白的老军医,双手颤抖地抚摸着手册上那些清晰详尽的图示与文字,激动得声音发颤:“云姑娘!此册……此册若能在各军推行开来,假以时日,不知能多挽救多少我大朔好儿郎的性命!此乃功德无量、惠泽千秋之业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