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影阁风云:寒刃破局 > 第16章 登闻鼓下的惊雷

影阁风云:寒刃破局 第16章 登闻鼓下的惊雷

作者:随夜入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0 02:02:51

三更的梆子刚敲过,沈砚之带着阿澈拐进了承天门大街。月光被云层遮了大半,青石板路上只映出两串歪歪扭扭的影子,远处的皇城角楼像头蛰伏的巨兽,檐角的铜铃偶尔响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登闻鼓在那边。”沈砚之抬下巴示意,街尽头的汉白玉台基上,一面朱漆大鼓正被月光镀上层冷霜,旁边守着两个打盹的禁军,手里的长矛斜斜倚着栏杆。

阿澈攥紧了怀里的笛子,笛身上的刻痕硌得掌心发麻。他刚想问“怎么过去”,就见沈砚之从袖里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块沾了松油的棉絮。“等会儿我点燃东南角的草料堆,你趁乱去击鼓。记住,要敲得够响,最好让午门的侍卫都听见。”

“那你呢?”阿澈抬头,看见沈砚之斗笠下的嘴角勾了勾,带着点孤注一掷的笑意。

“我去会会那位躲在暗处的‘老朋友’。”沈砚之拍了拍他的肩,“记住,鼓响之后,无论看到什么,都别停。”

草料堆在台基东侧的矮墙后,常年堆着给御马监备用的干草。沈砚之摸过去时,两个禁军还在点头打盹,他将棉絮塞进草堆深处,用火折子点燃,青灰色的烟立刻卷着火星往上窜。

“走水了!”阿澈突然大喊,声音在空荡的大街上炸开。两个禁军惊醒时,火苗已经舔上了矮墙,他们手忙脚乱地去提水桶,阿澈趁机冲上台基,抓起鼓槌就往登闻鼓上砸。

“咚——咚——咚——”

鼓声沉闷却穿透力极强,像巨石砸进深潭,连皇城根的地砖都在微微震动。阿澈使出浑身力气,鼓槌撞得掌心生疼,他看见远处的街角闪过几个黑影,知道是血楼的人来了,敲得更急了。

“小兔崽子找死!”一个禁军提着水桶冲上来,长矛直指阿澈后心。阿澈侧身躲开,鼓槌反手挥过去,正砸在禁军的手腕上。就在这时,沈砚之突然从阴影里窜出来,手里的透骨钉精准地钉在另一个禁军的膝盖上。

“快敲!”沈砚之喊道,他的月白长衫不知何时又换了回来,在火光里像面招展的旗。三个黑衣人已经跃上了台基,为首的脸上有道刀疤,手里的短刀泛着蓝汪汪的光,显然淬了毒。

阿澈咬着牙继续击鼓,鼓声越来越响,远处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是巡夜的金吾卫赶来了。刀疤脸显然急了,短刀直刺沈砚之的咽喉,却被他用笛鞘稳稳架住——那支刻着《漕运令》的笛子,此刻正发出“嗡”的共鸣,震得刀疤脸虎口发麻。

“沈砚之,三皇子有令,要你碎尸万段!”刀疤脸狞笑着,另两个黑衣人左右包抄,刀光在月色里织成张网。沈砚之却不慌不忙,笛鞘忽左忽右,每次都敲在对方的关节处,像是在拆解一盘复杂的棋局。

阿澈正敲到第三十二下,突然听见身后传来马蹄声,扭头一看,竟是赵衡带着十几个大理寺的差役来了,每个人手里都举着“奉旨办案”的木牌。“阿澈,接着!”赵衡扔过来个东西,阿澈伸手接住,发现是半块莲纹佩——和阿竹缝在袖口的那块正好能对上。

“把玉佩举起来!”沈砚之喊道,他一脚踹开刀疤脸,月白长衫上溅了点血,“让所有人都看清楚!”

阿澈将两块玉佩拼在一起,完整的莲纹在火光里闪着温润的光。赶来的金吾卫们都愣住了,为首的校尉举着的画像还在晃,画上人正是沈砚之,可此刻他身边站着大理寺的人,手里还握着传说中莲妃的信物。

“这……这是怎么回事?”校尉挠了挠头,看着眼前的乱局,不知该抓刺客还是该护着持佩之人。

刀疤脸见势不妙,虚晃一招就要跳下台基,却被支冷箭钉在了栏杆上。阿澈抬头,看见魏明正站在街角的牌坊下,手里还握着张弓,脸色比纸还白。“我……我是来赎罪的。”魏明声音发颤,从怀里掏出本账册,“这是三皇子勾结蛮族的证据,还有血楼的暗杀名单。”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更密集的脚步声,黄罗伞盖在街尽头晃了晃,有人高喊“陛下驾到”。阿澈腿一软,差点跪在地上——他从没想过,自己敲的这通鼓,竟真的惊动了龙驾。

万历帝穿着常服,由内侍扶着走上台基,目光扫过地上的尸体、燃烧的草料堆,最后落在沈砚之身上。“沈先生,朕记得你。”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三年前你在江南治水,递上来的条陈,朕还留着。”

沈砚之摘下斗笠,躬身行礼:“臣沈砚之,参见陛下。莲妃遗诏在此,恳请陛下御览。”他将紫檀木盒举过头顶,盒盖打开的瞬间,凤印的金光在月光里亮得刺眼。

三皇子不知何时也来了,被禁军押着跪在地上,头发散乱,嘴里还在喊“父皇别信他的鬼话”。万历帝没看他,接过遗诏慢慢展开,脸色越来越沉,手指捏着纸角微微发抖。

“逆子!”皇帝猛地将遗诏摔在地上,龙颜大怒,“朕竟养了你这么个吃里扒外的东西!莲妃待你不薄,你竟为了皇位杀她灭口,还敢勾结外敌!”

三皇子瘫在地上,面如死灰。阿澈看着这一切,突然想起沈砚之说过的话——京城是口大鼎。此刻他才明白,这鼎里煮的从来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人心,是**,是无数人用性命铺就的权力之路。

“赵衡。”万历帝深吸口气,声音恢复了平静,“将三皇子打入天牢,彻查血楼和漕运司一案。所有牵涉之人,无论官阶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臣遵旨!”赵衡躬身领命,挥手示意差役们行动。

皇帝的目光落在阿澈手里的莲纹佩上,眼神柔和了些:“这玉佩,你是从何处得来的?”

“是……是一位老船工给的。”阿澈结结巴巴道,突然想起阿竹,“陛下,臣还有个同伴,她……”

“你说的是那个缝了半块玉佩在袖口的姑娘吧?”万历帝笑了笑,“赵衡已经把她接进大理寺了,还有位叫阿澈的少年,此刻正在偏房喝热茶呢。”

阿澈心里一松,差点掉下泪来。原来赵衡早就安排好了,他们三个看似分散,实则都在这盘棋的关键位置上。

天快亮时,登闻鼓下的人渐渐散去。沈砚之陪着万历帝站在台基上,看着东方泛起鱼肚白。“沈先生,委屈你了。”皇帝叹了口气,“这京城的浑水,让你蹚了这么久。”

“为国尽忠,臣不敢言委屈。”沈砚之望着远处的金水桥,那里的河灯早已熄灭,只剩下些漂浮的灯架,“只是可惜了那些葬身淮河的水师弟兄。”

“朕会追封他们的。”皇帝转身,“太子被软禁多日,也该放出来了。往后这朝堂,还需要沈先生这样的人辅佐。”

沈砚之刚要推辞,就见阿澈和跑过来的阿竹撞了个满怀。阿竹手里还攥着那半块玉佩,脸上沾着点灰,眼睛却亮得像星星。“先生,我们可以回家了吗?”阿澈挠着头笑,露出两颗小虎牙。

“回家。”沈砚之点头,看着东方升起的朝阳,将皇城的琉璃瓦染成了金色。他想起通州码头的晨露,想起漕运船上的笛声,想起暗巷里的棋局,突然觉得这京城的灰色屋檐下,终于透进了光。

赵衡走过来,递给他一个新的笛鞘:“这是用上好的紫檀木做的,配得上先生的《漕运令》。”沈砚之接过来,发现笛鞘内侧刻着三个小字——“天下安”。

远处的更鼓声再次响起,这次不再是紧张的警示,而是新一天的开始。阿澈拉着阿竹的手,跟着沈砚之往街外走,阳光穿过他们的身影,在青石板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他们知道,京城的棋局还未结束,朝堂上的风雨随时可能再来。但此刻,握着彼此的手,听着远处传来的市井喧嚣,他们突然觉得,无论前路有多少暗巷,只要心里的那点光不灭,就总能走到天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