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影阁风云:寒刃破局 > 第15章 京城暗巷的棋局

影阁风云:寒刃破局 第15章 京城暗巷的棋局

作者:随夜入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0 02:02:51

小船靠岸时,正是寅时三刻。通州码头的晨露打在青石板上,泛着冷光,沈砚之三人裹紧粗布短褂,混在挑货的脚夫里往城门走。阿澈数着城墙上的箭楼,心里像揣了只兔子——这就是京城,金銮殿的琉璃瓦据说能映出十里地外的光亮,可此刻在他眼里,只有层层叠叠的灰色屋檐,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

“把这个戴上。”沈砚之从怀里摸出三个黑纱斗笠,边缘绣着极小的云纹,“进了崇文门,别抬头看匾额,更别跟穿锦袍的人对视。”

阿竹把斗笠往头上一扣,遮住半张脸,只露出鼻尖沾着的薄灰。她手里的菜篮子早就换了,此刻装着半块干饼和一卷麻绳,那半块莲纹佩被她缝进了袖口——沈砚之说,这东西在京城就像火把,能招来无数饿狼。

城门校尉检查得极严,翻遍了阿澈的包裹,连鞋底都敲了敲。阿澈攥着衣角,指节发白,直到听见校尉嘟囔“又是些闯关东的穷酸”,才松了口气。进了城,沈砚之带着他们拐进一条窄巷,巷子尽头是间挂着“修笔”木牌的小店,门板上的红漆剥落得厉害。

“敲三下,停顿,再敲两下。”沈砚之低声道。

阿澈刚抬手,门板就“吱呀”一声开了道缝,露出双浑浊的眼睛。看清斗笠上的云纹,那人才侧身让他们进去,又飞快地闩上门。

“沈先生,可算等着您了。”老者佝偻着背,声音像被砂纸磨过,他引着三人穿过堆满笔杆的堂屋,掀开后墙的暗门,“李大人昨夜还派人来问过。”

暗门后是间石室,四壁点着油灯,映得墙上的舆图忽明忽暗。一个穿藏青常服的中年男子正对着舆图皱眉,见他们进来,立刻拱手:“沈兄,淮河那边的火,烧得好!”

“赵兄客气了。”沈砚之摘下斗笠,露出被烟火熏黑的下颌,“三皇子在通州码头吃了亏,想必此刻正在府里摔杯子。”

赵衡是大理寺评事,专管刑狱,也是沈砚之在京城的眼线。他指着舆图上圈出的红圈:“你们看,这是三皇子的私宅,这是血楼总坛的位置,两处只隔了三条街。更蹊跷的是,上个月漕运司的账册,有七船粮草去向不明,签收人写的是‘内务府采办’,可内务府根本没接过这单子。”

阿澈凑过去看,见红圈旁边标着个极小的“莲”字,心里一动:“难道跟莲纹佩有关?”

沈砚之指尖点在“莲”字上:“三皇子生母是莲妃,十年前暴毙于冷宫,死前曾掌过半年内务府。这莲纹佩,怕是能调动她当年留下的旧部。”

正说着,暗门外传来轻叩声。老者递进张纸条,墨迹未干:“三皇子府刚遣了人去西郊白云观,说是给莲妃上香。”

“白云观?”赵衡冷笑一声,“那观主是血楼的二楼主,法号清玄,一手铁砂掌练得能碎青石。三皇子这是怕淮河的事败露,想让血楼动手了。”

沈砚之将斗笠重新戴上:“阿竹跟赵兄留在这里,查那七船粮草的去向。阿澈跟我去白云观。”

阿澈跟着沈砚之穿街过巷,才发现京城的路像迷宫。宽街两旁是朱门高墙,挂着“尚书府”“将军第”的匾额,转进窄巷,就是低矮的土坯房,穿补丁衣裳的孩子追着瘦狗跑,墙角堆着半冻的白菜。

“看见没?”沈砚之低声道,“这京城就像口大鼎,上面煮着山珍海味,底下烧的是百姓的骨头。”

到白云观时,恰逢早课。香客寥寥,几个道童在扫落叶,青石板路上洒着水,映出三清殿的飞檐。沈砚之拉着阿澈在偏殿的香案前跪下,假装祈福,眼角却瞟着正殿——一个穿紫色道袍的胖道士正送个锦袍男子出门,那男子腰间挂着块玉佩,形状竟和莲纹佩有七分像。

“那是三皇子的伴读,魏明。”沈砚之对着香炉喃喃道,“你去后院的柴房等着,我引清玄过来。记住,不管听到什么,千万别出来。”

阿澈刚绕到后院,就听见前殿传来瓷器碎裂的声音。他扒着柴房的门缝看,见沈砚之不知何时换上了身月白长衫,手里捏着半块莲纹佩,正对着清玄冷笑:“莲妃当年给你的密信,还藏在三清像的莲花座里吗?”

清玄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肥手猛地拍在香案上:“妖言惑众!拿下这狂徒!”

两个道童抽出腰间软剑刺过来,沈砚之侧身避开,指尖弹出两枚透骨钉,正中道童的手腕。清玄亲自上阵,铁砂掌带起风声劈向沈砚之面门,却被他用笛鞘架住——那支刻着《漕运令》的笛子,此刻成了武器。

阿澈看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忽然听见柴房后窗有动静。他转头一看,三个黑衣人正翻墙进来,手里的短刀在晨光里闪着寒光——是血楼的人!

他想起沈砚之的话,握紧了腰间的剑。这把剑是在漕运船上捡的,剑鞘上有道裂痕,却异常锋利。黑衣人显然没发现他,径直往正殿去,阿澈突然想起老船工哼的调子,鬼使神差地吹了声口哨,正是《漕运令》的开头。

黑衣人脚步一顿,阿澈趁机从后窗翻出去,绕到他们身后。为首的黑衣人刚要回头,就被他用剑柄砸中后脑,软倒在地。另外两个反应过来时,阿澈的剑已经抵住了他们的咽喉。

“说,谁派你们来的?”

其中一个刚要咬舌,阿澈眼疾手快地捏住他的下巴,另一个却突然笑了:“小娃娃,你可知这观里埋了多少死人?莲妃的骨头,就在三清殿的地砖下呢。”

阿澈心里一震,手里的剑松了半分。就在这时,正殿传来一声闷响,接着是沈砚之的声音:“阿澈,走!”

他顾不上追问,反手将两个黑衣人打晕,往正殿跑。只见清玄倒在地上,心口插着支透骨钉,沈砚之正用匕首撬开三清像的莲花座——里面果然藏着个紫檀木盒,打开一看,是卷泛黄的布帛,上面盖着莲妃的凤印。

“这是莲妃的遗诏。”沈砚之飞快地将布帛塞进怀里,“三皇子不是先帝亲生,他生母是南疆来的舞姬,当年莲妃发现后,就被他们灭口了。”

两人刚跑出白云观,就见街上乱了起来。巡城的金吾卫骑着马冲过来,为首的校尉举着画像大喊:“捉拿刺客沈砚之!悬赏千两!”

“他们动作好快。”阿澈拉着沈砚之拐进小巷,斗笠都跑歪了,“现在去哪?”

沈砚之望着巷口闪过的火把,突然往回跑:“去魏明家!”

魏府在金鱼胡同,门房见他们穿着粗布衣裳,正要驱赶,沈砚之亮出枚玉佩——那是从清玄身上搜的,刻着个“魏”字。门房脸色一变,赶紧引他们进去。

魏明正在书房里烧信,见他们进来,吓得打翻了火盆:“你……你们怎么来了?”

沈砚之将布帛扔在他面前:“三皇子让你去白云观,是为了取这个吧?可惜他不知道,莲妃早就留了后手。”

魏明的脸惨白如纸,瘫坐在椅子上:“我……我只是个伴读,什么都不知道……”

“那七船粮草,是运去北疆给蛮族的吧?”阿澈突然开口,想起赵衡标在舆图上的红圈,“淮河被劫的水师,其实是发现了你们的秘密,才被灭口的。”

魏明猛地抬头,眼里满是惊恐。沈砚之按住阿澈的肩,声音平静却带着压力:“我们要见太子。如果你肯带路,莲妃的遗诏里,会记下你的功劳。”

魏明手指颤抖着抓住茶杯,茶水洒了满桌:“太子被软禁在东宫,三皇子派了五百禁军守着……除非……”

“除非什么?”

“今晚是中元节,宫里要放河灯。太子会去金水桥,身边只有两个内侍。”

沈砚之看了眼窗外的天色,夕阳正染红西直门的城楼:“好,我们信你一次。若敢耍花样,清玄就是你的下场。”

夜幕降临时,长安街两侧挂满了灯笼。阿澈跟着沈砚之和魏明往金水桥走,见不少宫女太监捧着河灯往水边去,莲花形状的灯盏里点着蜡烛,映得水面一片暖黄。

“太子在那边。”魏明指着桥东侧的柳树下,一个穿杏黄蟒袍的青年正望着河灯出神,身形清瘦,眉宇间带着倦色。

沈砚之让魏明留在原地,和阿澈慢慢走过去。刚到柳树下,就见两个内侍拔出了刀,太子却摆了摆手:“沈先生,别来无恙?”

沈砚之愣了一下,太子笑了:“去年在苏州,你帮我找回了丢失的玉佩,还记得吗?”

阿澈这才想起,沈砚之确实有块一模一样的玉佩,说是一位“故人”所赠。原来那位故人,就是太子。

“莲妃的遗诏,我带来了。”沈砚之刚要掏布帛,就听身后传来喧哗——三皇子带着金吾卫冲过来了,手里举着剑大喊:“抓住逆贼!太子勾结刺客,意图谋反!”

太子脸色一变:“他怎么会来?”

“是魏明。”阿澈回头一看,魏明早就没了踪影,只有金吾卫的箭已经搭在弦上,“他骗了我们!”

沈砚之将布帛塞给太子:“快走!从御河的密道走,去大理寺找赵衡!”

太子刚钻进柳树后的暗门,箭就射了过来。沈砚之拉着阿澈往人群里跑,河灯被撞翻了不少,水面的火光摇曳不定,映得每个人的脸都忽明忽暗。

“往这边!”阿澈看见个卖灯笼的小摊,拉着沈砚之躲到后面。三皇子的人在桥上四处搜查,他听见三皇子的声音在喊:“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特别是那个带莲纹佩的丫头,她知道密道的位置!”

阿澈猛地想起阿竹,心里一紧。沈砚之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低声道:“赵衡会护着她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三皇子引开。”

他突然从怀里摸出个火折子,点燃了旁边的灯笼摊。火苗“腾”地窜起来,借着风势往桥上烧去。金吾卫们忙着救火,三皇子气得大叫,却顾不上追他们了。

两人趁乱跑出金水桥,往城南跑。阿澈回头望去,金水桥的火光和河灯的暖黄交织在一起,像幅诡异的画。他忽然明白,这京城的棋局,比漕运船上的暗流凶险百倍,而他们,不过是棋盘上最不起眼的棋子。

“接下来去哪?”阿澈喘着气问,手心全是汗。

沈砚之望着远处的皇城,斗笠下的眼睛亮得惊人:“去敲登闻鼓。既然他们想让天下人知道‘刺客’,我们就给他们演场大戏。”

夜色渐深,长安街的灯笼却越来越亮。沈砚之三人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只有那支刻着《漕运令》的笛子,在阿澈的怀里轻轻跳动,仿佛在应和着远处传来的更鼓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京城的上空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