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影阁风云:寒刃破局 > 第17章 旧巷新茶

影阁风云:寒刃破局 第17章 旧巷新茶

作者:随夜入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0 02:02:51

雨后的京城带着股潮湿的土腥气,沈砚之推开修笔铺的木门时,檐角还在往下滴水。老者正蹲在门槛上修补支狼毫笔,见他们进来,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沈先生,新沏的雨前龙井,就等您呢。”

阿竹把菜篮子放在墙角,里面装着刚买的桂花糕——昨天太子派人送来的赏赐里,有两匹苏州锦缎,她裁了块水绿色的,连夜缝了个新帕子,此刻正叠得方方正正压在糕饼底下。

“魏明在天牢里招了。”赵衡从里屋出来,手里捏着张供词,“血楼在江南还有三处分舵,总坛的账册藏在玄武湖底的石匣里。他还说,当年莲妃的旧部里,有个姓秦的将军,现在隐在苏州做绸缎生意。”

沈砚之接过供词,指尖划过“秦远山”三个字时顿了顿。阿澈凑过来看,见那墨迹旁画着个小小的莲花,和玉佩上的纹样一般无二。“苏州?”阿澈想起漕运船上的日子,“我们去淮河之前,不是要先去苏州吗?”

“现在去不成了。”赵衡摇头,往茶盏里续着水,“陛下刚下了旨,要沈兄在都察院任职,专查漕运积弊。三皇子的案子牵扯太广,光是清理血楼余党,就够大理寺忙三个月。”

阿竹正往嘴里塞桂花糕,闻言差点噎着:“那……那我们要留在京城?”她看了眼窗外的灰墙,想起通州码头的船帆,突然觉得这四方天地有些憋闷。

沈砚之没说话,只是摩挲着新换的紫檀笛鞘。晨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阿澈突然发现,先生眼角的细纹好像浅了些,不像在淮河船上时那样总是锁着眉。

“修笔铺往后就是你的了。”沈砚之忽然对老者说,从怀里摸出锭银子放在桌上,“把后墙的暗门封了,多进些狼毫笔,学生们快开学了。”

老者手一抖,狼毫笔掉在地上:“先生这是……”

“总不能一直藏在暗处。”沈砚之笑了笑,拿起那支修好的笔,在宣纸上写下“清正”二字,笔锋刚劲,带着股穿透纸背的力道,“往后啊,咱们要在太阳底下喝茶。”

正说着,门外传来马蹄声。一个穿杏黄蟒袍的少年跳下马,正是刚解除软禁的太子。他没带随从,手里拎着个食盒,见了沈砚之就拱手:“先生,母妃亲手做了些杏仁酥,说是谢您保住了皇家颜面。”

阿澈瞅着太子腰间的玉佩,和沈砚之那枚确实一模一样。去年在苏州的旧事,他后来听赵衡说过——太子微服私访时丢了传国玉玺的仿制品,是沈砚之追着偷玉佩的小贼跑了三条街,才在画舫的栏杆缝里找回来。

“殿下不必多礼。”沈砚之将供词递过去,“秦将军的事,还需殿下暗中查访。血楼的账册牵涉太多官员,若是闹大了,恐动摇国本。”

太子翻开供词,眉头渐渐皱起:“这些人里,竟有吏部尚书的小舅子?难怪去年江南科考舞弊案查不下去。”他合上纸页,眼里闪过一丝冷意,“先生放心,我这就派人去苏州,定不会打草惊蛇。”

阿竹端来新沏的茶,太子接过时,目光落在她袖口露出的莲纹佩角上,忽然笑了:“这玉佩,我小时候在母妃的梳妆盒里见过。她说这是莲姨送的,能护人平安。”

阿竹赶紧把袖口往回拽,却被太子按住手:“不必藏,现在没人敢再打它的主意了。”他从食盒里拿出个锦袋,“这是母妃给你的,说是配莲纹佩正好。”

锦袋里装着串红玛瑙珠子,颗颗圆润,在晨光里透着温润的红。阿竹脸一红,把珠子往阿澈手里塞,却被他笑着推回来:“太子殿下给你的,就拿着呗。”

太子走后,沈砚之带着他们往金鱼胡同去。魏府已经被查封,朱漆大门上贴了封条,几个孩童正围着看热闹,捡起地上散落的书页折纸船。“魏明虽是戴罪之身,但也算迷途知返。”沈砚之望着紧闭的侧门,“陛下说,等他把血楼余党供完,就贬去岭南做个小吏,也算保他条性命。”

阿澈突然想起金水桥边的河灯,那些暖黄的光在水里晃啊晃,像无数双眼睛。他当时只觉得凶险,此刻才明白,那夜里的每一步,都是沈砚之算好的——烧灯笼摊引开注意力,让魏明射箭赎罪,甚至连皇帝何时会驾临,都掐得分毫不差。

“先生,您早就料到魏明会反水?”阿竹摸着腕上的玛瑙串,珠子凉丝丝的很舒服。

“人心里都有杆秤。”沈砚之拐进条更窄的巷子,墙上爬满了牵牛花,“魏明跟着三皇子,不过是想求个前程。可当他发现这条路通向死牢时,自然会选另一条。”

巷子尽头是家新开的茶馆,挂着“砚心茶舍”的木牌,红漆鲜亮,看着格外顺眼。掌柜的见了沈砚之,赶紧掀开竹帘:“沈先生来啦?雅间留着呢,靠窗能看见国子监的老槐树。”

阿澈这才发现,茶馆后院连着修笔铺的后墙,暗门的位置现在改成了月亮门,门上挂着串风铃,风一吹叮当作响。“这是……”

“以后咱们就在这儿落脚。”沈砚之坐下,指着窗外的老槐树,“赵兄说,国子监的学生常来这喝茶论道,正好能听听年轻人们的心思。”

茶博士端来三碗碧螺春,茶汤清亮,飘着股兰花香。阿澈刚要喝,就见个穿青布长衫的书生走进来,背着个旧书箱,腰里别着支竹笛,竟和沈砚之那支有几分像。

“请问,这里收账房先生吗?”书生拱手,声音带着点江南口音,“在下苏文,从苏州来,会打算盘,还会……”

“还会吹《漕运令》?”沈砚之打断他,见书生愣住的样子,嘴角弯了弯,“令尊是不是在苏州开绸缎庄?去年冬天,他托人送过封信,说有个儿子想来京城历练。”

苏文眼睛瞪得溜圆,手忙脚乱地从书箱里翻出封信,信封上果然盖着苏州绸缎庄的印章。阿竹凑过去看,见信末画着朵小小的莲花,突然想起赵衡供词里的“秦远山”——原来这位秦将军,早就把儿子送到京城来了。

“先生怎么知道……”苏文挠着头,脸涨得通红。

“你笛子里藏的账册,边角都磨破了。”沈砚之指着他腰间的竹笛,“苏州到京城千里路,辛苦你了。”

苏文这才反应过来,“扑通”一声跪下:“求先生为家父做主!血楼的人上个月抄了绸缎庄,说家父私藏莲妃遗物,把人抓走了还没放出来!”

阿澈心里一紧,刚要说话,就被沈砚之按住了手。“起来说话。”沈砚之给他斟了碗茶,“令尊藏的,是不是莲妃当年的布防图?”

苏文抬头,眼里满是惊讶:“先生怎么知道?那图……家父说关系到北疆的安危,绝不能落入蛮族手里。”

窗外的老槐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沈砚之望着远处的国子监,忽然想起万历帝昨天说的话:“这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他转头看向阿澈和阿竹,两人正凑在一起看苏文带来的账册,阳光落在他们脸上,满是认真的样子。

“账房先生我们要了。”沈砚之端起茶碗,和苏文碰了碰,“不过眼下有件更要紧的事——咱们得去趟苏州,把秦将军接回来。”

阿澈眼睛一亮,差点把茶碗碰倒:“那是不是可以坐漕运船?我还没在船上好好看过江南的风景呢。”

“这次坐官船。”沈砚之笑着点头,从袖里摸出块腰牌,上面刻着“都察院”三个字,“陛下说了,查漕运积弊,得亲眼看才放心。”

阿竹摸出藏在袖口的莲纹佩,和苏文笛子里的账册放在一起,玉佩的温润和纸页的粗糙碰在一起,竟有种奇妙的和谐。她忽然觉得,这京城的屋檐虽然层层叠叠,可只要身边这些人在,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光亮来。

风铃又响了,这次带着股轻快的调子。茶舍外的牵牛花爬得更高了,紫色的花朵迎着阳光,开得热热闹闹。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已经是巳时了,国子监的钟声响起来,浑厚悠长,像在催促着什么。

沈砚之望着窗外,端起茶碗一饮而尽。他知道,苏州的绸缎庄里,还有场硬仗要打;漕运的船帆下,仍藏着无数暗流。但此刻坐在这窗明几净的茶舍里,听着年轻人们的笑声,他忽然觉得,那些曾经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灰色屋檐,其实从未遮住过太阳。

一场新的旅程,正要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