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阁的晨雾还未散尽,孙浩天、孔言抒与孟瑾茜已踏着青石板路,朝着孔庙的核心 —— 大成殿走去。沿途的古柏愈发苍劲,树干上斑驳的纹路似藏着千年岁月,枝头的晨露滴落,在地面敲出细碎的声响,与远处传来的晨钟声交织,竟透着几分神圣的韵律。
“前面就是大成殿了,” 孔言抒走在最前,手中捧着那卷《易经》残卷,杏色裙摆拂过石阶时,凤凰纹样隐隐泛起金光,“殿内供奉着先祖孔子与四配、十二哲的塑像,是孔庙最庄严的地方。每次祭拜,族中长辈都会告诫我们,要心怀敬畏,不可有半分轻慢。”
孙浩天抬头望去,只见大成殿的飞檐下悬挂着九只铜铃,铃身刻着儒家典籍中的名句,晨光洒在铜铃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晕。殿门两侧的石柱上,“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的楹联气势恢宏,字体间似有圣气流转,让人未进殿门,便先生出敬畏之心。
孟瑾茜抱着青鸟瑟,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殿内的神圣气息:“言抒姐,我怎么觉得心跳得好快?” 她能感觉到,怀中的青鸟瑟正微微震颤,瑟身上的符文与殿内传来的圣气产生着强烈共鸣,“这殿里的圣气,比奎文阁还要浓郁好多。”
三人走到殿门前,守庙人孔德明已等候在此,他今日换了件绣着云纹的深色儒衫,手中捧着一套祭祀用的礼器:“三位小友,祭拜仪式需按古礼进行,先净手、焚香,再行三拜九叩之礼。言抒小友身负孔家嫡系血脉,祭拜时需将《易经》残卷置于供桌,或许能引动先祖的圣力。”
孔言抒接过礼器,指尖微微颤抖,眼中满是郑重:“晚辈定当遵古礼行事,不负先祖期望。” 她走到殿侧的净手池边,用青铜瓢舀起清水,缓缓浇在手上,动作轻柔却透着坚定 —— 她知道,今日的祭拜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更是修复《易经》残卷、获取归墟之战线索的关键。
孙浩天与孟瑾茜也跟着净手焚香,当三人手持香烛走进殿内时,瞬间被殿中的景象震撼。殿内正中的高台上,孔子塑像端坐于紫檀木椅上,身着十二章纹的玄色礼服,手持玉圭,面容温和却不失威严,目光似能穿透千年,注视着每一位前来祭拜的后人。塑像两侧,颜回、曾参等四配与十二哲的塑像分列而立,神态各异,却都透着儒雅之气。供桌上摆放着青铜鼎、玉爵等礼器,香烟袅袅,化作仙鹤形状在殿内盘旋。
“开始祭拜吧。” 孔德明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几分肃穆。
孔言抒捧着《易经》残卷,缓步走到供桌前,将残卷轻轻放在孔子塑像前。当她的指尖离开残卷时,残卷突然泛起淡淡的金光,与供桌上的烛火相互映衬。她深吸一口气,整理好衣袍,对着孔子塑像缓缓跪下,行三拜九叩之礼。每一次叩首,她都将额头贴在冰凉的青石板上,心中默念着对先祖的敬仰与修复残卷的祈求。
孙浩天与孟瑾茜也跟着跪下,孙浩天手中的青铜八卦盘竟自动悬浮起来,盘面上的乾、坤二卦与殿内的圣气产生共鸣,金色的纹路如活过来般不断流转。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孔子塑像散发出的圣气正顺着眉心涌入体内,与伏羲大帝传授的八卦之力相互融合,让他对天地秩序的领悟又深了一层。
“先祖在上,” 孔言抒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却异常坚定,“后世子孙孔言抒,携好友孙浩天、孟瑾茜前来祭拜。如今归墟通道将启,炎黄界危在旦夕,恳请先祖显圣,助我们修复《易经》残卷,获取对抗归墟之敌的方法!”
话音刚落,殿内突然刮起一阵暖风,孔子塑像的眼中竟闪过一丝金光。孔言抒身上的凤凰血脉瞬间被激活,杏色裙摆上的凤凰纹样脱离布料,化作一只金色的凤凰虚影,在殿内盘旋一周后,缓缓落在《易经》残卷上。奇妙的是,随着凤凰虚影的落下,残卷上的碳化痕迹开始快速消退,缺失的卦象也渐渐显现 —— 那正是奎文书灵所说的 “先天八卦阵” 图谱!
“这是…… 先祖显圣了!” 孔德明激动地声音发颤,对着孔子塑像深深鞠躬,“千年了,先祖终于再次显圣,这是炎黄界的福气啊!”
孟瑾茜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的异象,手中的青鸟瑟突然自动弹奏起来,清越的瑟音与凤凰虚影的鸣叫交织在一起,如天籁般在殿内回荡。她能感觉到,青鸟瑟正在吸收殿内的圣气,瑟身上的符文变得愈发璀璨,仿佛下一秒就要生出翅膀飞走。
孙浩天连忙取出八卦盘,将盘中的灵力注入《易经》残卷。随着他的动作,残卷上的先天八卦阵图谱完全显现,金色的卦象在空中形成一道巨大的光网,将整个大成殿笼罩其中。他盯着光网中的卦象,心中豁然开朗 —— 原来先天八卦阵不仅能困住敌人,还能引动天地圣气形成防护罩,与女娲娘娘的音律道法配合,便能形成无懈可击的防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