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
洛阳,这座历经战火的古都,再次迎来了它的主人。但这一次,迎接它的不是胜利的喧嚣,而是一种井然有序的肃穆。
孙策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进入了皇宫。他没有急着登基,而是做的第一件事,是亲自前往太庙,祭拜汉室先祖。他跪在牌位前,朗声宣读祭文,言辞恳切,只字不提自己的功绩,只说自己是为汉室“清君侧,安社稷”,如今天下初定,当请天子重掌朝纲。
汉献帝刘协,站在一旁,看着这个比自己年轻不了几岁的男人,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是最后的仪式,一场精心编排的、体面的告别。
仪式结束后,在太极殿,孙策当着满朝文武和汉献帝的面,呈上了一份奏折。
奏折中,他历数了汉室四百年的功绩,也陈述了如今天下疲敝、民不聊生的现状。最后,他写道:“策,一介武夫,幸赖天命与众卿之力,削平群雄。然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汉室德衰,天命已移,强立之,非苍生之福。为万民计,为社稷计,恳请陛下效仿古圣先贤,行禅让之礼,将神器归于有德者,以开万世之太平。”
汉献帝看着奏折,泪水无声地滑落。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他颤抖着接过玉玺,亲手交到了孙策手中。
“朕……将天下,托付于将军。望将军,爱民如子,不负苍生。”
孙策双手接过玉玺,高高举起,面向群臣,声音洪亮如钟:“臣孙策,必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天下万民!”
数日后,孙策在洛阳南郊,筑坛祭天,正式登基,国号“吴”,年号“开元”。
开元元年,新朝建立。
然而,登基大典的第二天,孙策便召集了所有核心重臣,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自今日起,迁都建业!”
“什么?”群臣哗然。洛阳乃天下中心,历代定都于此,为何要迁到偏远的江东?
孙策看向姜小伍,示意他解释。
姜小伍上前一步,展开一幅巨大的地图。
“陛下,诸位,”姜小伍的声音平静而清晰,“洛阳虽为中心,但历经董卓、曹操之乱,早已残破不堪,十室九空。如今我朝根基在江东,钱粮、兵马、人才,皆出于东南。若定都洛阳,则需耗费巨资重建,且政令传达,物资转运,皆需千里跋涉,劳民伤财。”
“而建业,北据长江,西有荆襄,东临大海,坐拥鱼盐之利,丝绸之富。它不仅是我们的龙兴之地,更是天下最富庶、最安稳的地方。定都于此,我们便能背靠整个东南,从容地经略天下。这,不是退守,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洛阳,我们将保留其‘西京’之名,修建太学,作为天下文化与学术的中心。而建业,将作为我们的‘东京’,是帝国的政治与经济心脏。两京并立,一文一武,一南一北,方为长久之计。”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他们明白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迁都,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关乎帝国未来的宏大战略。
### **第二十五章:经天纬地,新政的浪潮**
迁都建业后,孙策在姜小伍的辅佐下,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推行了一系列影响后世千年的新政。
**第一,政制改革——“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姜小伍深知,一人独裁的弊端。他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中央官制。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者相互制衡,防止了皇权的滥用。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全国各项事务。这套制度,将权力从个人手中,转移到了一个高效、规范的官僚体系之中。
**第二,经济改革——“开元通宝”与大运河。**
姜小伍主持,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货币,铸造了名为“开元通宝”的圆形方孔钱,其成色和重量,皆有严格标准。这种货币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流通。
更惊人的是,他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北京),南抵余杭(杭州),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起来。
这个计划,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但孙策力排众议,全力支持。
“修运河,固然会累及当代,但它将福泽后世千年!朕,愿做这个被后人骂的暴君,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这条黄金水道!”
数百万民夫,在姜小伍的精密规划下,被征调起来。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辟石,挖掘河道。虽然过程艰辛,但运河通航之日,南方的粮食、丝绸、瓷器,便能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战马、木材,也能迅速抵达南方。帝国的血脉,被彻底打通了。
**第三,军事改革——“府兵制”与“格物院”。**
姜小伍废除了募兵制,推行“府兵制”。将全国划分为数个都督府,士兵平时为农,农闲训练,战时出征。国家授其田地,免其赋税。这不仅保证了兵源,更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