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秋。
中原大地,寒意已浓。但比天气更冷的,是三国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
孙策,这位江东之虎,在吞并了袁绍的四州之地后,已然成为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他坐拥河北之雄兵,江东之财富,手中更有汉献帝这张王牌。他的野心,已经不再满足于偏安一隅。
邺城,点将台上,孙策身披金甲,手持古锭刀,威风凛凛。他身后,是姜小伍、周瑜、沮授、张合等一众文武。
“诸位!”孙策的声音响彻云霄,“曹操,国贼也!袁绍,败军之将也!他们二人,竟敢忘却官渡之仇,狼狈为奸,结盟对抗天朝,实乃倒行逆施!今日,我奉天承运,起兵五十万,誓要清君侧,讨国贼,一统天下!”
五十万大军,黑压压一片,从邺城一直延伸到天际。这是自黄巾之乱以来,天下最庞大的一支军队。
而在南方的许都,气氛则凝重如铁。
曹操收到了孙策宣战的檄文,脸色铁青。他刚刚在官渡惨胜,元气尚未恢复,又要面对孙策这头全力扑来的猛虎。
“丞相,孙策势大,不可力敌。”一个病骨支离的声音响起,正是郭嘉。
曹操转过身,看着自己这位最后的智囊,急切地问道:“奉孝,如今之计,该如何是好?”
郭嘉咳嗽了几声,眼中却闪烁着洞悉一切的寒光:“丞相,孙策虽强,但他的弱点,也同样明显。他得了河北,人心未附;他得了天子,却行霸道。我们,要利用他的弱点,为自己争取盟友。”
“你的意思是……”
“与袁绍、刘备,结成‘抗孙同盟’。”郭嘉一字一句地说道。
“什么?!”曹操大惊,“奉孝,你疯了!袁绍是我的死敌,刘备也非池中之物,我怎能与他们结盟?”
“丞相,此一时,彼一时。”郭嘉耐心解释,“如今的袁绍,已是丧家之犬,他恨孙策,远胜于恨你。如今的刘备,虽有野心,但实力弱小,他最大的敌人,同样是孙策。我们三方,虽各有心思,但在‘生存’这个问题上,利益是一致的。”
“我有一计,名为‘三足鼎立,以弱胜强’。”郭嘉走到地图前,“丞相您率主力,在黄河一线布防,利用黄河天险,阻挡孙策的主力。袁绍,则从幽州、并州出兵,骚扰孙策的后方,牵制他的兵力。刘备,则从豫州出兵,威胁孙策的侧翼。如此,孙策首尾不能相顾,我等便可寻机破敌。”
曹操沉默了。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为了生存,他必须放下仇恨,与自己的敌人站在一起。
“好!”他一咬牙,“就按奉孝说的办!”
一封封密信,从许都发出,飞向了黎阳的袁绍,和豫州的刘备。
面对孙策这共同的威胁,三人一拍即合。一个由曹操、袁绍、刘备组成的“抗孙同盟”,正式形成。
### **第二十二章:毒计破盟,釜底抽薪**
江东大军的营帐中,姜小伍看着刚刚送来的情报,脸上露出了微笑。
“主公,他们果然结盟了。”
孙策皱眉道:“曹操、袁绍、刘备,这三股势力合在一起,虽不如我,但也足够麻烦了。先生,我们该如何破解?”
“破盟,如破竹,需找准节眼。”姜小伍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了三个名字上,“这个联盟,看似牢固,实则脆弱不堪。曹操是主心骨,袁绍是累赘,刘备是投机者。我们要做的,不是从外部攻击,而是从内部,让它自己瓦解。”
“先生有何妙计?”
“一石三鸟之计。”姜小伍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此计,需三步并行。”
“第一步,‘饿死袁绍’。袁绍新败,府库空虚,全靠曹操接济。我们只需派一支精兵,由甘宁率领,绕过黄河防线,奇袭曹操运往袁绍粮草的必经之路——白马渡。只要烧了粮草,袁绍军必生哗变。”
“第二步,‘气死刘备’。刘备最看重什么?是‘仁义’和‘汉室宗亲’的身份。我们就要利用这一点。我会伪造一封曹操写给荀彧的密信,信中言明,‘盟约只是权宜之计,待击退孙策,便立刻吞并刘备,以绝后患’。然后,我们再将这封信,‘不经意地’送到刘备手上。”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逼疯曹操’。我们要让曹操相信,他的联盟里,出了一个最大的叛徒。”
姜小伍顿了顿,看着孙策,缓缓说道:“这个叛徒,就是郭嘉。”
“什么?!”孙策大惊,“郭嘉是曹操的智囊,怎会叛变?”
“当然不是真的叛变。”姜小伍笑道,“我们要做的,是让曹操‘相信’他叛变了。我会模仿郭嘉的笔迹,写一封信给沮授。信中,郭嘉言明,他早已看穿曹操必败的命运,愿为江东内应,并在信中透露了曹军的兵力部署和黄河防线的弱点。然后,我们再故意让这封信,被曹操的探子截获。”
孙策听得倒吸一口凉气。这个计策,环环相扣,歹毒至极!它攻击的不是军队,而是人心,是信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