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启明元年,夏。天津卫,大沽口船厂。
晨曦初露,将海天相接处染成一片鎏金。万顷碧波之上,薄雾尚未散尽,一艘庞然大物静卧在新凿的船坞中——那便是“启明一号”宝船。长达百丈的巨型龙骨,以混合焦油的新式铁榫紧密咬合,黝黑的船体线条流畅如奔鲸,数十根辅助肋骨如巨兽肋条般拱起,虽未挂帆,未装火炮,却已透出劈波斩浪的磅礴气势,仿佛一头蛰伏的海上雄狮,正待苏醒。
船坞旁的观礼台由坚实木梁搭建而成,台上旌旗猎猎。新政统筹司主官林奇负手而立,天青色官袍被带着咸腥的海风拂动,衣袂翻飞。他身旁的津门水师提督王承裕满脸通红,花白的胡须因激动微微颤抖;几位从南京工部抽调的大匠作围在一旁,目光紧紧黏在“启明一号”上,眼神里满是自豪与忐忑。
“林阁老!”首席大匠作周正明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如钟,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启明一号’龙骨铺设、十二道水密隔舱合拢均已完成,今日吉时已到,可引水入坞,行‘初下水’之礼!此船规制远超郑和宝船,船板采用三层叠合工艺,铁箍加固关键节点,结构之坚,前所未有!按您提供的图样,船尾已预留承重基座与传动槽,专备将来安装‘铁牛’之力!”
周正明口中的“铁牛”,正是林奇主导研发的蒸汽机在军工领域的代号。林奇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船尾预留的结构,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期许:“周大匠辛苦。预留结构关乎后续动力革新,一丝一毫都容不得差错,需派专人看管,严禁私动。”
“下官明白!已安排三名心腹匠役日夜值守,图纸锁于密匣,绝无差池!”周正明肃然躬身,语气郑重。
此时,观礼台一侧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一队身着深蓝色短褂的年轻人在教习的带领下列队而立,个个身姿挺拔,精神抖擞。他们平均年龄不过十七八岁,脸庞尚带稚气,眼神却如炬般明亮,透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大海的向往——这是大明水师学堂首批优等生,今日特许前来观摩巨舰下水,并将登上旧式宝船“海巡号”实习。
王承裕指着这群少年,对林奇抚须笑道:“阁老您看,这些娃娃皆是百里挑一的好苗子!您编撰的《基础几何》《航海初步》,还有那番邦传来的牵星术、海图测绘法,他们啃得比谁都认真。前几日考核,有个叫赵士桢的少年,竟能凭星图算出精确经纬度,将来必是我大明水师的栋梁!”
林奇的目光掠过一张张稚嫩却坚毅的面庞,心中泛起暖意。科技兴国,人才为本,这些少年才是大明驰骋大洋的根基。他缓步走过去,学员们立刻挺直腰板,胸膛绷得笔直,目光炽热地望向这位传说中“格物通神”的帝师。
“不必拘谨。”林奇语气平和,如春风拂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日让你们来,是要你们看清——书本上的线条是船的筋骨,笔下的数字是航行的罗盘,最终都要落在风浪与甲板之上。好生看,好生学,用心感受这艘船的重量,这片海的辽阔。大明的未来,在海上,更在你们手中。”
“谨遵阁老教诲!”少年们齐声应和,声音清越,穿透海风,引得远处的工匠们纷纷侧目。
“吉时到!”礼官高声唱喏。
三声礼炮轰然炸响,震得海面泛起涟漪。船坞闸门缓缓开启,海水裹挟着涛声涌入干涸的坞槽,“哗啦啦”的水声中,“启明一号”庞大的船体在浮力作用下微微晃动,随后平稳浮起,船身与水面接触的瞬间,溅起细碎的水花。
“成了!浮起来了!”岸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工匠们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兵卒们振臂呐喊,几位老匠作甚至抹起了眼泪——这是他们耗费一年心血铸就的巨舰,是大明海疆的新希望。
然而,欢呼声中,一道不和谐的身影快步走近。都察院御史李嵩身着绯色官袍,在几名随从的簇拥下登上观礼台,面色凝重,眉头紧锁,拱手时语气带着不易察觉的尖锐:“林阁老,下官有本奏闻!”
林奇转身看来,神色平静:“李御史请讲。”
“筹建此等巨舰舰队,耗费国帑逾百万两,征调民夫工匠数万,致使东南各省木料、桐油价格飞涨,百姓怨声载道!”李嵩提高声调,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如今北元残部未灭,边患犹存,朝廷当以休养生息、巩固陆防为重。倾举国之力经营海上,岂非本末倒置?更有甚者,水师学堂所授多为奇技淫巧,偏离孔孟圣贤之道,长此以往,恐使学子耽于器物,动摇国本!此舰队筹建之事,还望阁老三思,奏请陛下暂缓!”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泼入沸油,周围的欢呼声瞬间凝滞。王承裕气得脸色铁青,上前一步便要驳斥,却被林奇抬手拦住。周正明等匠作攥紧了拳头,眼中满是愤懑——他们亲眼见流民因船厂招工得以糊口,亲见物料价格因朝廷平抑政策回落,所谓“扰民”,不过是危言耸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