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赤火堡,议事堂。
窗外寒风呼啸,卷起地上的积雪,拍打着厚重的窗棂。堂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北地的严寒,却驱不散陈烬眉宇间的凝重。
他手中捏着的,不是前线告急的军报,也不是粮草短缺的呈文,而是几卷由赵将亲自加密、由最可靠渠道星夜送来的桑皮纸。
上面没有记录任何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却详细勾勒出了曹操下一步的战略重心、西凉潜藏的裂痕、荆州内部的暗流,以及那份基于林枫模型、成功预警汝南清剿行动的详细报告。字里行间,不见刀光剑影,却弥漫着无声的硝烟和智慧的交锋。
陈烬逐字逐句地阅读着,他的手指偶尔在某一项关键信息上轻轻敲击,目光锐利如鹰隼,仿佛要穿透纸张,看到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波涛汹涌。
良久,他放下情报卷宗,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从西凉移到河北,再扫过中原,最终落回代表赤火势力的区域。
“一万人……”他低声自语,指的是曹仁那支被成功规避的九千精兵,“若其突然出现在我侧翼,或用于巩固曹操的某处薄弱环节,我们将要付出何等代价,才能抵挡或弥补?”
他又看向西凉方向:“马腾、韩遂若被曹操以极小代价迅速整合……我赤火将来西进之路,又将平添多少铁骑阻碍?”
这些情报,无法立刻转化为攻城略地的战功,无法像一场大胜那样鼓舞民心士气,但其价值,陈烬看得比谁都清楚。这不仅仅是信息,这是先机,是战略的主动权,是无数将士可能用鲜血才能换来的战场态势。
他转身回到案前,提起笔,沉吟片刻,便开始奋笔疾书。这不是一份需要与众人商议的指令,而是他作为赤火社长,对另一条至关重要战线的最高决断。
信的内容直接而有力:
即日起,北赤火堡库府及赤火谷资源调配,优先满足谋报处所需。 包括但不限于:活动经费、最精良的伪装用具、特制药物(毒与医)、用于收买和打通关节的奇珍异宝。
人才选拔向谋报处倾斜。 从军中、学堂、乃至民间,发掘具备特殊才能(语言、记忆、伪装、技击、机变)者,经严格审查后,可优先输送给赵将。
授予赵将更高权限, 在紧急情况下,可不经请示,调用一定额度内的资源用于保全情报网络和人员安全。
对林枫的研究予以全力支持, 其所需一切物项、人员配合,皆开绿灯。
在信的末尾,他特意另起一行,写下了给赵将的私语,也是他对这条无声战线价值的最高肯定:
“赵兄,你们在无声战线上每多一份努力,我们在正面战场就可能少流一千斛血。放手去做!”
这封信,连同拨付资源的指令,被以最高优先级送出了北赤火堡。
当赵将在赤火谷收到这封回信和随之而来的、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清单时,这个一贯沉稳冷峻的汉子,眼眶也不禁微微发热。他明白,这不仅仅是物资,更是社长沉甸甸的信任和对他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认可。
他将陈烬的信看了又看,特别是最后那句话,然后将其小心收好。
他对身旁的林枫和几位核心骨干说道:“社长给了我们最需要的刀剑和盾牌。接下来,我们要让赤火的耳目,变得更亮,看得更远,绝不负战场上兄弟们的期望!”
资源的倾斜,如同给潜伏于地下的根须输送了更丰沛的养分。赤火的谋报网络,在经历了一次损失后的短暂阵痛后,开始以更坚韧、更隐蔽的方式,向着各方势力的核心,悄然蔓延。这场无声的功勋,正在为未来可能爆发的惊雷,积蓄着力量。
凛冬已过,春寒料峭。北地的冻土尚未完全软化,一股肃杀之气却已抢先一步,越过曹操实际控制区的边界,扑向新兴的北赤火堡。
来自邺城的命令,经由层层传递,最终抵达了驻守在与赤火势力接壤地带的曹军将领手中。
命令措辞谨慎,却意图明确:境内有报,匪号“赤火”之流寇盘踞北地,渐成疥癣之疾。命尔部前出查探,摸清其虚实、兵力、战法,若可一击溃之,则为上佳。
领军的曹军校尉李通,对此命令心领神会。
什么“流寇”,能让司空府特意下令试探?这必是一股需要重视的新兴势力。
他点了麾下两千精兵,其中包含五百骑兵,摆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阵型,如同一根探出的毒针,刺向赤火堡的外围防线。
“报——!西南三十里,发现曹军!兵力约两千,打着‘李’字旗号,正朝我黑石峪方向而来!”哨骑飞奔入堡,带来了预料之中却又令人神经紧绷的消息。
北赤火堡议事堂内,陈烬神色平静。自收到赵将关于曹操可能西征、并对周边采取压制策略的情报后,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来得正好。”陈烬看向一旁的卫恒,“卫将军,你的‘铁壁’可能经得起这第一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