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 第126章 滨州初探:沉下去,摸实情

履新滨州市委书记的第一周,沈青云谢绝了几乎所有迎来送往和汇报请示。他在第一次市委常委会上的发言简短而有力:“同志们,我初来乍到,对滨州的情况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接下来一段时间,我的主要任务是调研。请各位按照分工,各司其职,确保各项工作平稳运行。”

他没有带庞大的随行队伍,只让秘书长郭伟安排必要的联络和一辆普通公务车,开始了他的“沉下去”之旅。

调研的第一站,是滨州经济的生命线——滨州港。

车辆行驶在通往港区的疏港大道上,两旁是密密麻麻的物流仓库和堆场,各种重型卡车呼啸而过,卷起阵阵烟尘。沈青云没有直接去港务局的办公大楼,而是让司机在港区内部随意转转。

他看到了高耸的龙门吊繁忙作业,集装箱堆积如山,显示着港口基础的繁忙。但他也注意到,堆场上堆放的多是煤炭、铁矿石、木材等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集装箱货源似乎并不占主导。港区内部的道路有些坑洼不平,交通组织略显混乱,拥堵不时发生。

在一个集装箱码头,沈青云下车,走向一群正在休息的装卸工人。工人们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脸上带着疲惫。

“老师傅,忙不忙啊?”沈青云递过去一支烟,用拉家常的语气问道。

一位年纪稍长的老师傅接过烟,叹了口气:“忙是忙,就是挣不着啥钱。活儿比以前多,可这工资涨得慢啊。而且你看这路,颠簸得要命,我们开拖车的,腰都快颠散了。”

“听说港口要扩建?”沈青云继续问。

“喊了好几年了,光打雷不下雨。”旁边一个年轻点的工人插嘴,“说是要建新的自动化码头,可征地、资金好像都卡着呢。咱们这老码头,设备也旧了,跟南方的那些大港没法比。”

随后,沈青云才来到港务集团,听取了党委书记、董事长彭玉林的汇报。彭玉林五十多岁,身材微胖,汇报起来一套一套的,充满了“吞吐量再创新高”、“服务腹地经济”等官话套话。

沈青云耐心听完,没有评价,而是直接抛出了几个问题:

“彭董事长,我在码头看到,我们的货种结构还是以散货和大宗商品为主,集装箱化和现代物流服务占比有多少?与周边港口相比,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哪里?”

“港区内部的集疏运体系,特别是通往腹地的铁路、公路瓶颈问题,港务集团有没有做过系统评估?与交通部门的协调机制是否顺畅?”

“关于新港区扩建和自动化改造,目前卡脖子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是土地、资金,还是审批流程?集团内部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这几个问题,个个切中要害,直指滨州港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彭玉林额头开始冒汗,之前的流畅汇报变得有些磕绊,有些数据需要当场打电话询问下属,有些问题则含糊其辞,试图用“正在积极协调”、“争取尽快解决”来搪塞。

沈青云没有当场发作,只是平静地说:“港口是滨州的龙头,龙头舞不起来,整个城市的发展都会受影响。请集团班子就我刚才提的这几个问题,做一次深入的内部研讨,一周后,我要听你们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和困难诉求。”

接下来几天,沈青云走访了滨钢集团、北方重型机械厂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都有着辉煌的历史,“共和国长子”的印记深深烙在每一栋苏式老厂房、每一个锈迹斑斑的巨型设备上。

在滨钢的轧钢车间,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通红的钢坯在轧辊间穿梭,热浪扑面。沈青云与一线工人和技术员交谈,了解生产工艺、成本控制和市场情况。

一位负责技术革新的老工程师拉着沈青云走到一台庞大的旧轧机旁,拍着冰冷的机身,痛心地说:“沈书记,这台老爷车,还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呢!效率低、能耗高、精度差,我们不是不想换,是没钱换!每年的利润,大部分都用来养活退休职工和应付各种社会职能开支了,留给技术改造的钱,杯水车薪啊!”

沈青云看到,不远处崭新的、从德国引进的连铸连轧生产线虽然先进,但只占据了车间一角,与周围老旧的设备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个穿着破旧棉袄的人,戴了一条昂贵的领带。

在厂部会议室,滨钢的总经理汇报了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历史包袱沉重,冗员过多,社会职能剥离缓慢,资产负债率高企,而在高端特种钢材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却步履维艰。

“我们也想转型,也想进军高附加值领域,可是……”总经理欲言又止,脸上写满了无奈,“资金、技术、人才,还有……观念,都是问题。有时候,感觉就像是一艘巨大的旧船,调头非常困难。”

沈青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船大难掉头”的困境。这不仅仅是滨钢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滨州乃至北阳省许多大型国企的缩影。如何在不引发剧烈社会震荡的前提下,推动这些“巨轮”转型升级,是他必须面对的核心难题。

调研的触角,也伸向了城市的角落和底层。沈青云随机走进了位于老工业区的一片棚户区。这里的条件比绵水的更差,低矮的砖房拥挤不堪,很多甚至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公共厕所的味道在寒冷的空气中依然刺鼻。

在一户光线昏暗的家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工人认出了沈青云(电视上见过),激动地握着他的手:“沈书记,您能来我们这旮沓看看,好啊!我在这厂子里干了一辈子,现在退休金刚够吃饭,儿子儿媳也下岗了,在打零工。这房子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就怕哪天塌了……”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期盼和无奈。旁边他的小孙子,正趴在炕桌上写作业,屋里唯一的取暖工具是一个小小的、呛人的煤炉。

沈青云心情沉重。他走访了区里的信访接待室,翻阅了近期的信访登记簿,发现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拖欠工资、养老金发放不及时、供暖不达标、动迁补偿不合理等方面。很多问题,都与国企的困境直接或间接相关。

他还暗访了市人力资源市场。大厅里挤满了来找工作的人,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脸上带着焦虑和迷茫。电子屏幕上滚动的招聘信息,多是保安、保洁、快递分拣等低端岗位,薪资普遍不高。

“以前在厂里,好歹是个技术工,有面子,有保障。现在……唉!”一位下岗技术工的叹息,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调研过程中,沈青云也在仔细观察着滨州的干部队伍。

市长宋青山在他调研期间,保持着礼节性的接触,汇报工作时客观冷静,但很少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更像是一个谨慎的执行者。沈青云能感觉到,这位本土成长起来的市长,在仔细观察着自己这个“空降”书记的施政风格和能量。

秘书长郭伟办事周到,安排细致,但言语谨慎,从不多说一句废话,似乎时刻在揣摩上意。

一些局委负责人,在汇报时明显准备不足,对沈青云提出的深层问题往往语焉不详,或者习惯于用“研究研究”、“协调协调”来应付。

晚上,沈青云在宿舍的书房里,整理着厚厚的调研笔记。滨州的情况,如同一幅庞大而沉重的画卷在他面前展开:

· 经济上,过度依赖传统重工业,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港口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民营经济活力不够。

· 社会上,历史欠账多,民生保障压力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稳定存在风险点。

· 干部队伍,似乎缺乏一股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部分人存在“等靠要”思想和“路径依赖”。

· 政治生态,初看似乎平稳,但水面下是否隐藏着类似绵水那样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尚需观察。

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他知道,自己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指望“三把火”就能烧出一个新天地。他需要找到那个能撬动全局的支点,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道:“滨州之困,系于国企;国企之活,系于改革;改革之成,系于人与环境。首要在统一思想,关键在打破桎梏,核心在激发内生动力。第一步,从整顿干部作风、优化营商环境破题,先扫清跑道上的障碍。”

他的滨州生涯,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冷静客观的分析中,真正开始了。前方的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他目光坚定,步伐沉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