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室的灯调到了最低档,主控台边缘泛着一层哑光蓝。大屏上,五家竞品的服务参数对比图还停留在那里,颜色相近,条目雷同,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陆轩没看那堵墙。
他盯着的是右下角一张被放大的截图——凌晨三点十七分,某中东客户提交紧急工单,系统自动标记为“高优先级”。接单记录显示,七分钟后响应,四十一分钟完成修复。流程完整,无超时,符合SLA标准。
但他记得赵宇昨天提过一句:那个客户在问题关闭后,又发了一条内部留言:“这次修得快,可我还是睡不着。”
这句话没进正式反馈,也没走评价通道,是马亮从对方IT团队的协作工具里扒出来的。
陆轩把这条记录单独拉出来,投在左侧副屏。
“我们一直在查为什么客户不签。”他说,“现在要查的是,他们明明满意,为什么还是怕。”
赵宇站在技术终端前,手指划过一年来的夜间响应日志。他已经按陆轩的要求完成了三维度拆解:地域、行业、故障类型。数据量庞大,但规律开始浮现。
“重复报障最多的不是核心模块,是权限网关。”他调出统计表,“有三家金融客户,在过去六个月里,平均每月触发两次相同告警。问题不大,重启就行,但我们每次都是新人处理。”
“这意味着什么?”孙明问。
“意味着没人认识他们。”赵宇答,“他们不知道今晚值班的是谁,也不知道这个人有没有处理过上次的问题。”
孙明沉默几秒,打开财务模型界面,新建了一个标签页。“我试试做个‘焦虑指数’。”他输入变量:夜间请求频次、同一问题复发率、跨时区响应延迟波动值、客户历史迁移成本。“如果这个数值高,说明客户对服务连续性的依赖强,但信任积累弱。”
林娜翻着手里的回访录音整理稿。“不止依赖。”她说,“有个客户原话是:‘我不怕花钱,就怕半夜打电话,电话那头没人认识我。’”
这句话在安静的指挥室里落得很重。
马亮同步调出了海外各节点的排班日志。他做了个热力图,横轴是二十四小时,纵轴是全球八个运维中心,颜色深浅代表每时段在岗人员稳定性。结果清晰:大部分区域能做到双人值守,但轮换频繁,连续值两个夜班的情况极少。
“我们保证了人在,但没保证‘熟人’在。”他说。
陆轩站起身,走到白板前。他擦掉之前写的“看得见”,也抹去了“用得久”。
写下三个新字:**认得你**。
“客户要的不是更快,是更熟。”他说,“他们不怕系统出问题,怕的是每次出问题都要重新解释一遍背景,重新建立沟通逻辑。”
赵宇皱眉:“可我们没法给每个客户配专属工程师。人力撑不住。”
“也不是配。”陆轩说,“是要让他们感觉到,总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的事。”
孙明抬头:“这属于隐性服务成本。没法计价,也没法量化产出。老板们不会为‘熟悉感’多付钱。”
“但他们愿意为‘安心’多付钱。”陆轩转身,“我们一直以为壁垒是速度,其实是记忆。对手抄得了流程,抄不了经验积累。”
林娜忽然想起什么。“上周我们给那家南美市政项目做的应急箱,里面放了手写卡。他们收到后,项目经理回了句:‘第一次有供应商不说自己多厉害,只说会一直在。’”
陆轩点头。“那就从这里开始。”
他拨通内线。“后勤组,暂停原定的设备箱封装。改内容:每套加入一本迷你运维日志副本,只记录该客户近三年的重大事件和处理摘要。封皮写名字,不编号。”
“这太耗人工了。”孙明提醒,“而且日志涉及其他客户信息,不能直接复制。”
“摘关键节点。”陆轩说,“比如‘2023年8月14日 凌晨两点 教育系统登录异常 处理人张磊’这种。不带细节,只留时间、事件、人名。让客户看到,有人一直在。”
赵宇思索片刻。“我们可以加个二维码,扫码能看到一段简短视频,由当班工程师出镜,介绍自己负责的片区和服务理念。每周更新一次。”
“不行。”马亮摇头,“视频容易被截取传播,万一有人说我们搞人设营销,反而破坏专业形象。”
“那就只做实体。”陆轩拍板,“不做宣传,不公开。只送给已经建立长期合作意向的客户。当作内部交接资料的一部分。”
孙明计算了一下成本。“如果限定在五十家重点客户,人均增加三百元投入,可以接受。但需要重新调整Q2预算分配。”
“砍掉所有市场推广预留金。”陆轩说,“发布会、媒体合作、广告投放,全部冻结。把这笔钱转到后台能力建设。”
林娜迟疑。“如果我们什么都不说,外界会觉得我们退场了。”
“让他们觉得。”陆轩看着大屏,“我们现在拼的不是声量,是深度。他们越热闹,我们越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