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客户提交的系统优化建议在屏幕上停留了不到十秒,陆轩便点了确认接收。他没有立刻查看内容,而是将这条消息拖入“潜力挖掘小组”的共享任务区,标注为“优先级一”。
指挥中心的数据流依旧滚动,各终端的键盘声此起彼伏。赵宇站在技术分析台前,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的客户行为图谱。林娜正核对着新一轮反馈分类表,杨芳在品牌动态面板上标记出三处传播热点。孙明翻动财务模型的最新测算页,眉头微锁。马亮盯着境外访问日志的安全监控线,黄杰则低头整理着第二批外派人员的培训进度。
“人都到齐了。”陆轩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整个区域安静下来。
他起身走向战术推演桌,其余六人随即围拢。大屏自动切换至“国际潜力评估档案”主界面,六大模块的数据矩阵依次展开:技术适配性、财务可持续性、客户依赖度、文化融合度、知识反哺值、团队成长率。
“两周前我们成立这个小组,不是为了写报告。”陆轩目光扫过众人,“是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我们在海外,到底靠什么活下去?”
赵宇率先开口:“从技术端看,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已经跑通基础逻辑。但真正卡住落地的,不是功能缺多少,而是客户愿不愿意持续提需求。仰光那个案例很典型,他们改了三次操作流程,每次都在细化权限分配方式。这说明他们在试,也在信。”
孙明接过话:“可信任不等于投入合理。目前每个市场的定制化开发成本平均高出预估三成,回收周期拉长到十五个月以上。如果继续这么铺,半年后现金流就会吃紧。”
“所以你的意思是收手?”杨芳看了他一眼。
“不是收手,是选点。”孙明语气平稳,“集中资源打几个样板出来,先做出可见成果,再谈复制。”
“样板当然要做。”杨芳点头,“但我担心的是节奏。如果我们只挑容易的做,别人会认为我们只会做简单的。国际场上,第一印象决定长期定位。”
林娜轻声补充:“已经有五个城市提出二次对接请求,其中达卡和吉隆坡都希望参与下一阶段测试。他们的共同点是,问题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深。”
陆轩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片刻后,他调出仰光客户的那张操作截图,放大审批节点的修改痕迹。
“你们看这里。”他指着界面上的一处流程分支,“第一次,他们要求增加审批层级;第二次,改成并行审核;第三次,又退回串行,但加入了时间戳校验。这不是反复无常,是在摸索怎么把我们的系统嵌进他们的实际运作里。”
他顿了顿:“客户愿意花时间教我们怎么服务他们,这才是最大的信号。”
赵宇若有所思:“也就是说,真正的壁垒不在技术本身,而在协作深度。”
“对。”陆轩点头,“别人拼交付速度,我们可以拼协同质量。不是我们单方面输出方案,而是和本地团队一起进化。谁能在当地建立起稳定的协作节点,谁就能站稳。”
孙明沉默几秒,重新打开财务模型:“如果以‘协作节点’为核心指标,我可以调整资金投放逻辑。不再按项目规模拨款,而是根据‘知识沉淀量’和‘本地接手率’来分级支持。做得越深,后续投入反而越少。”
“这就对了。”陆轩看向黄杰,“培训体系也得跟着变。新一批外派人员不能只是去执行任务,要带着共建目标进去。每支队伍出去,都要在当地带出能独立操作的小团队。”
黄杰应下:“我已经在设计实训课程,加入真实场景模拟。比如不同地区对决策节奏的理解差异,还有沟通中的隐性规则。”
“隐性规则更要盯。”马亮插话,“我这边监测到,几个高意向区域的登录频次明显上升,但多数集中在非工作时段。说明客户在私下研究我们的系统,这是好事,但也意味着风险敞口在扩大。”
陆轩立即回应:“安全等级提到最高。所有境外接入必须双认证,操作记录实时归档。你再设一个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比对行为,立刻冻结权限并溯源。”
“明白。”马亮迅速记录。
“宣传方向也要转。”杨芳眼神亮了起来,“我们之前强调专业、高效,接下来可以突出‘共同成长’。发布一组案例故事,讲我们怎么和客户一步步磨合出最优解。不吹结果,只讲故事。”
陆轩点头:“让外界看到,樊星阁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供应商,而是一个愿意蹲下来,听对方说话的伙伴。”
林娜翻开手中的汇总表:“目前已有十一份深度反馈来自七个不同城市,共提炼出四类共性痛点:审批链过长、响应延迟、角色权限模糊、跨部门协同困难。这些都可以作为首批协作节点的攻坚方向。”
“那就定下来。”陆轩走到主控台前,调出全球布局图,在东南亚、南亚、中东三个区域点亮六个重点城市,“从今天起,启动‘深耕计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