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的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正准备上传任务分解表的瞬间,终端屏幕突然跳出三道红色警报。
仰光节点连续三次登录失败,达卡办公室传来紧急消息:政府人员已进入办公区,要求立即封存所有服务器并接受资料审查。几乎同时,吉隆坡团队报告称接到匿名通知,称其合作资质涉嫌违规,项目暂停待查。
指挥中心的数据流依旧滚动,但节奏变了。键盘声从平稳有序转为急促密集,几块副屏自动切换至境外接入监控画面,地理风险图谱上,三个重点城市的标记正在闪烁红光。
马亮第一时间调出访问日志,手指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他发现这三地的执法行动时间高度重合,且均发生在当地凌晨四点前后,明显避开正常工作流程。更关键的是,审查指令并非来自常规监管部门,而是由跨部门联合小组下达,权限层级远超普通合规检查。
“不对劲。”马亮抬头,“这不是例行抽查,是冲着我们来的。”
陆轩站在主控台前,目光扫过大屏上的异常信号链。他没有说话,而是直接下令:“暂停所有非必要境外数据交互,技术端启动二级隔离协议,财务立即评估潜在损失范围。”
孙明迅速打开备用模型,测算结果显示,若六个重点城市中有三个项目被长期冻结,未来两个月现金流将承压百分之四十以上。他合上电脑,声音低沉:“如果我们不动,钱还能撑住;可一旦被动应对,资金链会立刻吃紧。”
林娜已经调出受影响客户清单,共涉及十七家机构,其中九家正处于系统深度对接阶段。她快速标注出五家核心客户,准备启动分级沟通预案。
杨芳则截获两篇外媒报道。一篇标题直指“樊星阁涉嫌非法获取本地政务数据”,另一篇则隐晦提及“某国际科技势力正推动多国联合施压”。两篇文章发布时间相差不到十分钟,来源不同,口径却惊人一致。
“有人在带节奏。”杨芳冷笑,“想把我们打成‘外来威胁’。”
陆轩终于开口:“先别管舆论。我要知道,这些审查有没有真实依据?我们的系统到底有没有漏洞?”
赵宇立即组织技术核查。两小时后,初步结论出炉:加密协议完全符合国际标准,所有数据调用均有授权记录,本地化部署方案也通过第三方安全认证。从技术角度看,不存在违规操作的空间。
“那就不是我们的问题。”陆轩眼神冷了下来,“是有人借监管之名,行打压之实。”
马亮随即启用情报交叉验证机制,通过合作伙伴私密信道和驻外律师反馈确认,此次行动背后确有外部势力游说痕迹。某竞争对手已在多个地区展开游说,试图将樊星阁定义为“高风险外资企业”,进而排除出关键项目竞标名单。
“手段升级了。”马亮低声说,“以前是抢市场,现在是直接断路。”
黄杰翻看着第二批外派人员的培训进度表,眉头紧锁:“原计划下周出发的团队怎么办?现在过去,等于往风口上撞。”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每个人都在等一句话——是退,还是扛?
陆轩缓缓走到大屏前,手指划过那六个仍在闪烁的城市节点。他回想起几个小时前自己说的那句“扎一根桩”。那时候,他们还在谈深耕,谈协作,谈信任。而现在,风还没真正刮起来,网还没完全铺开,就已经有人要砍桩断线。
“我们不能乱。”他说,“别人想让我们慌,我们就更要稳。”
他转身面对众人:“现在不是扩张的时候,也不是反击的时候。首要任务,是守住现有的信任节点。所有资源优先保障现有客户系统稳定运行,绝不能让一个合作方因为我们的动荡而受损。”
黄杰立刻表态:“我建议暂缓新批次派遣,避免人员风险。”
杨芳却摇头:“不能什么都不做。对方已经在放风,如果我们沉默,等于默认。必须发声,至少要稳住舆论场。”
孙明也提出担忧:“项目停滞会影响回款节奏,如果再叠加负面报道,投资人信心可能动摇。”
意见开始分岔,压力从外部蔓延到内部。
陆轩抬手,打断了争论。他没有提高声音,只是平静地说:“还记得‘深耕计划’启动时我说过什么吗?我们走出去,不是为了抢快钱,是为了扎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今天这根桩被人推,我们不逃。我们可以慢一点,可以守一阵子,但绝不能松手。谁现在退,谁就对不起之前拼过的每一夜。”
室内重新安静下来。
陆轩继续下令:“成立跨国应急小组。赵宇牵头技术防护,确保所有境外节点实现动态加密与异地备份;孙明监控资金流动性,准备三套应急周转方案;林娜负责客户安抚,按优先级逐一对接,明确告知我们不会中断服务;杨芳暂缓公开宣传节奏,转为内部舆情监测,盯紧每一条关于我们的消息;马亮强化情报溯源,查清楚是谁在背后推动这场围剿;黄杰暂停新批次派遣,等进一步指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