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的手指从回车键上抬起,屏幕上的文字已经定格。他没有再看那行刚打出的句子,而是将《十年白皮书》的文档最小化,调出三地设备运行数据的总览界面。绿点依旧稳定,但波动曲线中隐藏着细微的延迟峰值,像是呼吸间不自觉的停顿。
他按下通讯键:“张涛、赵宇,来主控台。”
两人几乎同时出现在身后。赵宇手里还拿着未合上的笔记本,张涛则直接站在了副屏前,手指划过一组异常响应记录。
“这不是故障。”陆轩说,“是适应过程中的试探性调整。我们的系统在学习,但它现在每做一次判断,都要等我们点头。我要的是它能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该变。”
张涛皱眉:“您想让它脱离人工干预?”
“不是脱离,是升级。”陆轩调出一份结构图,“从今天起,所有回传数据不再只是归档,而是自动进入模型训练池。每一次电压波动、每一次远程诊断、每一个操作员的选择,都是它的教材。我们要建一个能自己进化的脑子。”
赵宇盯着图表看了片刻:“如果按这个逻辑走,现有的算法架构撑不住。我们需要把决策层拆开,基础防护模块保持封闭稳定,新增一个动态优化模块,专门处理环境变量。”
“就按这个方向做。”陆轩点头,“一个月内拿出原型。我不需要它完美,但必须跑起来。”
张涛迅速接话:“我马上整合岘港、达卡、仰光的技术日志,抽调关键样本构建初始训练集。另外,建议成立专项小组,跨区域轮替参与开发,避免思维固化。”
“同意。”陆轩转向终端,在权限列表中划出新的项目通道,“名字就叫‘反哺流程’。谁参与,谁负责,谁签字,谁担责。我要看到每一行代码都有来源,每一次改动都有依据。”
指挥中心另一侧,林娜已接到指令,正与赵宇的技术团队对接课程框架。她打开投影,列出三级培训大纲:一级为基础设备原理,二级为数据流转逻辑,三级为系统决策机制。
“以前我们教人怎么修机器。”她在备忘录里写道,“现在要教他们看懂机器怎么想问题。”
黄杰站在她旁边,手里拿着新排的轮岗表。“我已经安排好了,每个外派组配一名技术导师,新人前三个月必须完成一次独立问题上报,并参与解决方案讨论。达标才能转正。”
“不只是转正。”林娜补充,“凡是提出有效改进意见的,直接列入核心协作名单。陆哥说了,樊星阁不能只靠一个人想,得让更多人一起推。”
孙明坐在财务终端前,眉头紧锁。预算面板上,研发投入栏的数字正在攀升。他翻看之前的拨款记录,又对比了当前现金流,最终将原定一次性支付的研发补贴改为季度评估发放。
“这样可以拉长资金使用周期。”他对身边人说,“也能倒逼团队拿出阶段性成果。不然下个季度拿不到钱,项目就得停。”
杨芳在另一端整理媒体资料。她删掉了几篇准备发布的专访稿,转而起草一份专题方案——聚焦东南亚三家医院的电力维护人员日常,记录他们在使用设备后工作方式的变化。
“不提战绩,不比对手。”她自语,“就讲这些人每天少跑了几趟机房,多睡了几个安稳觉。”
马亮则在情报区增设三条追踪线。他将境外资本并购后的渠道变动列为优先监控项,同时要求每日汇总同行技术动向,生成《行业趋势简报》。
“所有人必须阅读并提交应对思路。”他在通知里强调,“哪怕只写一句话,也得动脑。”
夜渐深,指挥中心的灯光未减。陆轩仍坐在主控台前,目光落在“反哺流程”的第一阶段实施方案上。他逐条审阅,最后在批准栏签下名字。
赵宇和张涛没有离开,而是守在数据接口调试区,反复测试训练集导入的稳定性。屏幕上,一串串原始运行日志开始被解析成可识别的变量参数,缓慢汇入新建的模型池。
林娜完成了首期培训课件的初稿,特意加入三个真实案例:岘港医院因负载突增触发预保护、达卡电工误操作导致系统自愈重启、仰光雨季电网震荡引发连续微调。她将这些做成互动问答,附在每一章节末尾。
黄杰打印出新的轮岗安排,亲自送到每位后勤人员手中。他在每张表格背面加了一行小字:“带一个人,等于多一双手;教一个人,等于多一条路。”
孙明重新核算了八个月内的支出计划,确保一线资源不受影响。他把展会支持、客户服务、情报监控三项列为不可削减项,其余开支全部压缩百分之十五。
杨芳联系合作方,确定专题拍摄时间。她特别叮嘱摄制组:“不要拍我们的人,去拍那些医院的技术员。他们才是真正的使用者。”
马亮收到最新情报:某境外企业试图注册类似“星辰护航”的服务名称。他立即上报,并启动全球商标备案流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