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的手指在主控台边缘轻轻划过,屏幕上的数据流依旧平稳滚动。三地设备的绿点闪烁频率略有不同,像是各自呼吸的节奏。他没有出声,只是将达卡医院那条延迟0.4秒的响应记录调至前置界面,放大波形图。
“来了。”赵宇站在副屏前低声说。
张涛立刻凑近,盯着曲线变化:“不是人工干预,是它自己启动了备用线路。”
“但慢了。”陆轩接话,“半秒钟,在电网崩溃时,足够引发连锁反应。”
赵宇点头:“我已经提取那次断电前十五分钟的所有环境参数,包括温度、负载波动、外部供电稳定性。系统在做出判断前,其实捕捉到了三次异常信号,但它只采信了最后一次。”
“说明它还在等确认。”张涛快速敲击键盘,调出决策权重分布图,“目前算法对单一强信号依赖过高,轻微征兆容易被过滤。”
陆轩盯着图看了一会儿,抬手点了点“环境变量”一栏:“把这部分权重提到百分之七十。让它学会从细微信号里找趋势,而不是等雷劈下来才跳。”
命令下达后十分钟,测试版本开始推送。主屏上,绿点由稳定变为间歇性闪烁,标志着系统进入自适应模式。第一轮低阈值压力测试随即启动。
仰光诊所的设备率先响应——电压尚未出现明显跌落,系统已提前0.35秒启动稳压程序。紧接着,岘港和达卡也相继完成微调,无一人工介入。
赵宇看了眼时间戳:“全部成功,响应精度高于预期。”
陆轩没动,目光落在达卡那条记录上。这一次,延迟消失了。
林娜这时快步走来,手里拿着平板:“仰光那边刚反馈,新版本操作太复杂,护士长差点关机重启。”
“不是技术问题。”张涛皱眉,“是交互逻辑没考虑实际使用场景。”
“那就改。”陆轩直接下令,“界面简化,核心功能前置,所有非必要步骤全部后移。三天内必须更新。”
杨芳立刻接话:“我联系当地团队拍一组操作指引视频,做成动画嵌入开机流程。不用教他们理解原理,只要知道下一步按哪里就行。”
黄杰同步安排后勤支援:“我已经让驻点组带两名技术人员过去,现场陪护一周,确保过渡顺利。”
指令层层传下,不到两小时,仰光诊所的操作指南已完成重构。新版界面将七步操作压缩为三步触控,关键按钮放大百分之四十,并加入语音提示功能。
次日中午,回访结果显示用户满意度回升至97%。一名老电工在反馈表里写道:“以前怕出事,现在它比我先想到。”
孙明看到这条评价时正在核对预算。他把新增的培训支持费用单独列项,又翻出上周提交的激励方案草案。
“那个新人的建议,真的能用?”他抬头问马亮。
“不止能用,还很关键。”马亮打开一份报告,“他提出接入本地电力公司的调度数据,作为预判依据。我们验证过,结合历史负荷曲线,预测准确率能提升十二个百分点。”
“那就按最高档奖励。”孙明合上终端,“名单更新,把他列入核心协作序列,待遇对标项目组长。”
通报发出半小时后,内部建议平台的提交量翻了一倍。有人提出优化夜间待机功耗,有人建议增加多语言报警提示,甚至有后勤人员设计出便携式检测工具原型。
陆轩一条条看过,最后在一条关于“雨季防潮自动除湿”的提议上停留片刻。这是来自轮岗第三个月的一名新成员,附图手绘,但结构清晰。
他拿起笔,在审批栏写下“准予立项”,又加了一句:“交研发组评估可行性,七日内回复本人。”
林娜收到消息后,立即更新了培训考核标准。她将“提出有效改进意见”列为进阶资格的加分项,并在系统首页增设“一线声音”专栏,每日推送一条基层建议。
黄杰则重新排了第二批轮岗计划。这次他特意打乱原有组合,让技术骨干与后勤人员交叉搭档,每人负责一个小型优化课题。
“不是让他们去干活。”他在调度会上说,“是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
杨芳开始筹备用户故事视频拍摄。她不要口号,也不要宣传语,只聚焦三个普通人的日常:仰光的值班护士、岘港的维修工、达卡的电力管理员。
“他们不说我们多厉害。”她对摄制组交代,“只讲用了这台机器之后,生活少了哪些麻烦。”
马亮持续监控行业动态。他在《趋势简报》中新增一项“创新活跃度指数”,用以衡量团队内部的反馈密度。同时标记出两家境外公司,正试图模仿“反哺流程”概念,但缺乏真实运行数据支撑。
“空有想法,没有积累。”他在备注里写,“走不远。”
三天后的清晨,主控台前的数据再次刷新。
三地设备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共完成十九次自主微调,平均响应速度提升至0.22秒。其中一次仰光突发雷暴,系统在电压骤降前0.61秒启动保护机制,全程无人干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