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港医院的缓冲机制记录归档后,主屏上的绿点依旧稳定闪烁。陆轩没有动,手指在终端边缘轻轻划过,像是确认某种节奏。他调出后台运维日志,一条条翻看过去三个月的异常响应、远程诊断次数、系统自愈周期。
赵宇站在一旁,低声说:“达卡那边刚反馈,设备连续运行一百零四天,本地电工已经习惯不用天天巡检了。”
陆轩点头,但眉头没松。他把屏幕转向财务模块,拉出“星辰护航”服务上线以来的成本明细。电费、带宽、人力轮岗补贴、紧急支援差旅——数字一路攀升。
“我们扛得住一阵,但扛不住三年。”他说。
张涛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初步调研报告:“刚才和三家医院的技术员通了电话,他们最在意的不是故障率,是出了问题能不能立刻有人回应。”
“所以不能只靠机器。”陆轩抬眼,“人也得跟上。”
林娜记下这句话,顺手打开内部通讯系统,准备起草新一轮培训通知。她刚敲下标题,陆轩却叫住了她。
“别发全员公告。”他说,“从今天起,所有动作都要为‘可持续’让路。我们不打冲锋战了,要走长线。”
会议室门推开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陆轩坐在主位,面前没有放数据板,只摆了一支笔。
“这一百多天,我们证明了两件事。”他开口,“第一,我们的系统能扛住真实环境的压力;第二,对手现在做的,全是模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但他们学不会的,是我们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可如果接下来我们还像之前那样拼消耗、抢声量,迟早会把自己拖垮。”
孙明皱眉:“您的意思是……放缓宣传?”
“不是放缓,是换方向。”陆轩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技术迭代、人才梯队、品牌沉淀**。
“我们赢了一仗,不代表以后每一场都能靠奇迹翻盘。真正的强大,是不管有没有危机,体系都在正常运转。”
赵宇思索片刻:“您想建立一套自动更新的技术机制?”
“对。”陆轩点头,“现在的算法再先进,也会老化。我要的是一个能自我进化的系统——新数据进来,模型自动优化,不需要等我们开会决定。”
张涛眼睛亮了一下:“就像滚雪球,越跑越快。”
“没错。”陆轩看向他,“你牵头做一套‘技术反哺流程’,把三地的运行数据变成研发驱动力。不只是修漏洞,是要提前预判下一波问题。”
林娜迅速接话:“我可以配合制定人员轮训计划,确保每个前线技术人员都能掌握最新版本的操作逻辑。”
“不止是操作。”陆轩纠正,“他们要懂原理。谁能在现场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就纳入核心协作名单。樊星阁不能只有我在想,得让更多人一起往前推。”
黄杰低头记着什么,忽然抬头:“后勤这边,我也建议改轮岗制为‘双人绑定 导师负责’。老队员带新人,任务交接更稳,也不怕突发情况没人顶上。”
陆轩看了他一眼,嘴角微扬:“这个提议好。持久战不是靠猛冲,是靠不断有人接上来。”
杨芳插话:“那对外宣传呢?现在媒体都在追着我们要专访,说‘中国智造出海典范’。”
“这类采访,少接。”陆轩说,“我们可以发布内容,但不再强调战绩。以后的口径统一成‘行业实践记录’,讲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不提对手,不比高低。”
张涛笑了下:“低调做事?”
“不是低调。”陆轩摇头,“是清醒。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已经没人能轻易抹掉。但如果飘了,自己就会摔下来。”
马亮这时递上一份简报:“刚收到消息,境外那家资本收购了两家地方电力服务商,试图以本地合作名义替换我们的设备接入权限。”
“让他们换。”陆轩语气平静,“只要医院还在用我们的系统,他们换十个名字也没用。真正依赖这套运行机制的人,不会因为合同变动就放弃稳定性。”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城市灯火未熄,远处高楼上的广告牌正滚动播放着某家电品牌的宣传片。
“但我们也不能光等着别人来找我们。”他转身,“品牌这件事,不能再靠一次爆火撑十年。我们要做的是让‘樊星阁’这三个字,变成‘可靠’的代名词。”
林娜认真记下:“我可以启动‘用户故事存档计划’,把每一家使用单位的真实反馈整理成案例库,长期更新。”
“做。”陆轩同意,“但不要包装成新闻稿。就用原始记录,配上时间戳和签名。十年后回头看,这些才是真东西。”
孙明翻开预算表,犹豫了一下:“如果按您说的方向投入,尤其是技术研发机制和人才培训这两块,现有战略基金最多支撑八个月。要不要压缩其他开支?”
“不动一线资源。”陆轩果断回答,“减可以,但不能伤筋骨。展会支持、客户服务、情报监控这三条线必须保。其他的,你们列个优先级,下周给我调整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