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挂断电话,指尖在桌面上轻点三下。实验室定在城西科技园区三号楼七层,对方要求他独自前往,不带任何电子设备。他起身,将手机锁进保险柜,只带了一支笔和一张空白卡片。
晨光斜照进走廊,他走过樊星阁主控室门口时脚步未停。门缝里传出键盘敲击声,张涛正在重跑模拟数据。陆轩没有回头,径直走向地下车库。
会面地点比约定时间提前十分钟开放。推门而入时,一名穿灰袍的中年男子正背对门口站在白板前。他听见脚步声,转过身,目光落在陆轩空着的双手上。
“你没带资料。”
“带了。”陆轩从口袋取出那张卡片,放在会议桌中央。上面只画了一条上升曲线,一个断裂点,和两个交错的箭头。
专家盯着卡片看了五秒,忽然笑了。“你想问的是——有没有一种机制,能让两个互相吞噬的系统共存?”
陆轩点头。
“那你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专家走到白板前,写下一行公式,“如果资源注定有限,优先保命还是保速?”
“都不是。”陆轩说,“我要的是,在该保命的时候不拼速度,在该冲刺的时候不被拖累。”
专家笔尖一顿,抬头看他。
“不是取舍。”陆轩声音平稳,“是让系统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空气静了两息。专家突然转身,在白板上疾书。线条交错,框图叠加,最终形成一个环状结构。他写下四个字:动态权重。
“传统调度是静态分配。”他指着图示,“你给性能留三成资源,操作留七成,或者反过来。可现实是,第八秒需要全力输出,第十秒必须快速响应,第十二秒两者撞在一起——不是系统不行,是规则太死。”
陆轩盯着那环状模型,眼神渐亮。
“不存在绝对的高性能,也不存在绝对的便捷。”专家敲了敲白板,“只有‘此刻最该优先什么’。我管这叫权重判断。你加一层智能仲裁层,让它根据实时负载、响应延迟、风险等级自动调权。性能和操作不再是敌人,而是同一战车上的两个轮子。”
陆轩缓缓吐出一口气。他想起那八轮失败的测试——每一次崩溃都发生在第十二秒,每一次都是因为两个模块同时索要最高权限。
“不需要改底层协议。”专家看出他的思索,“只需要告诉系统:什么时候可以慢一点,什么时候必须快一点。”
陆轩低头,在卡片背面写下“仲裁层”三字。指节微微发紧。
“但你要想清楚。”专家收起笔,“这种模型依赖精准的阈值设定。错一步,轻则失效,重则反噬。”
“我知道。”陆轩将卡片折好,收入内袋,“所以我只拿问题来,不拿系统来。”
专家点头。“你可以走了。答案已经给你。”
陆轩起身,临出门前回头:“如果我现在回去,让团队按这个思路走,成功率有多少?”
“取决于你们谁能看懂它。”专家淡淡道,“不是所有战士都愿意相信看不见的指挥官。”
门关上。
陆轩站在楼道里,掏出那张卡片,又看了一遍。阳光从高窗洒下,照在“动态权重”四字上。
他快步走向车库。
主控室灯光依旧通明。张涛抬头看见他进门,立刻站起身。
“怎么样?”
陆轩没说话,走到主投影前,拿起笔,在空白区画出那个环状结构。
“我们错了。”他说,“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把两条路修宽,其实应该修一座桥——让系统自己决定走哪条。”
他将专家的思路逐字复述,不加修饰,不添评价。说到“仲裁层”时,张涛眼睛猛地睁大。
“也就是说……不用重写协议?”他声音发颤。
“不用。”陆轩点头,“只需要在调度层加一个判断逻辑。胡军的性能模块保留,你的操作缓冲层也能用。我们不是推倒重来,是往上建一层。”
赵宇翻动计算器的手停了下来。“如果只是新增模块,开发周期能压缩到四十八小时内。”
“但复杂度会上升。”张涛皱眉,“万一仲裁逻辑出错,反而引发新的冲突?”
“那就让它足够简单。”陆轩说,“只判断三件事:当前负载是否超过临界值,操作响应是否延迟超标,安全认证是否有异常请求。三者加权,自动降级非核心优先级。”
林娜快速记录着,笔尖忽然一顿。她在纸上写下了“动态平衡”四个字,发现不对,却没划掉,只是轻轻圈了起来。
“我可以试试。”张涛深吸一口气,“用胡军上次设计的缓冲层做基础,嵌入权重判断。”
“我去调测试环境。”赵宇起身,“争取今晚十二点前搭出模拟框架。”
陆轩环视众人,“记住,这不是万能解。它只是让我们从‘非此即彼’跳出来,看到第三条路。”
没人说话。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透出一丝光。
胡军依旧坐在角落,手里握着战术终端,拇指缓缓擦过外壳上的那道新刻痕。他没表态,也没离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