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云层,工地塔吊的影子斜切在未干的混凝土面上。陆轩站在基坑边缘,手中平板显示着最新的地层应力数据——连续六小时稳定在安全阈值内。他合上设备,声音不高却穿透风声:“通知全体,全面恢复施工。”
话音落下的瞬间,对讲机里传来张涛的声音:“钢构架设组已就位,等待指令。”
“不是等待。”陆轩抬眼扫过四周,“是现在开始。但我有一条新命令——进度服从质量,谁敢拿结构安全换时间,我就让他滚出这个工地。”
人群微微一震。几个施工组长 exchanged glances,有人低声嘟囔:“刚稳住地基,又要卡得这么死?”
胡军听见了。他大步走出临时指挥棚,肩背挺直如铁桩,手中拎着三台便携式混凝土强度检测仪。“从今天起,三级检测制度落地。班组自检、片区巡检、总部飞检,缺一环,停工。”
“一天查三次,还让不让人干活了?”一名老焊工忍不住开口。
“干活?”胡军走到他面前,目光如钉,“你昨天焊的那个节点,双焊缝只做了一道。要是塌了,压下去的是水泥钢筋,还是兄弟们的命?”
没人再说话。
陆轩没看他们争吵,径直走向昨日注浆区。他弯腰拾起一顶安全帽,翻看内衬编号,然后当着所有人的面,猛地摔在地上。帽檐应声裂开一道缝。
“这要是混凝土强度不合格,你们谁敢戴它站在这坑边?”他踩住裂开的帽檐,力道沉实,“从现在起,每一批材料、每一个焊点、每一方混凝土,都要经得起这一脚。做不到的,现在退出还来得及。”
风卷着尘土掠过现场,没人动。
林娜站在记录台后,笔尖一顿,将这句话原原本本写进项目日志。她知道,这不是一时怒言,而是一道刻进樊星阁工程骨血里的铁律。
胡军立即行动。他把检测仪分给巡查队,亲自带队进入作业区。第一站是西侧钢构连接点。仪器贴上混凝土表面,读数跳动几秒后定格——C35标号,实测C38.2。
“合格。”胡军点头,又指向下一个点位。
到了第三根立柱,仪器报警。焊缝温度异常,内部存在气孔。胡军翻开施工记录,名字对应的是二班焊工刘强。
“叫刘强。”他说。
五分钟后,刘强跑来,脸上还沾着焊渣。“胡哥,可能是设备临时故障……”
“故障?”胡军指着屏幕,“你没做预热,直接焊接厚板,应力集中必然产生裂纹。这是常识。”
“可工期紧……”
“紧也不准糊弄。”胡军打断他,“今天这根柱子,返工。你们班今天所有焊点重检,不合格的全部割开重做。明天绩效,按合格率结算。”
人群安静下来。有人皱眉,有人低头看鞋尖,没人敢反驳。
马亮安排的巡查员站在角落,耳朵竖着。他听见一个年轻工人小声抱怨:“以前打架都没这么累,现在一天八小时,四小时在等检查。”
这句话被记下,没声张。
张涛在临时板房召集技术会议。墙上投影着昨夜安装数据图表,红色曲线标注出使用预埋螺栓后的效率变化。
“单节点安装时间缩短32%,误差率从2.1%降到0.5%。”张涛指着图说,“这不是运气,是标准化带来的可控性。”
老施工组长王德海坐在后排,冷笑一声:“以前靠手艺,现在靠螺栓?我们干了几十年,哪次不是手把手上?”
“几十年前盖平房,现在建智能物流枢纽。”张涛不恼,“你手艺再好,能保证每个节点误差都小于两毫米?能保证三百个焊工统一标准?”
王德海语塞。
“预埋螺栓不是替代手艺,是让手艺更准。”张涛继续说,“双焊缝也不是多此一举,是给结构加一道保险。我们不是在拼速度,是在建一座能扛住十年风雨、百年负荷的骨架。”
会议室陷入沉默。
陆轩推门进来,没说话,直接走到投影前,盯着那条下降的误差曲线看了三秒。
“从今天起,所有钢构节点,必须预埋螺栓 双焊缝加固。”他声音平稳,却无人敢质疑,“拍照上传系统,孙明按图结算。少一道工序,不付款。”
王德海还想说什么,对上陆轩的眼神,终究没开口。
会后,张涛坐在桌前,翻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工艺标准化=可复制性=未来海外项目基础。”笔迹潦草,像是随手记下的念头,写完便合上本子,塞进抽屉。
当天下午,一辆黑色商务车驶入工地。车门打开,下来两名穿西装的男人,其中一人手持检测报告单,身后跟着第三方钻芯取样团队。
“我们是华南仓储的合作方。”来人亮出证件,“临时抽查,随机取样,现在开始。”
施工方顿时紧张。有人看向胡军。
胡军面不改色,拿起对讲机:“开放全部检测记录,带他们去最新开挖段。所有工序流程,实时调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