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划破纸背的瞬间,陆轩搁下钢笔,目光未离桌面摊开的项目总表。办公室内灯火通明,墙外工地的机械轰鸣依旧不息,如同樊星阁血脉中奔涌的节奏,从不曾停歇。
他起身,走向门边衣架,取下西装外套披上。动作沉稳,没有多余停顿。林娜推门进来,手里夹着一份刚打印的传真件,神情克制但眼神微亮。
“华南仓储那边转来的消息,”她将文件递上,“一家国际能源企业主动联系,点名要和我们谈合作。”
陆轩接过,目光扫过企业名称、联系方式与初步意向条款。纸面干净,措辞正式,但没有任何具体项目细节或资源承诺。他没说话,只轻轻点头,转身走向会议室。
门关上的刹那,会议桌前已坐定数人。张涛、孙明、胡军、马亮、林娜依次落座,气氛未显兴奋,反而凝重。这种突如其来的“橄榄枝”,在他们的世界里,往往比刀锋更需警惕。
“消息来源可靠。”林娜打开记录本,“是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反馈,对方在评估东南亚新项目承建方时,提到了我们近期工程验收数据。”
“数据?”张涛冷笑一声,“我们工地才刚稳住节奏,哪来的国际曝光?”
“正因为稳住了。”陆轩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所有杂音,“别人看的不是速度,是标准。我们每一道焊缝、每一方混凝土都经得起钻芯取样,这就是信誉。”
他将传真件推到桌心,“但他们为什么找我们?凭什么信我们能接国际项目?这些问题,现在没人能答。所以,第一步不是回应,是查。”
孙明皱眉:“查什么?一个电话打过去,不就知道对方底细了?”
“电话能告诉你财报,查不到野心。”陆轩目光扫过众人,“查背景、查项目履历、查技术能力、查资金链、查他们在非洲、南美干过什么。我要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想合作,还是想借我们的名头做跳板,甚至——设局。”
胡军拳头轻叩桌面:“要是试探呢?故意放风,看我们乱不乱阵脚?”
“那就更不能乱。”陆轩站直身体,“从现在起,启动一级调研程序。张涛牵头情报分析,林娜负责合作框架预研。所有人,闭口不谈此事,对外一律沉默。”
命令下达,会议结束。众人起身离席,脚步无声,却带着一股暗流般的紧迫。
张涛回到情报室,调出企业名称,接入樊星阁商业数据库。屏幕迅速跳出注册信息:总部位于新加坡,控股结构七层,最终实控人匿名,注册地为开曼群岛。
“典型的离岸架构。”他低声自语,手指敲击键盘,切换至国际专利库。数十项新能源储能技术专利登记在名下,其中三项与高密度锂电模组相关,与樊星阁近期技术路径高度重合。
他继续调取行业协会年报,发现该企业近三年在非洲肯尼亚、南美哥伦比亚均承建过大型光伏储能项目,验收报告标注“一次性通过,无重大整改项”,验收率高达98%。
“不是新手。”张涛眯起眼,“能在那种环境下把项目做成,要么有硬技术,要么有硬关系。”
他翻到技术团队名单,几行标注引起注意:“首席工程师李维克,原德国莱比锡能源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技术顾问陈昭,曾任日本新能源产业研究院顾问。”
张涛停下动作,在报告末尾敲下一行字:“技术团队背景扎实,尤其在极端环境储能系统方面有成熟经验。建议评估技术互补可能性。”
刚保存文档,电脑右下角突然弹出一条加密提示:发件人标记为“匿名信源-亚太区”,内容被加密屏蔽,仅显示“待授权解密”。
他盯着那行字,没动。系统不会无端报警,这意味着,有人在关注这次接触,且不愿暴露身份。
与此同时,林娜在办公室摊开合作方案草稿纸。她没急于动笔,而是先列出三个核心问题:我们能提供什么?我们不能失去什么?合作的边界在哪里?
答案逐渐清晰:樊星阁的核心优势不是低价,而是可控的高质量交付体系。这不是能轻易复制的流程,而是用血与铁的教训换来的标准。
她写下第一行方案思路:“模块化技术授权 本地化工程支持”。不输出整套系统,只输出可拆解、可监控的技术单元;不直接参与运营,只提供施工标准与质量管控团队。
接着,她设计三级合作梯度:第一阶段,试点合作,限定单个项目,规模可控;第二阶段,区域代理,由对方组建团队,我方监督执行;第三阶段,全球联合体,共享品牌与技术,共担风险。
她在方案中特别标注:“首期合作建议限定于非敏感地区,优先考虑东南亚民用储能项目,避开军事、政要相关区域。”
写完,她抬头看向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目光落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之间的狭长海域——那里有多个离岸岛屿正在规划新能源基地,气候湿热,地质复杂,正是检验工程体系的绝佳试验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