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号悬浮在地球高轨道上,如同一块沉默的墓碑,映照着下方满目疮痍的家园。舰内残存的能源读数,在那未知的、持续不断的汲取下,缓慢却坚定地下降,每一次百分点的跳动都敲打着幸存者本就紧绷的神经。
“找到它了吗?”王磊的声音在冰冷的舰桥内响起,带着一种压抑的暴怒和深深的无力。他们刚从地狱爬回,却发现自家门口被装了窃听器和偷电贼,却连贼的影子都摸不到。
技术官脸色苍白地摇头:“无法定位具体源头。能量流失路径在进入表层以下三米后就彻底分散,融入背景辐射,无法追踪。对方的技术……远超我们。Waywalker推测,可能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或我们完全未知物理原理的微观能量虹吸装置,可能在之前的战斗碰撞中就已附着在舰体上。”
一种被彻底窥视、连反抗都找不到目标的屈辱感弥漫开来。牧羊人,如同其名,冷漠地观察着圈内的羊群,甚至偶尔抽取一点血液样本,而羊群却连牧羊人在哪里都无从知晓。
“切断所有非必要外部接口!物理隔离!把那个区域的舱壁直接焊死!”王磊只能下达这种近乎绝望的命令。即使知道可能无效,也必须做点什么。
希望号的幸存者们,在经历了宇宙级的恐怖后,不得不开始学习如何在自己的船上与一个看不见的、技术碾压的“室友”共处,每一步操作都变得小心翼翼,每一次能源波动都疑神疑鬼。
与地下幸存者的联系时断时续,每一次短暂的通讯窗口都宝贵如金。王磊强压下心中的愤怒与不安,将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救援中。希望号虽残破,但其剩余的推进器功率、传感器阵列以及尚存的少量工业机器人,对于地下挣扎的同胞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他们利用希望号的传感器,精确扫描地表,寻找战前掩体的确切位置、评估结构稳定性、探测可能残存的能源节点或物资仓库。数据通过微弱信号传回地下,引导着那些几乎退回石器时代的幸存者小队,进行着一次次冒险的地表探索,如同在雷区中寻找食物。
希望号的推进器偶尔点火,进行细微的姿态调整,将其有限的阴影投放在某些急需降温或躲避掠食者残余扫描的地表区域,提供短暂的庇护。甚至尝试利用最后的激光阵列,在云层稀薄时,将微不足道的太阳能聚焦照射到某些大型掩体的入口光伏板上,补充其枯竭的能源。
这些行动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可笑,对于整个星球的苦难而言如同杯水车薪。但就是这一点点力量的注入,这一点点来自星空的信息和支援,却像是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地下那些近乎麻木的幸存者心中。
他们不再是完全孤立的。头顶的星空,并非只有死亡和毁灭,还有一艘承载着同胞最后力量的船在守护。一种微弱却真实的希望,开始在最深沉的黑暗中重新萌发。小型掩体之间依靠残存线路和徒步信使建立的联络网中,开始传递着“希望号归来”的消息,以及那来自星空彼岸的、关于“敌人真相”和“牺牲”的沉重信息。
然而,现实的残酷从未远离。能源的匮乏是悬在所有人心头的利剑。地下掩体的生命维持系统濒临崩溃,食物合成工厂因缺电停工,水循环系统故障频发。每一次通讯,地下的请求都围绕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能源、零件、医疗物资。
希望号自身都难保,又能拿出什么?
就在这时,一位负责整理希望号损坏数据库的工程师,有了一个意外发现。他在一堆标记为“方舟关联技术-未解析-高风险”的加密数据碎片中,发现了一套奇特的地脉能量低耗提取方案的设计蓝图。这套方案并非基于传统的反应堆或太阳能,而是利用一种特殊的生物地嗪菌种和谐振晶体阵列,直接从行星的地热活动中汲取并转化能量,效率不高,但胜在几乎无需维护且极其隐蔽,理论上甚至能避开掠食者的规则扫描。
这技术,明显带有李维那艘方舟上那种融合了生物与科技的奇异风格,且其能量签名与希望号底层那突然激活的、温厚的地脉能源同源!
难道这是方舟遗产的一部分?是李维早已获得却未有机会使用的技术?
没有时间深究。王磊立刻下令,Waywalker全力配合,利用希望号尚存的制造能力,尽可能生产这套系统的核心部件——那些需要特殊环境培养的生物地嗪菌种和具有复杂结构的谐振晶体。
过程极其艰难。希望号的工厂区受损严重,材料匮乏,许多工序需要工程师们手工完成。但这是肉眼可见的希望。第一批菌种在精心调配的营养液中缓慢培育,第一批发酵成型的谐振晶体在简陋的炉膛中艰难结晶。
每一次成功的培育,每一次晶体的成型,都让舰内弥漫起一种久违的、带着汗水和机油味的振奋气氛。他们不仅仅是在求生,更是在尝试着将那些来自星海的、用巨大牺牲换来的遗产,转化为脚下土地生存下去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