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75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75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七十五章非洲工坊播火种南美织锦续新篇

联盟小院的腊梅刚绽出第一缕幽香,沈星辞的办公桌上就多了两份来自南半球的邀请函——一份是肯尼亚内罗毕手工艺协会发来的“非洲传统工艺交流周”邀请,希望小院能带去竹编、陶艺技艺,与当地的马赛族珠饰工艺碰撞出新创意;另一份则来自秘鲁库斯科的印第安织锦工坊,邀请手艺人共研“经纬之间的文化对话”,将中国土布织造与南美传统织锦技法融合。

“肯尼亚的马赛珠饰用的是彩色玻璃珠,编出来的手环、挂毯色彩特别鲜艳,和咱们的竹编搭配肯定好看。”沈星辞展开肯尼亚的邀请函,附上的照片里,马赛族工匠正用细麻线串起五颜六色的珠子,指尖翻飞间,一条缀满几何纹样的珠饰腰带渐渐成型。“秘鲁的印第安织锦更厉害,他们用羊驼毛做线,能织出记载部落历史的‘叙事织锦’,有的织锦甚至能追溯到印加帝国时期。”

李爷爷凑过来看照片,手指轻轻点在马赛珠饰的纹样上:“这些几何纹和咱们竹编里的‘回字纹’有点像,要是用竹篾做底,再把珠子编进去,说不定能做出既结实又好看的挂饰。”张师傅也来了兴趣:“秘鲁的羊驼毛线细腻,要是和咱们的土布棉纱混纺,织出来的布又软又有韧性,还能保留两种工艺的特色。”

孩子们听说要去非洲和南美洲,更是兴奋得围着沈星辞转圈。阿木攥着上次马可送的金属丝工具,眼睛亮晶晶的:“我要把金属丝、竹篾和马赛珠饰结合,做一个‘三色挂灯’!竹篾做灯架,金属丝弯成花纹,珠子串成灯穗,晚上开灯肯定特别漂亮。”丫丫则惦记着秘鲁的羊驼毛:“我要用羊驼毛线在陶杯上绕出花纹,再上釉烧制,让陶艺品带着南美风情!”

出发前的半个月,小院变成了热闹的“跨界创作工坊”。李爷爷带着阿木挑选粗细均匀的竹篾,将竹篾削成适合串珠的细条,还特意编了几个竹编底架,预留出串珠的空隙;王奶奶则和小雨一起,将土布棉纱与提前网购的羊驼毛混纺,尝试不同的配比,直到织出既保留土布质感、又有羊驼毛柔软度的新线;张师傅和丫丫则研究如何在陶艺上融入珠饰和毛线元素,他们先在陶坯表面刻出细槽,再将毛线嵌入槽中,烧制后毛线与陶土牢牢结合,形成独特的纹理。

首站抵达肯尼亚内罗毕时,当地正处于旱季,天空蓝得像块透明的宝石,远处的马赛马拉草原在阳光下泛着金褐色的光泽。马赛族工匠奥马尔带着一群穿着传统红色披风、戴着珠饰头饰的族人,在机场举着“欢迎中国非遗朋友”的牌子等候。“我们的珠饰工艺传了七代人,以前只用它装饰自己,现在想和你们的手艺结合,让更多人喜欢马赛文化。”奥马尔说着,给每个人送上一串亲手编的珠饰手环,蓝色的珠子象征天空,红色象征草原,白色象征和平。

交流周的工坊设在一片开阔的草原帐篷里,周围搭着木架,挂满了马赛族的珠饰、兽皮和木雕。李爷爷刚把竹篾和工具摆好,就围上来一群好奇的马赛族孩子。一个名叫娜比的小女孩指着竹篾问:“爷爷,这个细细的东西能编出什么?能像珠饰一样好看吗?”李爷爷笑着拿起一根竹篾,三两下编出一个迷你的马赛族图腾——展翅的雄鹰,引得孩子们惊呼连连。

接下来的几天,工坊里充满了跨界创作的乐趣。马赛族工匠教中国手艺人串珠技法,他们用细麻线穿过玻璃珠,手指翻飞间,一颗颗珠子就排成了整齐的几何纹样;李爷爷和阿木则教他们竹编基础,奥马尔学得最快,他试着用竹篾编出珠饰底架,再将马赛珠串在竹篾的缝隙里,做出一条既有竹编韧性、又有珠饰色彩的腰带。“这条腰带送给部落长老,告诉他中国手艺和我们的珠饰是最好的朋友!”奥马尔举着腰带,笑得格外灿烂。

张师傅的陶艺区也成了热门地点。他带来的迷你陶轮吸引了很多马赛族工匠,他们第一次见到用泥土能做出如此精致的杯子、盘子。奥马尔的妻子萨菲娅试着做了一个陶碗,在碗沿刻上马赛族的太阳纹,还在碗身串上几颗小珠子,“这个碗要用来装我们的传统玉米糊,吃的时候就能看到中国陶艺和马赛珠饰在一起。”

交流周的最后一天,一场“中非非遗成果展”在草原上举行。展台上,竹编与珠饰结合的挂毯、陶艺与珠饰融合的碗盘、土布与马赛披风混搭的服饰,琳琅满目。最引人注目的是李爷爷和奥马尔合作的“雄鹰图腾挂毯”——竹篾编出雄鹰的轮廓,马赛珠饰填充出羽毛的色彩,蓝色的珠子做鹰眼,红色的珠子做鹰爪,远远看去,雄鹰仿佛要从挂毯上飞出来。

“我们要把你们的竹编技法教给更多马赛族人,还要在部落里建一个‘中非手艺工坊’。”奥马尔拉着沈星辞的手,指着远处的草原,“以后,你们再来肯尼亚,就能看到草原上到处都是竹编和珠饰结合的作品,看到孩子们一边编竹篾一边串珠子。”沈星辞也拿出“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的平板,给奥马尔看刚上传的马赛珠饰与竹编融合的技法视频:“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数据库学到你们的珠饰工艺,学到中非结合的新技法。”

离开肯尼亚时,奥马尔送给每个人一件珍贵的礼物——用百年老木雕刻的马赛雄鹰图腾,图腾上还缀着他亲手编的珠饰;娜比则把自己编的第一串竹编珠饰手链送给阿木,“这是我编的,虽然不好看,但我希望你记得在草原上的日子。”

从非洲飞往南美洲的飞机上,孩子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肯尼亚的经历。阿木小心翼翼地收好娜比的手链,丫丫则在笔记本上画满了马赛珠饰的纹样,小雨则整理着拍摄的竹编教学视频。沈星辞看着窗外飘过的白云,想起奥马尔说的“中非手艺工坊”,心里满是期待——非遗的种子一旦种下,总会在合适的地方生根发芽。

抵达秘鲁库斯科时,印第安织锦工坊的主人卡洛斯早已在古城门口等候。库斯科是印加帝国的故都,石板路上铺着印加时期的石砖,教堂的尖顶与印第安人的茅草屋相映成趣,街边的小店挂满了色彩鲜艳的织锦围巾、挂毯。“我们的织锦用的是羊驼毛和骆马毛,最细的线比头发丝还细,一匹‘叙事织锦’要织整整两年。”卡洛斯说着,拿出一匹记载印加神话的织锦,上面用红、黄、蓝三色织出太阳、月亮和星辰,每一个纹样都有对应的传说。

织锦工坊设在一座殖民时期的老房子里,二楼的织布机排成一排,印第安织工们坐在织布机前,脚踩踏板,手抛梭子,彩色的毛线在他们手中渐渐织成精美的纹样。王奶奶刚走进工坊,就被一台古老的立式织布机吸引,她轻轻抚摸着木质的机梁,感叹道:“这台织布机和我们中国的老式织布机很像,只是梭子的形状不一样,你们的梭子更小巧,适合织细毛线。”

接下来的一周,中秘手艺人开启了“织锦与土布”的深度交流。王奶奶教印第安织工们土布织造的“通经断纬”技法,她用土布棉纱做经,用羊驼毛做纬,在织布机上织出一段既有中国土布纹理、又有印第安色彩的布料;卡洛斯则教中国手艺人印第安织锦的“提花技法”,他们用细羊驼毛线在土布上织出印加太阳纹,让传统土布焕发出南美风情。

小雨跟着一位名叫埃拉的印第安老奶奶学织锦,埃拉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她教小雨如何用不同颜色的毛线表现草原的四季——春天用浅绿,夏天用深绿,秋天用金黄,冬天用白色。“每一匹织锦都是一个故事,你要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都织进去。”埃拉说着,指着小雨织的一段小织锦,“你看,这里的绿色织得很均匀,像草原上的小草,要是再加点黄色的小花,就更生动了。”

丫丫则尝试将织锦与陶艺结合,她在陶坯表面刻出织锦纹样的凹槽,再将染成彩色的羊驼毛线嵌入凹槽,烧制后,毛线与陶土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织锦陶艺”。卡洛斯看到后,兴奋地说:“这个想法太妙了!我们的织锦以前只在布上,现在能在陶上看到,以后还能在竹编上、木雕上看到,让织锦走进更多地方。”

交流接近尾声时,中秘手艺人共同完成了一件“经纬共生”的巨幅织锦。这幅织锦长五米,宽三米,用中国土布棉纱做底,用秘鲁羊驼毛织出图案——左边是中国的长城、熊猫和竹编纹样,右边是秘鲁的马丘比丘、羊驼和印加太阳纹,中间用一条彩色的毛线连接,象征“中秘文化交融”。卡洛斯特意请来库斯科的市长,为这幅织锦揭幕,市长看着织锦,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秘友谊的见证,我们要把它挂在市政大厅,让每一个来库斯科的人都看到它。”

离别时,卡洛斯送给联盟小院一套完整的印第安织锦工具——包括木质织布机、不同型号的梭子和染毛线的天然染料,染料是用当地的植物和矿物制成,红色来自胭脂虫,蓝色来自靛蓝草,黄色来自金鸡纳树。“希望你们能把印第安织锦技法教给更多中国朋友,也希望你们的土布织造能在秘鲁生根发芽。”卡洛斯说着,拿出一本厚厚的织锦图案集,“这里面有我们部落传承了几百年的纹样,现在把它交给你们,让这些纹样能在全世界绽放光彩。”

踏上回国的旅程时,孩子们的行李里装满了来自非洲和南美的礼物——肯尼亚的珠饰手环、秘鲁的织锦围巾、马赛族的木雕图腾、印第安的染料样本。沈星辞则带着两份特殊的“合作协议”——与肯尼亚马赛族部落共建“中非手艺工坊”的协议,与秘鲁印第安织锦工坊长期交流的协议。

回到联盟小院时,腊梅的香气更浓了,门口的灯笼上挂着新的“跨界作品”——竹篾、马赛珠饰和金属丝结合的挂灯,土布、羊驼毛和织锦纹样融合的灯笼套。展示架上,非洲的珠饰、南美的织锦与之前的德国薰衣草竹编、日本清水烧、意大利金属丝作品摆在一起,像一座小型的“世界非遗博物馆”。

沈星辞把从非洲和南美带回的手艺资料整理好,上传到“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新增了“马赛珠饰竹编融合技法”“印第安织锦与土布混纺教程”等板块,还附上了手艺人的故事和创作视频。“以后,不管是在肯尼亚的草原,还是秘鲁的古城,不管是在德国的工坊,还是日本的展会,都能看到中国非遗的身影,也能看到世界非遗在中国的传承。”沈星辞看着小院里忙碌的手艺人——李爷爷在教孩子们编马赛珠饰竹编,王奶奶在调试土布与羊驼毛的混纺线,张师傅在研究织锦陶艺的新技法,心里满是感慨。

孩子们围在沈星辞身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下一站去哪里。“我想去埃及,看看金字塔,教他们用竹编做金字塔模型!”阿木说。“我想去巴西,学桑巴舞,还要把桑巴的图案画在陶艺上!”丫丫接着说。小雨则认真地说:“我想去北极,虽然那里没有太多非遗手艺,但我们可以教爱斯基摩人编竹编,给他们做暖和的竹编垫子。”

沈星辞笑着摸摸孩子们的头:“只要我们心怀匠心,愿意分享,不管去哪里,都能播下非遗的种子。”她抬头望向窗外,腊梅的花瓣在风中轻轻飘落,阳光透过花瓣,洒下斑驳的光影。联盟小院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次跨越山海的交流中,在每一件跨界融合的作品里,在每一个传承手艺的身影中,书写着关于热爱、关于坚守、关于友谊的永恒篇章。因为他们知道,非遗从来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人们指尖的文化,是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纽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永远绽放光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