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74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74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七十四章金属丝镇觅新技原住民村续情谊

联盟小院的银杏叶飘满青石板路时,沈星辞收到了意大利金属丝工艺大师马可的邀请函——他的故乡锡耶纳小镇即将举办“欧洲传统工艺节”,特意邀请小院手艺人带着作品参展,还希望能和阿木再合作一次,创作一件融合中西方技法的金属丝竹编作品。

“锡耶纳的金属丝工艺有七百多年历史,马可的祖父曾为梵蒂冈教堂制作过金属丝装饰,那里的手艺人能把金属丝弯成比头发丝还细的纹样。”沈星辞拿着邀请函,给孩子们展示马可寄来的金属丝作品照片——照片里,金属丝编织的玫瑰栩栩如生,花瓣上还缀着用银丝做的露珠,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阿木看到照片,立刻攥紧了手里的竹篾:“我要和马可师傅一起编一个‘竹丝共生’挂饰!用竹篾做花茎,金属丝做花瓣,再用陶土做花盆,把咱们小院的竹编、陶艺和意大利的金属丝工艺都融进去!”丫丫和小雨也吵着要去,“我们可以教意大利小朋友做陶艺,还能把数据库里的金属丝工艺资料带去,和他们一起完善!”

出发前,小院的手艺人开始筹备参展作品。阿木和李爷爷一起挑选韧性最好的竹篾,将竹篾削成细如发丝的竹丝,方便和金属丝搭配;张师傅则烧制了一批迷你陶盆,陶盆表面刻着意大利螺旋纹和中国缠枝纹,釉色用了淡青和米白,显得格外雅致;王奶奶用土布做了展布,上面绣着锡耶纳小镇的建筑和联盟小院的景致,象征“两地手艺相连”。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沈星辞带着阿木、丫丫和小雨,终于抵达锡耶纳小镇。马可早已在车站等候,他穿着传统的意大利工匠围裙,手里拿着一个金属丝编织的小篮子,篮子里放着新鲜的无花果:“欢迎来到锡耶纳!这是我们小镇的特产,希望你们喜欢。”

锡耶纳小镇像一幅中世纪油画——赭红色的石屋错落有致,狭窄的街巷里铺着青石板,教堂的尖顶刺破湛蓝的天空,街角的工匠铺里传出金属丝敲击的“叮叮”声。马可带着他们来到小镇中心的工艺节展区,展区就设在一座古老的广场上,每个摊位都搭着木质棚子,挂着不同国家的传统工艺作品。

“这是我们小镇的金属丝工坊,里面有三百多种金属丝工具,从十五世纪的老工具到现代的电动设备都有。”马可带着他们走进一间摆满工具的屋子,墙上挂着各种型号的钳子、剪刀,架子上放着缠绕金属丝的卷轴,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的冷香。阿木拿起一把小巧的弯丝钳,试着弯了一段铜丝,铜丝在他手中乖乖变成弧形,引得马可连连称赞:“你的手感真好!比很多学了几年的学徒都熟练。”

第二天,工艺节正式开幕。联盟小院的摊位前很快围满了观众,阿木和马可合作的“竹丝共生”挂饰刚摆出来,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竹篾做的花茎透着自然的浅黄,金属丝弯成的花瓣泛着银亮的光泽,陶盆上的纹样将中西方元素完美融合,风一吹,挂饰轻轻晃动,金属丝花瓣碰撞竹篾花茎,发出清脆的声响。

“这个作品太特别了!竹编的温柔和金属丝的冷冽结合在一起,就像春天和冬天的对话。”一位来自法国的工艺评论家拿起挂饰,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能说说你们的创作灵感吗?”

阿木指着挂饰解释:“竹篾是中国的传统材料,代表自然和生机;金属丝是意大利的传统工艺,代表坚韧和精致。我们想通过这个作品告诉大家,不同国家的手艺可以像竹丝和金属丝一样,相互缠绕,相互成就。”马可补充道:“这也是我们第二次合作了,上次在联盟小院,阿木教我编竹篾,这次我教他弯金属丝,手艺的交流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丫丫的陶艺摊位也格外热闹。她带来了“熊猫樱花”陶盘,还现场教观众做迷你陶杯。一个意大利小男孩跟着她学揉土,双手沾满陶土,却笑得格外开心:“我从来没摸过这么软的陶土!做出来的杯子能喝水吗?”丫丫点点头:“等烧好后就能用啦,你可以在杯子上画你喜欢的图案,比如你们小镇的教堂。”

小雨则负责展示“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她带着平板电脑,给观众演示如何在数据库里查看金属丝工艺的技法视频。一位白发苍苍的金属丝老匠人戴上老花镜,认真看着视频里马可演示的弯丝步骤,忍不住感叹:“这个数据库太有用了!我年轻的时候学手艺,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现在的年轻人有了它,能看到全世界的手艺技法,真好。”

工艺节期间,马可还带着他们去拜访小镇的金属丝老匠人。92岁的乔瓦尼爷爷住在一间带院子的石屋里,院子里种满了玫瑰,他的工作台上摆着一个未完成的金属丝玫瑰挂饰。“我从12岁就开始学金属丝工艺,做了八十年,最骄傲的是给小镇教堂做的金属丝祭坛装饰,用了整整五年时间。”乔瓦尼爷爷拿起一根细银丝,指尖微微颤抖,却依旧熟练地将银丝弯成花瓣的形状,“现在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你们能来交流,我特别高兴。”

阿木看着乔瓦尼爷爷的手法,忍不住拿出竹篾,演示中国竹编的“经纬法”。乔瓦尼爷爷看得入了迷,还让马可帮忙翻译:“这种编织方法很巧妙,能不能教我编一个简单的竹编小篮子?我想把它和金属丝工艺结合起来,做一个新作品。”阿木立刻答应,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竹篾,手把手教乔瓦尼爷爷编基础纹路,老匠人学得格外认真,虽然手指不够灵活,却坚持编完了一个迷你竹篮,还在竹篮边缘缠上了一圈细银丝,让竹篮瞬间有了精致的光泽。

离开锡耶纳小镇前,马可送给阿木一套定制的金属丝工具,工具柄上刻着“竹丝共生”四个字;乔瓦尼爷爷则把自己珍藏的一本金属丝工艺老手册送给小雨,手册里夹着他年轻时画的设计草图;小镇的工艺协会还为联盟小院颁发了“跨文化工艺交流奖”,表彰他们为中西方手艺交流做出的贡献。

“我们明年还要去中国联盟小院,带着小镇的年轻人一起学竹编、做陶艺!”马可紧紧握着沈星辞的手,眼里满是期待,“让锡耶纳的金属丝工艺和中国的非遗手艺,永远保持交流。”

从意大利回来后,联盟小院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布莱克。他这次来,是邀请小院手艺人去他的部落参加“原住民文化节”,还带来了部落长老的邀请函,上面用原住民文字和中文写着“欢迎来自中国的手艺朋友”。

“我们部落的图腾艺术有上万年历史,每个图腾都代表着祖先的故事和自然的力量。这次文化节,我们想邀请你们一起创作一幅‘天地共生’图腾画,用中国的竹编、陶艺和我们的图腾艺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布莱克拿出部落图腾的照片,照片上,红色的赭石颜料画着太阳、河流、动物,线条粗犷而充满力量,“我还想把你们的竹编技法教给部落的孩子,让他们知道,手艺可以跨越海洋,连接不同的文化。”

半个月后,沈星辞带着李爷爷、张师傅和孩子们,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布莱克的部落位于一片广袤的草原上,部落的帐篷排成圆形,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篝火堆,周围摆放着原住民的图腾柱。部落长老穿着传统的树皮衣,戴着羽毛头饰,用古老的仪式欢迎他们——长老将红色的赭石颜料抹在他们的额头,嘴里念着祝福的话语,象征着“接纳与友谊”。

文化节的第一项活动,就是合作创作“天地共生”图腾画。布莱克和部落的艺术家们已经在一块巨大的画布上,用赭石颜料画出了太阳和河流的轮廓;李爷爷和阿木则用竹篾编出了树木的形状,固定在画布边缘,竹篾的纹路像树木的年轮,透着自然的气息;张师傅和丫丫用陶土做了动物的雕塑,放在画布下方,陶土的质感与颜料的色彩相互映衬;小雨和部落的孩子一起,用薰衣草梗和棉纱编织了云朵的形状,挂在画布上方,风一吹,云朵轻轻飘动,仿佛真的在天空中游走。

“太阳代表温暖,河流代表生命,树木代表成长,动物代表陪伴,云朵代表自由。”部落长老站在画布前,用英语和原住民语言向大家解释,“这幅画融合了中国的手艺和我们的图腾,就像天地间的万物一样,相互依存,共同生长。”

接下来的几天,小院的手艺人开始在部落里教授非遗手艺。李爷爷在帐篷前搭起竹编架,教部落的孩子编竹篮。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竹篾,兴奋地拿着竹条摆弄,虽然编得歪歪扭扭,却笑得格外开心。一个名叫莉莉的小女孩,编了一个小小的竹篮,里面放着她捡的鹅卵石,送给李爷爷:“爷爷,这个篮子送给您,谢谢您教我们编竹编,我以后要编很多篮子,装部落的果实。”

张师傅则在篝火旁搭起简易陶窑,教大家做陶艺。部落的男人们跟着他学揉土,女人们则在陶坯上画图腾图案,孩子们围在旁边,用小石子在陶坯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布莱克做了一个图腾陶盘,上面画着太阳纹和竹篾纹,他笑着说:“这个陶盘要放在部落的博物馆里,让以后的人都知道,中国的陶艺和我们的图腾艺术,曾经一起在篝火旁绽放光彩。”

文化节的最后一天,部落举办了盛大的篝火晚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烤肉和部落的传统食物,布莱克和部落的艺术家们唱起了原住民的歌谣,歌声粗犷而悠扬;李爷爷用竹篾编了一个简易的笛子,吹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张师傅和部落的陶匠一起,把白天做好的陶艺品放进篝火里烧制,陶坯在火焰中渐渐变成深褐色,釉色在火光下泛着微光;孩子们则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舞,手里拿着竹编小灯笼,灯笼的光映着他们的笑脸,像草原上的星星。

离别时,部落长老送给小院手艺人每人一件图腾木雕,木雕上刻着他们的生肖和原住民的图腾符号;布莱克则把“天地共生”图腾画的复制品送给他们,画的背面写着“跨越山海,手艺为桥”;部落的孩子们还把自己编的竹篮、做的陶艺品塞进他们的行李,希望他们能带着这些礼物,记住在草原上的日子。

“我们会把部落的图腾艺术放进‘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文化。”沈星辞紧紧握着布莱克的手,“以后,联盟小院就是你们在中国的家,随时欢迎你们来做客,我们一起继续创作,一起传承手艺。”

飞机离开澳大利亚时,孩子们趴在舷窗边,看着下方渐渐变小的草原和部落,眼里满是不舍。阿木摸着马可送的金属丝工具,丫丫抱着乔瓦尼爷爷的老手册,小雨小心翼翼地护着部落孩子送的竹篮。沈星辞看着他们,又想起了这一路的旅程——从德国的竹编工坊到美国的动画采风,从日本的清水烧展到意大利的金属丝小镇,再到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部落,联盟小院的非遗传承之路,早已跨越了国界,连接了人心。

回到小院时,已是初冬,门口的灯笼挂起了新的竹编装饰,展示架上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礼物——德国的薰衣草竹编、日本的清水烧茶具、意大利的金属丝玫瑰、澳大利亚的图腾木雕。沈星辞把这些礼物一一整理好,又在数据库里更新了新的内容:意大利金属丝工艺的技法视频、澳大利亚原住民图腾艺术的文化背景、部落孩子学习竹编的照片……

“下一站,我们要去非洲,去南美洲,去更多有非遗手艺的地方。”沈星辞看着小院里忙碌的手艺人,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身影,眼里满是坚定,“让中国的非遗走向世界,让世界的非遗走进中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要一直走下去的路。因为我们知道,每一门手艺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一次交流都是文化的传承,每一份友谊都是匠心的见证。”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小院的青石板路上,映照着墙上“全球非遗传承计划”的海报。海报上,不同国家的非遗元素交织在一起,像一条跨越山海的彩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而联盟小院的故事,还在继续——在竹篾的翻飞中,在陶轮的转动里,在金属丝的敲击声中,在图腾的色彩里,在每一次跨越国界的交流中,书写着关于匠心、关于传承、关于友谊的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