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78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78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七十八章玛雅遗址寻古艺冰岛极光织新章

联盟小院的荷花开得正盛时,沈星辞的办公桌上迎来了两份来自遥远地域的邀约——一份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保护中心发来的,希望小院手艺人能前往探寻玛雅古编织工艺,用中国非遗技法为古艺传承注入新活力;另一份则来自冰岛雷克雅未克的手工艺协会,邀请他们带着竹编、陶艺技艺,在极光下开展“极地非遗共创”活动,让冰冷的冰岛多一份手艺的暖意。

“玛雅的古编织工艺太神奇了,他们用剑麻纤维织出的‘玛雅挂毯’,上面记载着部落的历史和天文历法,有的图案至今还没人能完全解读。”沈星辞展开玛雅遗址的照片,画面里残破的石墙上刻着复杂的象形文字,角落里堆放着出土的 ancient编织残片,泛着岁月的黄褐色。“冰岛的极光美得像童话,要是能把极光的色彩编进竹编,或者画在陶艺上,肯定能做出让人难忘的作品——冰岛人擅长用羊毛编织,咱们的竹编和他们的羊毛工艺结合,说不定能创造出‘会发光的挂饰’。”

李爷爷摩挲着竹篾,眼神里满是向往:“玛雅人用植物纤维编织,和咱们用竹篾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可以教他们竹编的‘经纬加密法’,让他们的挂毯更结实耐用;也能学他们的古纹样,编一个‘玛雅竹编日历’,把两种文化的时间智慧融在一起。”张师傅则对冰岛的羊毛工艺感兴趣:“冰岛羊毛又粗又暖和,要是和陶土结合,在陶坯表面贴一层羊毛,烧制后既能保暖又有质感,再画上极光的颜色,肯定特别有冰岛特色。”

孩子们听说要去玛雅遗址和冰岛,兴奋得在小院里跑圈。阿木抱着金属丝工具,眼睛亮晶晶的:“我要去玛雅遗址找剑麻,编一个‘玛雅竹编图腾柱’,上面刻上中国的龙和玛雅的羽蛇神!还要在冰岛编一个‘极光竹编灯’,晚上开灯的时候,像把极光挂在了墙上!”丫丫则拽着沈星辞的衣角:“我要在玛雅的陶土上画熊猫和玛雅金字塔,还要用冰岛羊毛做陶艺的装饰,让作品既有古老的味道,又有新的创意!”

出发前的三周,小院变成了“古文明&极光”主题创作工坊。李爷爷带着阿木提前网购了剑麻纤维,尝试将竹篾与剑麻混编,调试出既保留竹编韧性、又有玛雅编织粗犷感的新技法;王奶奶则将冰岛羊毛与土布棉纱混纺,织出带有极光色彩渐变的布料,准备用来做竹编的装饰;张师傅烧制了一批仿玛雅风格的陶罐,表面预留出贴羊毛和画极光的区域;小雨则泡在图书馆里,查遍了玛雅历法和冰岛极光的资料,在笔记本上画满了融合纹样的草图——有玛雅象形文字与中国篆体的结合,也有极光弧线与竹编纹路的交织。

首站抵达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时,热带的阳光灼热刺眼,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草木气息。玛雅遗址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卡洛斯带着考古学家和当地手艺人在遗址入口等候,他们穿着浅色的防晒衣,手里拿着出土的编织残片:“欢迎你们!这些残片是一千多年前的玛雅编织品,上面的纹样记载着玛雅人的农耕生活,可惜现在能完整编织这种纹样的手艺人只剩下三位了。”

当地的玛雅手艺人玛丽亚奶奶也来了,她穿着传统的彩色刺绣长裙,手里拿着一把用剑麻纤维做的编织梭子:“我从十岁开始跟着祖母学编织,现在我的孙女也在学,但她总说‘老手艺没人喜欢了’。希望你们能让她看到,老手艺也能变得时髦。”她身后跟着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名叫露娜,手里攥着一块没织完的剑麻挂毯,眼神里带着一丝腼腆。

手艺交流在遗址旁的临时工坊里展开。玛丽亚奶奶先教中国手艺人玛雅古编织的“斜纹编织法”,她将剑麻纤维分成经纬两束,手指翻飞间,粗糙的纤维渐渐织出菱形纹样:“这种纹样代表玛雅人的‘四方天地’,四个角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间的小孔代表太阳。”李爷爷学得格外认真,时不时停下来记录手法细节,还拿出竹篾演示中国的“回字纹编织”:“您看,这种纹样在中国代表‘生生不息’,要是和您的四方纹结合,编在挂毯中间,就像两个文明在对话。”

阿木则拉着露娜一起创作,他教露娜用竹篾编小篮子,露娜教他用剑麻纤维做编织绳:“露娜,你看,竹篾编的篮子轻便,剑麻绳编的把手结实,咱们把它们拼在一起,就是最棒的作品!”露娜起初有些害羞,但很快就被竹编的乐趣吸引,两人一起编出了一个带着玛雅纹样的竹编剑麻篮,露娜还在篮子上挂了一个小小的羽蛇神木雕:“这是玛雅人的保护神,送给你,希望它能保佑你去冰岛顺利。”

张师傅的陶艺区也成了焦点。他发现玛雅人擅长用当地陶土制作“三足陶鼎”,便教他们中国陶艺的“拉坯控形法”,让陶鼎的形状更规整;玛雅手艺人则教他用天然矿物在陶坯上画象形文字,红色来自赤铁矿,黑色来自木炭灰。张师傅试着在陶鼎上画了一个“中国龙”,旁边让玛雅手艺人补画羽蛇神,两种神兽首尾相接,在陶坯上形成奇妙的呼应。“这个陶鼎要放在玛雅遗址的博物馆里,告诉所有人,古老的手艺也能跨越时空交朋友。”卡洛斯看着陶鼎,激动地说。

在玛雅遗址的最后一天,手艺人共同完成了一幅“文明共生”巨幅挂毯。这幅挂毯长六米,宽两米,用玛雅剑麻纤维做底,中国竹篾做装饰——左边织着玛雅的太阳历和象形文字,右边织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和篆体汉字,中间用一条彩色的剑麻竹篾混编带连接,上面织着玛雅羽蛇神与中国龙缠绕的图案。当挂毯在遗址的石墙上展开时,所有在场的人都鼓起掌来,露娜拉着阿木的手说:“我以后要好好学编织,还要去中国联盟小院,学更多新技法!”

离开玛雅遗址时,卡洛斯送给联盟小院一套玛雅古编织工具——包括用硬木做的编织架、用动物骨头做的梭子,还有一本记载着玛雅纹样的古老手札;玛丽亚奶奶则把自己织了十年的“玛雅星空挂毯”送给小雨,挂毯上织着玛雅人观测到的星座图案:“希望你能把玛雅的星空和中国的星空编在一起,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古老智慧。”

从墨西哥飞往冰岛的飞机上,孩子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玛雅遗址的经历。阿木小心翼翼地收好露娜送的羽蛇神木雕,丫丫则在笔记本上画满了玛雅纹样与竹编的结合图案,小雨则捧着“玛雅星空挂毯”,生怕它受到一点损坏。沈星辞看着窗外的云层,想起玛丽亚奶奶说的“老手艺需要新活力”,心里满是感慨——无论是千年的玛雅古艺,还是现代的中国非遗,只要愿意交流创新,就能永远活在人们的指尖。

抵达冰岛雷克雅未克时,迎接他们的是刺骨的寒风和漫天的晚霞。冰岛手工艺协会的会长西格丽德带着当地手艺人在机场等候,他们穿着厚厚的羊毛大衣,脖子上围着彩色的羊毛围巾:“欢迎来到冰岛!今晚刚好有极光,我们已经在郊外搭好了帐篷,等着和你们一起在极光下做手艺。”

冰岛的手工艺工坊设在一座木制的小屋里,里面生着温暖的炉火,墙上挂满了冰岛羊毛编织的挂毯和毛衣,角落里放着用火山岩做的陶艺品。“我们的羊毛来自冰岛羊,它们能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里生存,羊毛里的油脂特别多,又暖和又防水。”当地手艺人奥拉夫拿着一团浅灰色的羊毛,给大家展示,“我们的火山岩陶土富含矿物质,烧出来的陶艺品会呈现出天然的黑色,上面还会有金色的斑点,像星星一样。”

接下来的几天,中冰手艺人开启了“极光下的非遗共创”。李爷爷教冰岛手艺人用竹篾编“极光挂饰”,他将竹篾染成蓝、绿、紫三种颜色,按照极光的弧线编织:“先编出绿色的主弧线,再在旁边加蓝色和紫色的细篾,像极光在天空中流动一样。”奥拉夫学得很快,还在挂饰上缠了一圈冰岛羊毛,“这样挂饰不仅好看,还能当围巾的配饰,冰岛人肯定喜欢。”

张师傅则专注于“火山岩陶艺与羊毛的结合”。他用冰岛火山岩陶土做陶杯,在陶杯表面刻出极光的纹路,再将剪碎的冰岛羊毛嵌入纹路中,烧制后,羊毛与陶土牢牢粘在一起,既保暖又有质感。西格丽德看到后,立刻订了二十个这样的陶杯:“要送给冰岛的博物馆,让游客知道,冰岛的火山岩和中国的陶艺能碰撞出这么美的作品。”

最令人期待的是“极光下的非遗夜”。手艺人带着工具来到郊外的极光观测点,搭起临时工作台。当绿色的极光在夜空中绽放时,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活,屏住呼吸欣赏——极光像一条巨大的绸带,在黑色的天幕上飘动,时而舒展,时而蜷缩,颜色从浅绿变成深紫,再变成淡蓝。

“快!把极光的颜色记下来!”李爷爷激动地说,立刻拿起染好的竹篾,按照极光的形状编织;张师傅则拿出颜料,在陶坯上快速画下极光的弧线;孩子们围着工作台,有的帮着递工具,有的用手机拍极光,有的则在纸上画下自己看到的极光图案。阿木编了一个“极光竹编灯笼”,里面放着LEd灯,点亮后,灯笼上的极光纹路与天空中的极光呼应,像把一片极光装进了灯笼里;丫丫则在陶杯上画了一只熊猫坐在极光下,旁边放着冰岛的羊毛围巾,可爱又温馨。

活动结束时,手艺人将所有作品摆在雪地上,用灯光照亮——竹编极光挂饰、火山岩羊毛陶杯、极光纹样土布围巾,在极光的映衬下,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有了生命。西格丽德抱着一件竹编羊毛混纺的披肩,眼眶有些湿润:“谢谢你们,让冰岛的极光有了‘手艺的温度’。以后,我们每年都要举办这样的活动,让中国非遗和冰岛手艺永远做朋友。”

离开冰岛时,西格丽德送给联盟小院一套完整的冰岛手工艺工具——包括羊毛梳理机、火山岩陶土采集工具,还有一本记载着冰岛传统纹样的手册;奥拉夫则把自己编织的“极光羊毛毯”送给李爷爷,毯子上的极光图案是他根据三十年的观测画的,颜色精准得像照片;冰岛的孩子们还把自己做的迷你极光陶杯塞进孩子们的行李,杯底刻着“冰岛-中国,友谊长存”。

回到联盟小院时,荷花已经开始凋谢,空气中多了一丝初秋的凉意。展示架上又添了新的“世界非遗藏品”——玛雅的剑麻竹编篮、冰岛的极光羊毛陶杯、墨西哥的象形文字陶罐、冰岛的极光竹编灯。沈星辞把这些礼物一一整理好,在“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里新增了“玛雅古编织与竹编融合技法”“冰岛火山岩陶艺教程”等板块,还上传了在玛雅遗址拍摄的古艺记录视频和冰岛极光下的创作照片。

孩子们围在沈星辞身边,又开始畅想下一次的旅程。“我想去印度,学他们的纱丽编织,编一个‘纱丽竹编披肩’!”阿木说。“我想去非洲大草原,在陶艺上画长颈鹿和大象,再用当地的草编装饰!”丫丫接着说。小雨则认真地翻着世界地图:“我想去新西兰,看看毛利人的木雕,把木雕图案编进竹编,做一个‘毛利竹编面具’!”

沈星辞笑着摸摸孩子们的头,目光扫过小院里忙碌的身影——李爷爷在教新一批学员编玛雅竹编日历,王奶奶在调试冰岛羊毛与土布的混纺线,张师傅在研究火山岩陶土与竹篾的结合技法,阳光透过渐渐泛黄的荷叶,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平静。

联盟小院的故事,从来不是一场旅行的终点,而是无数次传承的起点。从德国的竹编工坊到美国的动画采风,从日本的清水烧展到意大利的金属丝小镇,从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部落到肯尼亚的草原,从秘鲁的古城到北极的冰原,从埃及的古地到南极的科考站,从希腊的雅典到玛雅的遗址,再到冰岛的极光下,每一步跨越山海的脚步,每一次指尖的碰撞,每一件融合作品,都在书写着“非遗无国界”的永恒篇章。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手艺人带着世界各地的技艺走进小院,也会有更多的中国非遗走出国门,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手艺是穿越语言的桥梁,匠心是连接人心的纽带,只要一代又一代人愿意坚守、愿意分享、愿意创新,那些藏在指尖的古老智慧,就会永远闪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温暖如初。而联盟小院,永远是这场传承之旅中,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定的起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