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77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77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七十七章南极科考添暖意希腊陶罐绘新章

联盟小院的紫藤花谢尽时,沈星辞收到了一封来自南极中山站的特殊邮件——科考队长周明在信里说,南极的冬季漫长而寒冷,队员们除了科考任务,很少有其他活动,希望小院能派手艺人带去非遗手艺,为寂静的南极增添些生机,还提到科考站附近的企鹅栖息地,或许能成为手艺创作的灵感来源。几乎同时,希腊雅典的手工艺协会也发来邀请,想让中国非遗与希腊的陶罐彩绘、橄榄木雕刻工艺结合,重现古希腊文明与东方技艺的碰撞。

“南极的科考队员们在冰天雪地里工作太辛苦了,咱们的竹编轻便又实用,编个竹编收纳箱能放科考工具,编个竹编挂饰能装饰宿舍。”沈星辞展开南极的照片,画面里白色的冰原一望无际,科考站的蓝色建筑像一颗宝石镶嵌在雪地上,一群企鹅正摇摇摆摆地走向海边。“希腊的陶罐彩绘有三千年历史,他们用矿物颜料在陶罐上画神话故事,要是在陶罐上画中国的竹编纹样和希腊的神话人物,肯定特别有意义。”

李爷爷摸着竹篾,眼里满是期待:“南极风大,竹编要编得结实点,我可以编个竹编防风罩,套在科考站的户外设备上,还能编个竹编企鹅模型,给队员们解闷。”张师傅则对希腊陶罐很感兴趣:“他们的陶罐造型古朴,我可以教他们用中国的釉下彩技法,在陶罐上画图案,再结合希腊的彩绘,做个‘中西合璧’的陶罐。”

孩子们听说要去南极和希腊,兴奋得围着沈星辞转圈。阿木抱着金属丝工具说:“我要给科考队员编竹编暖手宝套,里面放热水袋,这样他们在户外工作就不冷了!还要给企鹅编个竹编小窝,虽然它们用不上,但肯定很可爱!”丫丫则惦记着希腊陶罐:“我要在陶罐上画雅典娜和熊猫一起编竹编,再用橄榄木做个盖子,肯定特别好看!”

出发前的半个月,小院变成了“极地&古希腊”主题创作工坊。李爷爷带着阿木挑选最坚韧的楠竹篾,将竹篾用热油浸泡后晾干,增强抗寒能力;王奶奶则用羊毛和竹篾混编,做成厚实的竹编暖手宝套,还绣上南极企鹅图案;张师傅烧制了一批陶罐,造型结合了中国的梅瓶和希腊的双耳罐;小雨则收集了希腊神话资料,在笔记本上画满神话人物与中国传统图案的融合草图。

首站抵达南极中山站时,正赶上极昼,太阳始终挂在天空,冰原上泛着刺眼的白光。科考队长周明带着队员们在门口迎接,他们穿着厚厚的极地服,脸上带着口罩,只露出一双双热情的眼睛,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奶茶:“可把你们盼来了!极昼的时候虽然亮,但每天重复科考任务,大家都有点闷,就等着你们来教手艺呢。”

手艺教学在科考站的活动室里展开。李爷爷先教大家编竹编收纳箱,他把竹篾放在桌上,演示如何“十字编底”:“先把经篾摆成十字,再用纬篾一圈圈绕着编,每编一圈都要拉紧,这样收纳箱才结实,能装下科考用的工具。”队员们学得很认真,虽然戴着厚手套操作不方便,但没人抱怨。队员小陈编到一半,竹篾不小心松了,李爷爷笑着帮他调整:“别急,编手艺就像做科考实验,一步一步来,才能出成果。”

阿木则教队员们编竹编暖手宝套,他把细竹篾弯成椭圆形,再教大家编侧面:“先编一个椭圆当底座,再往上编竖篾,像给暖手宝做个小房子。”队员们编好后,纷纷往里面塞热水袋,戴着手套试了试,暖和又舒服。“以后在户外记录数据,再也不怕手冻僵了!”队员小李高兴地说。

张师傅的陶艺区也很热闹。他教队员们做陶制企鹅模型,先把陶土揉成圆形,再捏出企鹅的身体和翅膀:“企鹅的肚子要圆一点,翅膀要小一点,这样才可爱。”队员们做得有模有样,有的还在企鹅背上刻上科考站的名字。周明队长做了一个企鹅模型,放在科考站的门口:“这是咱们科考站的‘吉祥物’,以后看到它,就想起你们带来的手艺。”

在南极的日子里,手艺人还和科考队员一起体验科考生活。他们跟着队员去冰原上采集冰芯,用竹编筐装样本;一起观察企鹅,阿木还编了一个竹编企鹅模型,送给企鹅栖息地的观测站;晚上围在科考站的餐厅里,李爷爷用竹篾编极地动物,张师傅用陶土做小摆件,孩子们则在一旁给队员们讲小院的非遗故事。

离开南极时,科考站的活动室里已经摆满了竹编作品——竹编收纳箱、竹编暖手宝套、竹编企鹅模型,还有李爷爷和队员们合作的“南极科考”竹编挂毯,上面编着科考站、企鹅和中国的国旗。周明队长送给每个人一件极地科考纪念章,上面刻着竹编纹样:“这是我们科考站的最高荣誉,希望你们带着它,记住在南极的日子。”队员们还集体签名,给小院写了一封感谢信,信里说:“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手艺,更是温暖和力量,让我们在寒冷的南极,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从南极飞往希腊的飞机上,孩子们还在回味南极的日子。阿木小心翼翼地收好纪念章,丫丫则在笔记本上画满了企鹅和竹编的结合图案,小雨则整理着拍摄的竹编教学视频。沈星辞看着窗外的云层,想起周明队长说的“手艺能驱散寒冷”,心里满是感慨——只要有匠心,再艰苦的环境,都能被手艺的温暖照亮。

抵达希腊雅典时,阳光明媚,空气里弥漫着橄榄树的清香。雅典手工艺协会的会长伊娃带着工匠们在门口等候,她穿着希腊传统的白色长裙,手里拿着一个彩绘陶罐:“欢迎来到雅典!这是我们传统的陶罐,上面画着希腊神话里的雅典娜,希望你们能让它和中国非遗擦出火花。”

陶罐工坊设在雅典老城区的一座石屋里,工坊里摆满了各种形状的陶罐和矿物颜料,希腊工匠们正忙着在陶罐上勾勒图案。“我们的陶罐彩绘用的是天然矿物颜料,红色来自赤铁矿,蓝色来自青金石,黄色来自赭石,这些颜料能保存上千年。”工匠尼科斯说着,给大家演示如何用细毛笔在陶罐上画线条,他的动作熟练,雅典娜的轮廓很快就在陶罐上显现出来。

接下来的一周,中希手艺人开启了“东方技艺与古希腊文明”的融合创作。张师傅教希腊工匠们中国的釉下彩技法,他用矿物颜料在陶罐上画中国的竹编纹样,再涂上一层透明釉,“釉下彩的颜色不会褪色,还能让图案更鲜艳,和你们的传统彩绘结合,效果肯定更好。”尼科斯试着在陶罐上画了一段竹编纹,再配上希腊的橄榄枝图案,陶罐瞬间有了中西合璧的韵味。

丫丫则和希腊的孩子们一起,在陶罐上画神话人物与中国元素的融合图案。她在陶罐上画雅典娜抱着竹编篮,篮子里装着中国的牡丹,希腊孩子则在旁边画太阳神阿波罗拿着陶制的中国灯笼,“这个陶罐要送给雅典的博物馆,让大家知道中国和希腊的孩子能一起创作。”丫丫高兴地说。

李爷爷和希腊橄榄木雕刻工匠乔治的合作更是令人惊艳。乔治用橄榄木雕刻出一个陶罐的盖子,上面刻着希腊的葡萄藤图案;李爷爷则用竹篾编出一个圆形的竹编底座,上面编着中国的回字纹;两人一起将竹编底座和橄榄木盖子装在张师傅做的陶罐上,做成一个精美的“三艺合一”陶罐。“这个陶罐有中国的竹编、陶艺和希腊的橄榄木雕刻,是两国文化的结晶。”乔治举着陶罐,兴奋地说。

交流周的最后一天,“中希非遗融合展”在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举行。展台上,釉下彩与传统彩绘结合的陶罐、竹编与橄榄木雕刻的融合作品、土布与希腊亚麻编织的布料,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考古学家的目光。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希手艺人共同完成的“神话与传统”巨幅陶罐组,一共六个陶罐,分别画着希腊神话里的宙斯、赫拉、雅典娜和中国神话里的盘古、女娲、伏羲,每个陶罐的底座都用竹编编织,盖子用橄榄木雕刻,象征“中希神话对话”。

伊娃会长在开幕式上说:“中国非遗为古希腊传统工艺带来了新的灵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手艺的无限可能。我们要把这些融合作品放在博物馆的永久展区,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希文化的魅力。”沈星辞也拿出“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的平板,给大家看刚上传的陶罐彩绘与竹编融合的技法视频:“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数据库学到这些新技法,让中希手艺的交流永远延续下去。”

离开希腊时,伊娃会长送给联盟小院一套完整的陶罐彩绘工具——包括细毛笔、矿物颜料、陶罐素坯和烧制用的陶窑手册;尼科斯则把自己珍藏的一本希腊神话纹样集送给小雨,里面有他祖辈传下来的古老图案;乔治则雕刻了一个橄榄木铭牌,上面刻着“中希手艺,万古流芳”八个汉字。

踏上回国的旅程时,孩子们的行李里装满了来自南极和希腊的礼物——南极的科考纪念章、竹编企鹅模型、希腊的彩绘陶罐、橄榄木铭牌。沈星辞则带着两份特殊的“合作协议”——与南极中山站共建“极地非遗工作室”的协议,与希腊雅典手工艺协会长期交流的协议。

回到联盟小院时,已是盛夏,门口的荷花池里开满了粉色的荷花,展示架上又添了新的“世界非遗藏品”——南极的竹编暖手宝套、希腊的彩绘陶罐、北极的鲸鱼骨护身符、埃及的纸莎草陶金字塔。沈星辞把这些礼物一一整理好,在数据库里更新了“极地竹编抗寒技法”“希腊陶罐釉下彩教程”等板块,还附上了手艺人的故事和创作视频。

孩子们围在沈星辞身边,又开始讨论下一站去哪里。“我想去玛雅遗址,教那里的人编竹编,在陶罐上画玛雅图案!”阿木说。“我想去印度,学他们的纱丽编织,再和中国的土布结合!”丫丫接着说。小雨则认真地说:“我想去冰岛,看看那里的极光,编一个‘极光竹编挂饰’,把极光的颜色编进去!”

沈星辞笑着摸摸孩子们的头:“只要我们心怀热爱,愿意分享,非遗的脚步就能走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她抬头望向小院里忙碌的身影——李爷爷在教孩子们编极地竹编,王奶奶在调试土布与希腊亚麻的混纺线,张师傅在研究橄榄木与陶艺的结合技法,阳光透过荷花池的荷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温暖而美好。

联盟小院的故事,从来不是终点。从德国的竹编工坊到美国的动画采风,从日本的清水烧展到意大利的金属丝小镇,从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部落到肯尼亚的草原,从秘鲁的古城到北极的冰原,从埃及的古地到南极的科考站,再到希腊的雅典,每一次跨越山海的交流,每一件跨界融合的作品,每一份真挚的友谊,都在书写着“非遗无国界”的动人篇章。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手艺人走进联盟小院,带着世界各地的手艺;还会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小院,把中国非遗带到更远的地方。因为他们知道,手艺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匠心是连接人心的纽带,只要一代又一代人坚守、传承、创新,非遗的火种就会永远燃烧,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联盟小院,永远是这场传承之旅中,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定的起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