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322章 完善科举选贤才,天下士子归心

长安的暮春,总带着几分温润的暖意。国子监内的百年杏树早已枝繁叶茂,粉白的花瓣簌簌飘落,铺得青石小径一片芬芳。十几名身着青布、绫罗不等的书生围在公告栏前,指尖不约而同地停留在那纸墨迹新鲜的科举新章程上,眉宇间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

“增设明算、明法两科!”穿青布长衫的书生姓柳,是江南有名的算学先生,此刻他抚着颔下短须,声音都带着颤音,“前朝科举只重诗赋辞章,我辈钻研算术律法者,纵有满腹经纶,也只能困于乡野。如今这章程一出,才算真正给了实用之才一条出路!”

身旁一个穿月白绫衫的年轻举子连连点头,手中折扇不住轻摇:“柳先生所言极是!我听闻这章程是皇后娘娘亲自提议的,不光添了科目,还改了不少旧规。”他伸手指向章程末尾“取消举荐、不问出身”八字,“你看这里,以往科举多由门阀举荐,寒门士子难登龙门。如今凡年满十六,无论士农工商之子,皆可报考,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善举!”

人群中一阵附和,有个面色黝黑、衣衫打了补丁的书生低声道:“我家世代务农,若不是这新章程,我连踏入国子监的资格都没有。如今既能报考明算科,说不定真能搏个功名,给家里争口气。”话音刚落,便引来一片鼓励之声,杏树下的议论声越发热烈,连过往的监生都忍不住驻足旁听,脸上满是憧憬。

与此同时,太极宫立政殿内,却是一派肃穆。长孙无垢身着深青色宫装,长发挽成高髻,仅以一支碧玉簪固定,眉宇间透着温婉却坚定的气度。她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策论,正是那篇《科举改良策》,缓缓递到李世民面前:“陛下,这是臣妾修订多日的策论,其中详细列明了科举改良的各项事宜,还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接过策论,指尖抚过略显粗糙的麻纸,目光落在“殿试”二字上,不由抬眼看向长孙无垢:“皇后想设殿试,由朕亲自主考?”

“正是。”长孙无垢微微颔首,声音柔和却掷地有声,“前朝科举,考生只知有主考官,不知有天子。若设殿试,陛下亲试天下英才,既能彰显皇恩浩荡,也能让士子们知晓,他们的功名取自陛下,当忠心报国。更重要的是,陛下可亲自甄别人才,避免有庸碌之辈靠舞弊混入仕途。”

李世民细细翻看策论,见其中不仅列明了诗赋、经义、明算、明法四科的考试范围,还制定了详细的阅卷标准——每卷由三位考官分别评阅,取平均分定等第,更创新性地提出了“糊名法”,将考生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徇私舞弊。他越看越满意,忍不住笑道:“皇后这心思,比朝中那些老臣还要细致。往日你打理宫闱,便将内廷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涉及选才大事,竟也想得如此周全,真是把治家的细致,用到了治国上。”

站在一旁的房玄龄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皇后娘娘的策论切中时弊。前朝以来,门阀垄断仕途,寒门士子晋升无门,致使朝堂人才凋零,百姓怨声载道。如今改良科举,取消举荐、增设实用科目、推行糊名法,既能打破门阀垄断,又能选拔真正的贤才,实乃安邦定国之良策。”

魏征也随之附和,目光锐利而坚定:“房相所言极是。但臣以为,仅改科举还不够。如今偏远各州多无官学,寒门子弟即便有报考资格,也因无师可从、无书可读而难以应试。臣恳请陛下下令,在各州府设立官学,由朝廷拨付经费,聘请宿儒授课,同时编纂统一教材,以《论语》《孟子》明其理,以《九章算术》《唐律疏议》授其用,再辅以农桑、水利之学,让天下学子皆有求学之路。”

李世民闻言,沉吟片刻,随即拍案而定:“好!就依皇后之策,按魏卿之言!房玄龄,你即刻传朕旨意,令礼部联合吏部、国子监,尽快拟定详细章程,务必在年内完成各项筹备,明年开春便开新科取士!魏征,编纂教材、设立官学之事,便由你牵头负责,所需人力物力,朝廷一概应允!”

“臣遵旨!”房玄龄与魏征齐声应道,躬身退下。

立政殿内恢复了宁静,李世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杏花,若有所思道:“当年朕征战天下,靠的是将士用命;如今治理天下,靠的便是这些寒门英才。皇后,你这一策,可比十万雄兵啊。”

长孙无垢浅浅一笑,眼中满是欣慰:“陛下以仁心治天下,自然能感召四方贤才。臣妾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愿天下士子皆能各展其才,共辅陛下开创盛世。”

科举改良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江南水乡,乌篷船穿梭于河道之上,船夫们传唱着新科开考的歌谣;塞北草原,往来的商队将消息带到各个部落,不少汉化的胡人子弟也动了求学应试的心思;蜀地深山,隐居的老儒重新开课授徒,门下弟子摩拳擦掌,誓要在新科中崭露头角。

苏定方府中,庭院里的石榴花正开得热烈。高慧英看着弟弟高俊杰将一摞摞书籍打包进木箱,忍不住打趣道:“你这文弱书生,平日里连弓都拉不开,如今倒要去考科举?莫不是想跟你姐夫比一比,看谁的功名更显赫?”

高俊杰脸一红,挠了挠头道:“姐夫是武状元,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我虽不善武艺,却也想通过科举谋取功名,为朝廷效力。何况新科增设了明法科,我钻研律法多年,说不定真能中个进士,也不算辱没了苏家的威风。”

苏定方恰好从外面回来,听到姐弟俩的对话,朗声笑道:“好!有志气!你若能中榜,不光是苏家的荣耀,也是我大唐的福气。如今朝廷广纳贤才,正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施展抱负的好时机。明日我派车马送你去长安,务必好好备考,莫要辜负了这大好机会。”

高俊杰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小心翼翼地将一本《唐律疏议》放进木箱,仿佛那是他通往未来的钥匙。

类似的场景,在大唐的每一个角落上演。昔日被门阀压制的寒门书生,纷纷收拾行囊,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奔赴长安的路途。有的步行千里,鞋底磨穿仍不停歇;有的结伴而行,沿途切磋学问,相互鼓励;还有的得到乡邻资助,带着全村人的期望踏上征程。一时间,通往长安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书生们的吟诵声、交谈声,汇成了一曲盛世求贤的乐章。

转眼到了次年开春,新科考试如期举行。长安城内的客栈早已住满了各地考生,朱雀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儒衫的书生,或埋头苦读,或高谈阔论,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息。

考试分为四场,分别考核诗赋、经义、明算、明法。考场设在国子监内,考生们按号入座,笔墨纸砚早已备好。监考官们神情严肃,来回巡查,糊名后的试卷被仔细封存,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几场考试下来,有的考生满面春风,有的则垂头丧气,但所有人都对这次科举的严谨赞不绝口。没有了门阀势力的干预,没有了考官的徇私舞弊,每一个人都靠自己的真才实学竞争,即便是落榜者,也心服口服。

放榜这日,长安朱雀大街被挤得水泄不通。公告栏前搭起了高台,礼部官员手持榜单,高声宣读中榜者的姓名。

“本科状元,王维——”

当这三个字从官员口中传出时,人群中一阵轰动。一个身着粗布衣裳的年轻书生挤在最前面,听到自己的名字,先是愣了愣,随即泪水夺眶而出。他叫王维,本是终南山下的樵夫,自幼丧父,靠砍柴为生,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新科增设明算科,他凭借自学的算术知识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状元桂冠。

“我中了!我中了!”王维激动得语无伦次,身旁的考生们纷纷向他道贺,羡慕的目光中没有丝毫嫉妒。

官员继续宣读榜单,一个个名字从口中传出,有出身名门的公子,有寒门子弟,甚至还有几个来自偏远州县的胡人考生。每念到一个名字,便有一人激动得跳起来,或是与同伴相拥而泣,或是朝着皇宫的方向叩拜,感谢天子的恩宠。

朱雀大街的尽头,城楼上,李世民与长孙无垢并肩而立,俯瞰着下方沸腾的人群。看着那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李世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皇后,你看,天下士子的心,这就归了。”

长孙无垢望着下方涌动的人潮,眼中满是感慨:“陛下,这些士子皆是大唐的栋梁。如今他们学有所成,忠心报国,假以时日,必定能辅佐陛下开创一个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盛世。”

李世民微微颔首,伸手握住长孙无垢的手,目光坚定而悠远:“是啊。有了这些贤才,大唐的江山必定固若金汤,朕的盛世之梦,指日可待!”

城楼下,欢呼声、庆贺声此起彼伏,与远处传来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长安的上空。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了希望的光芒。新的科举制度,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大唐的土地,吸引着天下英才汇聚长安,为这个新生的王朝,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而这一切,都将成为贞观盛世的开端,被永远载入史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