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88章 国泰民安筹海舰 半岛烽烟动唐旌

书接前回。长安太极殿的晨光如金线般洒落,穿过雕花窗棂,在紫檀御案上投下斑驳光影。李世民端坐龙椅,手中展开户部新呈的鱼鳞图册,指尖缓缓划过关中平原的水渠脉络,目光沉静而深远。那图册之上,沟洫纵横,阡陌分明,每一寸土地皆被丈量得清清楚楚,仿佛整片沃野尽在掌中。

殿内香炉轻袅,一缕龙涎香随风飘散,衬得这清晨朝会更显庄重肃穆。李世民身着明黄衮袍,冠冕垂旒微动,眉宇间虽有倦意,却掩不住眼中那份治世之君独有的清明与坚定。他翻过一页图册,忽而停顿,指着一处标注为“泾阳旧渠”的河道皱眉道:“此处年久失修,若逢暴雨,恐致涝灾。传工部尚书阎立德入宫议事,三日内拟出疏浚方案。”

长孙皇后正倚案翻阅司农寺呈上的种业卷宗,闻言抬眸一笑,眉目温婉如春水初融:“去年培育的‘双穗麦’已在淮南试种成功,亩产比旧种多收两石;还有那改良的桑蚕,吐丝量竟比寻常蚕多出三成。百姓有了存粮,国库自然丰实。”她将一卷竹简轻轻合上,目光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处处是“仓廪实”“流民归”的喜讯,字里行间洋溢着太平气象。

她轻叹一声,语气柔和却不失警醒:“陛下常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四海升平,正是修德政、固根本之时。莫因一时之安而忘万世之忧。”李世民闻言颔首,神色郑重:“皇后所言极是。朕每夜就寝前必问自己:今日可曾误判一人?可曾错断一案?可曾怠慢一策?唯恐辜负苍生所托。”

话音未落,殿外风起,檐角铜铃轻响。内侍脚步匆匆而来,躬身禀报:“启禀陛下,刘仁轨将军自莱州水师营传回奏报,新式楼船已建成三十艘,将士们演练水战三月,已能熟练操使火攻、拍竿之术,战阵调度井然有序,士气高昂。”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微扬:“好!我大唐陆战精锐冠绝天下,若再添海上雄师,则四夷震慑,万邦来朝指日可待。”说罢,他命内侍取来舆图,亲手铺展于御案之上。那是一幅东海全境详图,自登州至辽东,自百济至倭国列岛,山川岛屿、港口要隘皆以朱笔勾勒,墨迹犹新。

褚遂良执笔立于侧,身为起居郎,他深知此刻所记,皆为后世史笔所载。他凝神静听,笔走龙蛇,将君臣对答一一录于《起居注》中:“贞观二十二年春,天子以农为本,兴水利,劝耕织,又督造楼船于莱州湾,欲振国威于沧海……”

李世民俯身细看地图,手指缓缓移向熊津江口,低声道:“倭奴近年屡遣使节窥探我沿海布防,又暗中助百济训练水军,仿我战舰形制,习我横刀战法,其心不可不察。”他顿了顿,声音渐沉,“若任其坐大,日后必成心腹之患。”

长孙皇后轻抚茶盏,目光清冽:“昔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而不克,劳民伤财,终致天下崩乱。陛下今欲经略海东,须以稳为先,谋定而后动。既要有雷霆之势,也要有怀柔之策。”

“皇后之言,深得朕心。”李世民点头称善,随即召来兵部侍郎裴行俭,命其速调沿海诸州水师名册,核查兵力、粮秣、战船数目,并令鸿胪寺加紧联络新罗使臣,查明敌情虚实。

正当殿中议事之际,忽闻殿外一阵急促脚步声由远及近,一名驿使满面尘灰,衣袍沾血,踉跄跪倒阶前,双手捧起一封染血国书,声音颤抖:“陛下!新罗国遣使告急——百济联合高句丽,已攻破新罗七座城池,兵锋直指王都金城!新罗王亲笔血书,恳请天朝上国出兵救援!”

殿内顿时寂静无声,连香炉中升起的青烟也仿佛凝滞。

李世民神色一凝,亲自起身下阶,从驿使手中接过国书。那信纸边缘焦黑,似曾遭火燎,墨迹中夹杂着暗红血痕,字字如泣如诉:

> “臣世代恭顺天朝,岁贡不绝,今遭二国夹击,社稷倾危,乞大皇帝垂怜,发一旅之师,救亡国于旦夕……愿举国为藩屏,永效臣节。”

末了尚有一行小字,笔迹仓促,力透纸背:“倭奴水师已泊熊津江口,与百济共谋,欲断我南境诸港,截我粮道,阻我求援之路……若金城陷落,则海东再无唐之属国矣!”

李世民读罢,久久不语,只将国书紧握手中,指节泛白。他缓步踱至窗前,望向东方天际,云层厚重,似有风暴将至。

良久,他转身环视群臣,声如洪钟:“百济背信弃义,勾结高句丽,侵凌藩属;倭奴狼子野心,趁火打劫,染指我海东秩序。此非一国之争,乃天下纲纪之战!”

他目光如炬,一字一句道:“我大唐之所以立于万邦之上,非仅凭甲兵之利,更在守信义、护弱小、正纲常!今新罗蒙难,若袖手旁观,则四方藩属何所依?华夏威仪何所立?”

殿中群臣无不凛然动容。

房玄龄出列奏道:“陛下明鉴,当速遣使赴洛阳,召苏定方将军回京议政。此人久镇边陲,熟谙东北夷情势,且用兵如神,实为统帅不二人选。”

“准。”李世民果断下令,“即刻八百里加急,召苏定方还朝!另命工部加紧督造战舰,兵部筹备粮草器械,户部拨款二十万贯以充军资。”

他又转向刘仁轨奏报中的楼船图纸,沉吟片刻,提笔批下一令:“命刘仁轨率水师主力南下莱州,集结待命;同时派出快船十艘,潜入熊津江外海,侦察倭寇动向,不得妄动,但求详实。”

诏令一道道传出,太极殿内灯火通明,直至深夜。值夜内侍悄悄更换蜡烛时,只见天子仍伏案批阅军情文书,肩披紫貂,眉宇间透出坚毅与决断。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落宫墙。长安城万籁俱寂,唯有皇城深处,灯火未熄。

谁都知道——

太平岁月或将终结,

而大唐的战旗,即将再度猎猎飞扬于东海之滨。

半岛烽烟起,唐旌动九霄。

这一场关乎国运与道义的远征,已然拉开序幕。

***

此时,千里之外的洛阳城郊,春风拂柳,桃花灼灼。苏定方正立于自家府邸后的练武场上,一身素色劲装,手持一杆寒铁长枪,枪尖点地,身形如松。他年近五旬,鬓角微霜,然双目炯炯,气势如渊渟岳峙。每日晨起练枪,是他三十年戎马生涯从未中断的习惯。

身旁小童递来汗巾,怯生生道:“将军,听说朝廷又要打仗了?”

苏定方微微一笑,接过汗巾拭去额角热汗,目光投向长安方向:“朝廷之事,岂是你我能妄议?但若有诏命至,无论生死,吾必赴之。”

话音刚落,远处马蹄声骤起,烟尘滚滚。一骑飞驰而来,马背上骑士铠甲残破,腰悬虎符,正是八百里加急的御前信使。

“苏将军接旨!”那信使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双手奉上黄绸圣旨。

苏定方整衣束甲,肃然跪拜。圣旨宣读完毕,他双手接过,神情平静,却隐隐有战意涌动于眸底。

“果然是时候了。”他低声自语,抬头望天,见东方乌云压境,雷声隐隐。

他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征战,而是大唐能否真正掌控海东格局的关键一役。百济反复无常,高句丽桀骜不驯,倭国觊觎已久——三股势力交织,如同一张巨网,试图撕裂大唐在东亚的宗主权威。

而他,苏定方,曾平西域、定突厥、镇吐蕃,如今又要肩负起荡平海东之责。

当晚,他在书房独坐,摊开一幅泛黄的半岛地形图,那是他十年前巡视辽东时亲手绘制。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凝重的脸庞。他取出朱砂笔,在熊津江、泗沘城、金城三地重重圈画,又在海上航线旁标注潮汐规律与季风走势。

“倭人擅舟楫,百济据险要,若正面强攻,恐损兵折将。”他喃喃道,“不如声东击西,以水师牵制其主力,再由陆路奇袭其腹心。”

他提笔写下初步方略,又唤来亲兵校尉:“速传我令,召集麾下十三营将领明日午时于校场集合,备马、整甲、点兵,随时准备出发。”

夜深人静,苏定方披衣起身,步入庭院。春风吹动他的战袍,猎猎作响。他仰望星空,北斗七星熠熠生辉。

“古来名将,皆生于乱世。”他轻叹,“然盛世亦需守护者。我不入地狱,谁渡苍生?”

次日清晨,洛阳城门开启,一队铁甲骑兵缓缓而出,旌旗猎猎,上书“苏”字大旗迎风招展。百姓纷纷驻足观望,有人低语:“那是苏大将军,又要出征了吗?”

“是啊,听说新罗危急,大唐不能不管。”

“有苏将军在,贼寇必败!”

马蹄踏过青石街,尘土飞扬,渐行渐远。而在长安,李世民站在太极殿高台之上,遥望东方,仿佛已看见那一支钢铁洪流正穿越山河,奔赴战场。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由一人推动,却总在关键时刻,由那些肩扛道义、心系家国的英雄,奋力向前一推。

这一推,便是千秋功业,万古留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