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89章 舟师整备宣讨诏 三杰同征震辽东

登州港的晨雾还未散尽,薄如轻纱般缭绕在海面之上,仿佛天地初开时未曾洗净的梦境。远处礁石隐现,浪花拍岸,发出低沉而有节奏的轰鸣。就在这朦胧之中,百余艘战舰如钢铁巨兽般列阵排开,静默地伏卧于波涛之间,宛如蛰伏待发的龙鳞甲兵。

黑色的船帆尚未升起,但每一块木板、每一根缆绳都已绷紧,蓄势待发。甲板上,唐军将士身披明光铠,肩甲铿然作响,手中的横刀与长矛在破晓微光中泛着冷冽寒芒。他们肃立如松,目光笔直望向前方旗舰——“破浪号”,那是此番东征水师的灵魂所在。

刘仁轨立于船头,紫袍金带衬得他威仪凛然。他年逾五旬,鬓角微霜,双目却依旧炯炯有神。这几日他奉旨整顿登州水师,昼夜不息,亲自查验战船龙骨是否坚实、火油罐是否密封、粮草器械是否齐备。百余艘战舰,近两万水军,皆在他的调度下井然有序。然而此刻,他眉头微蹙,心中总觉少了些什么。

是锐气?还是杀意?

他知道,一支军队能否克敌制胜,不仅在于装备精良、粮草充足,更在于那股从心底燃起的战意。可连日操练虽严,士卒们眼神中却仍带着一丝犹豫与不安——毕竟,这是一场跨海远征,对手不止百济、高句丽,更有倭国水师虎视眈眈于东海之外。

直到身后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踏在甲板上的节奏不疾不徐,却仿佛能压住风浪的喧嚣。

刘仁轨转身,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定方兄,你可算来了!”

来者正是苏定方,字烈,左屯卫将军,今升神丘道行军大总管。他刚从长安千里驰骋而来,风尘仆仆,衣袍上还沾着北方黄土的气息,却丝毫不显疲惫。玄色战袍绣着猛虎纹样,随步伐微微晃动,似有咆哮之势;腰间佩剑“青冥”未出鞘,然其锋芒已令四周将士心头一凛。

“仁轨兄辛苦。”苏定方声音低沉有力,拍了拍他的手背,随即抬眼望向浩渺大海,“这登州水师,经你一手整顿,果然气象一新。战舰列阵如林,士卒甲胄鲜明,器械完备,进退有度。只是……”他顿了顿,语气转凝重,“此次东征,非比寻常。不仅要破百济、高句丽之水军,更要提防倭人自南洋驰援。海上作战,变幻莫测,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之危。”

刘仁轨点头,目光也变得深远起来:“你说得不错。倭人虽远居海岛,然其水师近年屡犯我沿海,劫掠商旅,焚毁渔村。若非朝廷顾念怀柔之道,早该派大军扫荡其巢穴。如今他们竟敢勾结盖苏文,截断天朝贡路,实乃自取灭亡!”

两人并肩而立,迎着海风,遥望东方云雾深处——那里,便是辽东半岛的方向。数千里外,战火正炽,新罗王城告急,百姓流离失所。而高句丽权臣盖苏文弑君篡权,吞并诸部,竟公然宣称“朝鲜之地,当由我主之”,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刘仁轨轻叹一声:“高句丽的莫离支盖苏文,真是好大的胆子。竟敢杀了龙流王,吞并辽东诸部,还勾结百济、倭人,截断我天朝贡路。若不是陛下仁慈,只想给他们一个教训,此番当举倾国之兵,踏平平壤!”

苏定方眼中闪过一道厉光,如同利刃划破晨雾:“盖苏文父子狼子野心,早有反意。他以为联合百济、倭人,就能抗衡我大唐天威,殊不知在我大唐将士面前,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对了,陆路兵马可已出发?”

“早已启程三日。”刘仁轨道,“薛仁贵贤弟以左领军卫中郎将之职,率三万骑兵自辽西出兵,直逼高句丽新城。此人可是卫国公李靖的关门弟子,又是英国公李绩和你的小师弟,一身本领不在你我之下。有他在前方牵制敌军主力,我们水师才能安心渡海,直捣熊津江口。”

提到李靖之名,二人皆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如今已年近八旬,退居长安府邸,闭门谢客,不问军政。可天下谁不知,大唐半数将领皆出自其门下或受其指点?此番东征,虽由李绩为陆路总帅,坐镇幽州调度全局,苏定方统领南路救新罗,刘仁轨统舟师破倭,但这三位核心统帅,无一不是深受李靖兵法熏陶之人。

苏定方低声感慨:“出发前我去拜见卫公,老人家精神尚好,虽步履迟缓,言语却字字如金。他特意嘱咐我,高句丽安市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盖苏文长子泉男生必在此重兵布防。让我切勿强攻,宜绕道建安城,先断其粮道,使其腹背受敌。”

他又顿了顿,神情郑重:“卫公还说,薛仁贵勇冠三军,冲锋陷阵无人能挡,但年轻气盛,最怕诱敌深入之计。特命我传信于他,务必‘稳扎稳打,不可冒进’。有卫公在幕后运筹帷幄,哪怕千山万水,亦如掌上观纹。此番东征,胜算又多三分。”

刘仁轨微笑颔首:“卫公一生用兵如神,奇正相生,虚实莫测。当年破突厥、定吐谷浑,皆是以少胜多,化险为夷。如今虽不在前线,却仍以智谋护佑我大唐江山。对了,朝中诸位老将也都已点齐兵马,随时准备驰援。”

说着,他掰着手指数来:“李道宗将军率一万府兵驻守营州,防备契丹、奚人趁机作乱;薛万均、薛万彻兄弟领两万步兵,从莱州出发,作为我水师后援;柴绍将军虽年迈体衰,却主动请缨,率千余精锐骑兵巡视沿海防线;还有平阳公主之女柴令武,亦随父出征,披甲执戟,巾帼不让须眉……”

话音未落,一名校尉匆匆走来,抱拳禀报:“启禀二位大帅,各舰校尉以上将领均已到齐,请入舱议事。”

苏定方与刘仁轨对视一眼,齐声道:“传令,召集众将至‘破浪号’大帐!”

不多时,数十名将领齐聚旗舰船舱。舱内灯火通明,墙上挂着东海舆图,标注着航线、岛屿、敌情据点。众将甲胄整齐,神色肃穆,或按刀而立,或垂手恭听,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无形的紧张与期待。

苏定方缓步走到中央帅案前,刘仁轨立于侧旁。他环视众人,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今日召诸位前来,有一件大事要宣告——陛下已有讨夷诏书下达,现当众宣读。尔等需铭记圣谕,奋勇杀敌,不负天朝厚望!”

说罢,他从怀中取出一封明黄色卷轴,双手展开,以浑厚嗓音朗声宣读:

> “制曰:盖闻有秦人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属,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黄帝合符釜山,以天道伐不臣,南至五岭,北至朔漠,西临流沙,东望大海,秦开帝政,以燕地而服万邦。夫倭与三韩者,东北夷也,今结高句丽之贼,非有重译献稚之心,常怀居夷畔命之念。竞欲猖獗擅命于朝鲜,妄行浮舟大海,枉决天朝贡路,切为可欺。故子曰‘是可忍,孰不可忍’。

> 先汉武以朝鲜地不征平之,本为王土,然自晋以降,天下丧乱,诸贼种乘侵皇土,西有突厥,吐谷浑之流,东有倭、韩、高句丽之辈,故皇考高祖皇帝,及晋大宝,便使麾下龙师,破贼于半刻,突厥不复王庭;枭敌万代,享国有年,故朕今法先皇,欲以天兵而伐无道夷。

> 今即命卑列道行军大总管刘仁轨,兼领舟师,出海破倭,即时进讨,毋使其军走脱海上;升左屯卫将军苏烈(苏烈字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令执麾部往救新罗之围,讨百济、高句丽之贼,但惩其畔,必灭此二夷之兵而报朕。

> 二将领旨日速发,莫贻军机,误者必尔问焉!钦此——”

诏书宣毕,舱内鸦雀无声。

片刻之后,一名年轻偏将猛地抬头,眼中热泪盈眶,颤声道:“末将愿效死命,荡平东夷,扬我大唐天威!”

紧接着,众将齐刷刷单膝跪地,兵器触地之声汇成一片金属轰鸣,震得舱顶灰尘簌簌落下。

“末将遵旨!誓死追随大帅,踏平高句丽,诛灭百济,驱逐倭寇,还东疆安宁!”

苏定方将诏书郑重收入锦囊,重重拍下帅案,声如洪钟:“好!陛下寄我等以重任,百姓托我等以安危。此去万里波涛,千山险阻,纵有风浪滔天、敌军百万,我大唐儿郎亦无所畏惧!只要记住一句话——奋勇杀敌者,功成名就,封侯赐爵;临阵退缩者,军法无情,斩首示众!”

“诺!”众将齐吼,气势冲霄。

刘仁轨上前一步,补充部署:“三日后,水师正式启航。自登州港出发,经庙岛列岛,借东风之势,直抵百济熊津江口。届时,我率主力舰队牵制敌方水军,定方兄则率两万步兵登陆,直取泗沘城。一旦拿下百济都城,其国必乱,高句丽失去外援,犹如断臂之虎,不足为惧!”

“妙计!”众将纷纷称善。

苏定方看着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语气稍缓:“此去征途遥远,海上风浪难测,陆战更是凶险万分。你们中有许多人已有妻儿老母在家等候。但我相信,真正的男儿,不是逃避战火,而是为了家园安宁挺身而出。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何愁敌不破、国不安?”

他目光扫过每一位将领的脸庞,一字一句道:“待凯旋之日,我会亲自奏请陛下,为每一位立功将士记功授勋。哪怕战死沙场者,也将名留青史,子孙蒙荫!”

“愿随大帅赴死!不负家国!”众将再次齐呼,声震四野。

议事结束,将领们陆续返回各自战舰,开始最后的整备。炊烟袅袅升起,铁匠敲打着破损的铠甲,医官清点药材,文书誊抄命令,整个港口陷入一种庄严而有序的忙碌之中。

苏定方与刘仁轨再度回到船头。

此时,晨雾已然散尽,朝阳喷薄而出,金色阳光洒满海面,波光粼粼,宛若万点金鳞跃动。远方战舰纷纷升起黑帆,猎猎作响,如同巨鹏展翼,即将翱翔九天。

“定方兄,三日后,我们便要扬帆出海了。”刘仁轨望着远方,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此去不知何时能归。家中老母年逾七旬,临行前拉着我的手说:‘吾儿若能平安归来,娘亲便烧香拜佛,谢天谢地。’可我知道,身为将帅,岂能只念私情?只要能平定东夷,让辽东重归天朝版图,纵使战死沙场,也值了。”

苏定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坚定:“仁轨兄放心,我们不仅要活着回来,还要带着捷报回来。你看那大海以东,虽是云雾缭绕,但总有云开雾散之日;高句丽、百济之流,虽猖獗一时,却终会被我大唐天兵踏平。”

他仰首望天,豪情激荡:“卫公在幕后运筹,李绩兄在陆路调度,仁贵贤弟在前方冲锋,我们水师更要拿出应有的气势——破倭舰,渡大江,焚敌营,斩贼酋!让东夷诸部,世世代代记住我大唐的天威!”

话音刚落,远处海面上骤然响起雄浑号角声——呜——呜——

那是各舰正在测试战号,声音穿云裂石,回荡在碧海蓝天之间,仿佛向整个东海宣告:

**大唐水师,即将出征!**

苏定方与刘仁轨并肩而立,望着旗下战舰逐一升起黑帆,桅杆林立如森然剑阵,心中豪情澎湃。

他们知道,一场震动辽东、影响东亚百年格局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而他们,将作为这场史诗之战的核心将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大唐的赫赫威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