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2046章 南征北讨谋子孙(六)

隆庆中兴 第2046章 南征北讨谋子孙(六)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00:45:00

对于方孝孺的死,其实实录的记载也是比较明确的,按照实录:“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 “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上顾左右曰: “勿令遽死。”遂收之,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

对于实录的这个说法,朱载坖认为也是有些掩饰的,方孝孺明知必死,未必会摇尾乞怜,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下场,这么做没有任何意义,应该是实录为了凸显靖难的正义性,有所掩饰,但是大体事实并没有歪曲,所谓诛十族一说,显然是胡扯。

朱载坖命令厂卫和翰林院等将事弄清楚,第一个有关所谓族诛和方孝孺拒草诏一事的版本出现在天顺年间,时任内阁首辅李贤的天顺日记中,按照李贤的记载:“文庙过江之日,初即位,欲诏示天下,问姚广孝举代草者,曰:“必须方孝孺。”召之数次,不来。以势逼之,不得已,孝孺持斩衰而行见。文庙即命草诏,乃举声大哭曰:“将何为辞?”敕左右禁其哭,授以笔,即投之地,曰:“有死而已,诏不可草。”文庙大怒,以凌迟之刑刑之,遂夷其族。”

这里面出现了后面方孝孺形象的两个关键点,第一就是拒草诏,第二就是族诛,在成化、弘治年间的广东按察佥事宋端仪写了一本所谓革除录,在其中他就认为李贤的这个记录“此一段未甚得其实,姑存之。”他之所以这么认为,不是因为李贤编的太夸张,而是认为李贤编的不够夸张。

宋端仪同情建文朝的忠臣事迹遗失,于是搜辑遗事,编写了《革除录》。建文朝忠臣有史书记载,自宋端仪开始。宋端仪还为方孝孺编了一段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徇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同时将李贤所说的夷其族具体化,记载了方孝孺殉难株连的人数:“今按南京锦衣卫镇抚司监簿,除前编缺坏外,所存簿籍载正学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这就非常之扯了,你宋端仪一个按察佥事,说个不好听的,虽然是四品大员,但是锦衣卫又不是你家开的,怎么,你宋端仪把锦衣卫阁架库搬你家书房了,再说了,就算成祖要大规模诛戮方孝孺的家人,这种他妈的事情,怎么能公开呢?还记得清清楚楚,有零有整的,对政敌族人进行株连是很常见的,禁毁书籍、捉拿门人也是常有之事,但是至少在宋端仪的时候,所谓诛十族这个事情是不存在。

谁第一个提出这个事情?经过翰林院和厂卫的调查,第一个提出所谓诛十族这个说法的,是祝枝山,他在自己的野史中记录道:“ 文皇既即位,问广孝谁可草诏。广孝以方对,遂召之。数往返,方竟不行,乃强持之入,方被斩衰行哭。既至,令视草,大号詈,不从。强使搦管,掷去,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曰:“吾夷尔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于是尽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为方友者杀之。”

在李贤和宋端仪的基础上,祝枝山又编出所谓诛十族的说法,基本上后世所流传的有关方孝孺的形象,大体上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大概是正德六年。

而在正德十五年,革除遗事中则是记载道:“先是,燕邸南下,姚广孝请曰:‘殿下至京,须全方孝孺,杀此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上纳之。既至,建文帝亡去,遂召孝孺问曰:‘我以周公匡成王而来,成王不在,当议所立。’对曰:‘殿下既以匡王室而来,成王不在,当立成王之子。’忤旨,因有灭十族等语。上大怒,即收捕其族党,尽诛之。”

基本上到了正德年间,方孝孺的相关形象已经是非常完美了,一个忠君爱国,为了自己的君主慷慨就义的重臣形象,和成祖嗜杀暴虐的形象互相映衬,这就非常之完美了。

而到了嘉靖年间的郑晓所编撰的文学博士方孝孺一书之中,则是博采众长,描绘了一个为君死忠的义士形象:“建文君逊去,文皇以姚广孝言召用孝孺。不肯屈,系狱。一日遣人谕再三,终不从。又召孝孺草诏,及见,悲恸彻殿陛。文皇降榻劳曰:‘先生无劳苦,余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今安在?’文皇曰:‘渠**死。’孝孺曰:‘成王即不存,何不立成王之子?’文皇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文皇又曰:‘先生无过劳苦。’置左右授笔札,又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大批数字云云,投笔于地,又大哭。且骂且哭曰:‘死即死,诏不可草!’文皇大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戮,为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徇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六。复诏收其妻郑,郑先已经死。宗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现在所流传的各种有关方孝孺的形象之中,郑晓的说法已经被大规模的采用了,朱载坖之前严惩了郑晓,但是朱载坖也很清楚,仅仅这么做并不能够使得这些流言消失,所以朱载坖要用刊刻国史和实录的方式,去伪存真,以以正试听,不仅仅要如此,朱载坖还特地命令翰林院,将这些所谓的流言予以消灭,去芜取精。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所谓方孝孺拒草诏一事,也要予以驳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