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2045章 南征北讨谋子孙(五)

隆庆中兴 第2045章 南征北讨谋子孙(五)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00:45:00

所以朱载坖决定以刻本的形式刊刻这些重要的书籍,不过现在首先是要解决纸张的问题,对于朝廷来说,纸张的问题确实是要解决的,由于大明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朱载坖一直在推广文教,对于大明来说,纸张的需求量大增,价格自然也是不断上涨。

而大明出产纸张的省份,主要是在南方,北方所出产的,多是所谓的草纸,草纸的制作遍及北方各省,其制作工艺一般比较简单,如山西太原府附近的兰村、纸房、赤桥的草纸,原料一般是稻草与麦草,据称其中稻草适合造纸,因为其纤维较长,易于抄碾,但质粗而不美;麦草则与之相反。并不适合作为印刷、书写使用,所以朝廷所用纸张,还是以南方各省为主。

朱载坖为了编撰各种书籍和刻印永乐大典和实录、国史等官修正史,首先要做的就是采购大量的纸张,朱载坖之前就已经命令东南发运使王宗沐为朝廷采购相应的纸张,王宗沐向朱载坖奏报,物料纸 900 万张,分为三运,每运 300 万张,白榜纸、大中夹纸、白大开化纸各 100 万张。每三百万张加上包装和运费等是三万七千五百元,朱载坖批准了王宗沐的价格,迅速采办解运。

同时朱载坖也和重臣们商量朝廷刻书之事,现在朱载坖准备推广文教之事,书籍自然是至关重要的事情,现在书籍并不便宜,朱载坖也命令厂卫调查过,民间的书籍,最便宜的一册也要三钱左右,而这种书一般都是所谓翻刻本,刻本书有初刻本与翻刻本之别。初印即指红印本 ,或墨色中尚带红色,呈深紫褐色,字画无缺笔断线 ,古色古香,但印刷愈多,字渐滤漫,文亦残缺。通常情况下,初刻本佳于翻刻本,价格也较为昂贵。

而抄本的价格就不一定的,若是一些名家的抄本,动辄数十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朝廷要推广文教,书籍就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重臣们当然也是很清楚这件事情,由朝廷刻印书籍,固然是好事,但是价格不菲,而且之前内府藏书,多是抄本,因为皇家书籍,自然是不惜工本的,现在通行的看法都是抄本好于刻本,尤其是所谓宋体刻本,被很多人所唾弃。

他们的理由是:这种字体死板、僵硬,毫无生气。甚至还有人曰其刻板拘谨,书体僵化,似“台阁体”的产物。更有甚者,认为自正德、嘉靖以降,刻本字体亦一变而为方体字,僵硬呆滞,劣者犹如枯柴,很不美观,到了隆庆朝,字体又一变而为横轻直重,颇类颜体字,其气派与嘉靖本又全不相似,认为这种书很低劣,不过朱载坖认为,先得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刻本虽然有各种不好的地方,但是能够大批量的印刷,有助于朝廷迅速普及各种书籍。

不过刻书需要大量的工匠,而在大明,刻书最繁盛的是在南直和福建等处,这里工匠众多,刻书业繁盛,京师也有大量的刻字工匠,不过在朝廷各衙门和民间广泛存在,之前朝廷虽然成立了出版总署,在礼部的管理之下,但是更多的是一个管理机构,朝廷自身的刻印机构并不大,内廷和礼部都有相关的机构。

朱载坖在和内阁辅臣们商量了之后,决定在编撰隆庆百科全书的同时,扩充朝廷的刻印机构,刊刻本朝官修正式、大明律例集结等相关的书籍,为之后刊刻朝廷的各种文献做准备,朱载坖原本准备刊刻永乐大典,但是被重臣们所劝阻了,重臣们认为这种类书,部头实在是太大了,对于朝廷来说,耗费太大,现在朝廷要做的事情太多,刊刻永乐大典显然是不急之务,应当予以暂缓。

朱载坖认为,大明的刻书,多经史、小说、传奇等,但是对于技术类的书籍,鲜少刊刻,近年以来,随着朝廷开明法、明算两科,这两科的相关书籍也有所增加,不过还是以之前所流传的书籍为主,朱载坖命令要重新编撰一步有关算学的教材、书籍等。

经过文思院使,郑王世子朱载堉的推荐,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的程大位以算学出众,被召入京师,他少年时,读书极为广博,对书法和数学颇感兴趣,一生没有做过官。20岁起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因商业计算的需要,他随时留心数学,遍访名师,搜集很多数学书籍,刻苦钻研,时有心得。约40岁时回家,专心研究,参考各家学说,加上自己的见解,于60岁时完成其杰作《直指算法统宗》,朱载坖命令不仅要刊刻他的着作,还任命他为文思院副使,负责编撰有关算学的相关书籍。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编写有关物理、化学、机械相关的书籍,刊刻印刷,作为朝廷机械学院等的教材,也是这些学校招收生员的资料。不过辅臣们比较关心的还是新编撰的实录的刊刻,原本实录是不公开的,但是由于现在市面上抄本横行,朱载坖于是决定干脆将太祖和少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肃宗、宪宗、孝宗、武宗、睿宗、世宗十一位先帝的实录予以刊刻发行天下,以正视听,防止这些抄本夹带私货。

不过刊刻实录,事关重大,所有的实录都必须经过翰林院、礼部、内阁和朱载坖本人的审定之后才能够刊刻印刷,尤其是一些比较敏感的事情,更是要多次讨论,反复确认之后予以交付刊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抵消市面上的稗官野史的传播,大明野史盛行,各种人以笔记或者其他形式宣传所谓的野史,并在其中夹带私货。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所谓方孝孺被诛十族这个事情,其实朱载坖反复查阅过相关档案,实录记载,少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成祖兵入,少帝**。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