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21集:《韩国内乱》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21集:《韩国内乱》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韩乱秦入:宜阳风起

一、新郑秋葬礼,暗流绕青衿:周赧王七年,秋。新郑的雨已经下了整整三日,淅淅沥沥地打在韩宫的青瓦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像极了这座都城此刻的喘息。

宣惠王的灵柩停在宗庙正殿,黑檀木的棺椁上蒙着素白的缟布,垂落的流苏被穿堂风卷得轻轻晃动。十二岁的太子韩仓,穿着不合身的斩衰麻衣,腰间系着粗麻腰带,瘦小的肩膀微微佝偻着,手里攥着的哭丧棒几乎要被他捏断。他站在灵前,目光茫然地望着棺椁前跳动的烛火,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却不敢发出太大的哭声——方才太傅在他耳边叮嘱,国君崩逝,太子需显稳重,不可失了韩室体面。

可体面这东西,在宗庙内外涌动的暗流里,早已成了薄脆的瓷片。

公仲朋站在东侧的廊下,青黑色的朝服下摆沾了些泥点。他刚从宫外赶来,袖口还带着风的凉意。目光越过跪满宗室的庭院,落在西侧廊下的公叔伯婴身上。公叔伯婴正与几个家臣低声说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宣惠王生前赏赐的和田玉,如今却成了他拉拢朝臣的信物。见公仲朋看来,公叔伯婴抬眼,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眼神里却藏着刀子。

“太子殿下年幼,国不可一日无主,”宗正咳嗽了一声,打破了灵堂的寂静,“依祖制,需尽快扶太子即位,以安民心。”

话音刚落,公叔伯婴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道:“宗正所言极是。只是太子年幼,朝政繁杂,需有重臣辅政。臣以为,当设辅政大臣三人,总领内外事务,待太子成年后再归政。”

公仲朋心里一沉。公叔氏在军中根基深厚,若辅政大臣由他举荐,无异于将韩国的权柄拱手相让。他当即出列,声音沉稳:“辅政之事需循旧例,当由相邦与上将军共同主持,再择宗室长老一人监督,无需另设新职,以免扰乱朝纲。”

相邦之位空缺半年,宣惠王生前属意公仲朋接任,只是尚未下诏;而上将军正是公仲朋的女婿,这话明着是循旧例,实则是为公仲氏掌权铺路。公叔伯婴脸色一沉,正要反驳,却见内侍匆匆从宫外跑来,跪在灵前禀报:“启禀太子,宫外百姓聚集,请求早日定辅政之议,安定物价——近日粮商囤粮,米价已涨了三倍。”

韩仓猛地抬头,眼里满是无措。他看向公仲朋,又看向公叔伯婴,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来。

公仲朋趁机道:“民心浮动,皆因权力未定。当务之急是先扶太子即位,再任命相邦,整顿粮市。臣愿暂代相邦之职,处理政务,待国丧结束后再行推举。”

“公仲大人好大的口气!”公叔伯婴冷笑,“暂代相邦需宗室与朝臣共同商议,你一言便可定?何况粮市混乱,正是你之前主理民政时留下的隐患,如今倒想借此掌权?”

两人言语交锋,声音越来越大,跪在灵前的宗室与朝臣们纷纷抬头,眼神各异。有人悄悄往公仲朋身后挪了挪,也有人向公叔伯婴投去示好的目光。雨还在下,打在灵堂的窗户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未开始的权力争斗敲着前奏。

韩仓看着眼前的乱象,突然觉得胸口发闷。他想起父亲生前教他读《诗经》,说“韩侯受命,王亲命之”,那时他以为韩国虽弱,却总有国君撑着。可如今父亲不在了,他站在这空旷的宗庙里,只觉得自己像一叶飘在风雨里的小舟,随时会被巨浪打翻。

当晚,韩仓在寝宫召见公仲朋。烛火摇曳中,少年国君的脸显得格外苍白。“公仲大人,”他声音发颤,“公叔氏不肯退让,若真闹起来,韩国会怎么样?”

公仲朋跪在地上,抬头时眼里满是恳切:“殿下放心,臣定会护住韩室。只是公叔氏掌控着都城的卫戍部队,若他强行夺权,恐生内乱。臣已命人守住国库与宫门,但仅凭臣之力,怕是……”

他话未说完,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紧接着是兵器碰撞的声音。内侍慌张地跑进来:“殿下!公叔大人带了卫戍部队围了宫门,说要请殿下下诏,任命辅政大臣!”

韩仓吓得从座上站起来,双手紧紧抓着桌角。公仲朋脸色一变,立刻起身:“殿下莫慌,臣去应对!”他快步走到门口,又回头道,“殿下待在寝宫,无论听到什么都不要出来!”

寝宫的门被关上,外面的喧哗声越来越近。韩仓贴着门缝往外看,只见火光闪烁,人影晃动,兵器的寒光在烛火下格外刺眼。他捂住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他知道,韩国的乱,从这一刻起,再也藏不住了。

二、街巷起刀兵,公仲谋秦援

三日后,韩襄王韩仓的即位大典在一片压抑中举行。

没有诸侯来贺,甚至连宗室的笑容都是勉强的。公叔伯婴以“保护国君安全”为由,将卫戍部队调到了宫城内外,典礼上的侍卫半数都是他的亲信。公仲朋站在百官之首,看着高台上瘦小的韩仓,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大典结束后,公叔伯婴立刻提出“分治之议”:公仲氏主民政,掌粮市、赋税;公叔氏主军事,掌军队、边防;辅政大臣由两家各出两人,共同决策。表面上是分权,实则是将公仲氏排除在军权之外——没有军队支撑,民政权不过是虚职。

公仲朋自然不肯答应,两家的矛盾彻底公开化。新郑城里,公仲氏的家臣与公叔氏的私兵开始明争暗斗:公仲氏控制的粮店被人砸了,公叔氏的私兵在街头被人伏击,百姓们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原本热闹的市集变得冷冷清清,只有巡逻的士兵在街巷里来回走动,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

又过了十日,冲突终于爆发。

公叔伯婴以“公仲氏私藏军粮”为由,派卫戍部队包围了公仲氏的府邸。府邸内,公仲朋的儿子公仲侈正指挥家臣抵抗,箭矢从墙头射出,落在门外的空地上,溅起尘土。

“父亲,卫戍部队人多,我们撑不了多久!”公仲侈跑回内堂,脸上沾着血污,“不如我们突围,去宜阳投奔守军——那里的将领是您的老部下!”

公仲朋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一卷地图,眉头紧锁。宜阳是韩国的西部门户,确实有他的旧部,但公叔伯婴肯定早有防备,突围路上必然危机四伏。他抬头看向窗外,只见府邸外的火光越来越亮,喊杀声也越来越近。

“不行,”公仲朋摇头,“我们一退,公叔氏就会彻底控制新郑,殿下就真成了傀儡。到时候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宜阳的守军也未必敢反抗。”

“那怎么办?”公仲侈急得直跺脚,“难不成我们坐以待毙?”

公仲朋沉默片刻,突然伸手从案下取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枚青铜虎符——那是宣惠王生前秘密赐予他的,可调动韩国西部边境的部分兵力,只是边境守军远在数百里外,远水难救近火。他盯着虎符看了许久,突然眼前一亮:“不是坐以待毙,是要求援。”

“求援?向谁求援?”公仲侈愣住,“魏国与我们素有嫌隙,楚国自顾不暇,齐国远在东方……”

“向秦国。”公仲朋的声音斩钉截铁。

公仲侈脸色骤变:“父亲!秦国是虎狼之国,当年商鞅变法后,多次攻打我们韩国,宜阳城外的尸骨还没寒透,向他们求援,岂不是引狼入室?”

“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公仲朋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宫城的方向,“公叔氏夺权,韩国必乱;秦国若来,至少能保住韩室,也能保住我们公仲氏。何况秦国近年来一直推行连横之策,公孙衍在秦为相,素来主张控制中原,我们求援,他们未必不会答应。”

他知道这是一步险棋。秦国就像饥饿的猛虎,一旦让它进入韩国,想要再赶出去,难如登天。可眼下,这是唯一能破局的办法。

当天夜里,公仲朋挑选了一名心腹家臣,让他换上平民的衣服,带着自己的亲笔信,从府邸的密道逃出新郑,向西前往秦国的都城咸阳。密道里阴暗潮湿,家臣跪在地上,接过书信时手都在抖:“大人放心,小的就是拼了命,也会把信送到秦王手中。”

公仲朋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满是凝重:“记住,见到秦王或公孙衍,一定要说清楚——韩国内乱,公叔氏若掌权,必与楚国结盟,对抗秦国。秦国若出兵相助,公仲氏愿以韩国的盐铁之利相赠,且以后韩国的外交,皆与秦国商议。”

家臣点头,转身消失在密道的黑暗里。公仲朋站在原地,听着密道入口关闭的声音,心里默默祈祷。他不知道这步棋走下去,是能挽救韩国,还是会把韩国推向更深的深渊,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家臣离开后第三日,公仲氏的府邸终于支撑不住。卫戍部队攻破了大门,公叔氏的私兵涌入府邸,与家臣们展开巷战。公仲朋带着家人退守内堂,手里握着一把青铜剑,目光坚定。

“父亲,我们真的要战死在这里吗?”公仲侈的声音带着哭腔,他的手臂已经被砍伤,鲜血染红了衣袖。

公仲朋摇头,把剑递给儿子:“我们不战死,我们等。等秦国的消息。”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混乱的喊叫声,紧接着是卫戍部队撤退的声音。公仲朋愣住,正要派人去打探,一名家臣匆匆跑来:“大人!公叔氏的部队退了!说是宜阳的守军赶来了,已经到了城外,要求公叔氏撤军!”

公仲朋猛地松了口气,瘫坐在椅子上。宜阳的守军果然还是念及旧情,可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喘息。宜阳守军兵力有限,挡不住公叔氏多久,真正的希望,还在咸阳那边。

三、咸阳朝堂议,公孙献良策

咸阳的秋阳比新郑暖些,透过朝堂的格窗,洒在光洁的青石地面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秦惠文王坐在王座上,手里拿着一封书信,眉头微蹙。下方,公孙衍站在左侧,王翦站在右侧,朝臣们分列两旁,大气不敢出。

“韩宣惠王崩,韩仓即位,公仲、公叔二氏内乱,公仲朋遣使求援,愿以盐铁之利相赠,且听秦国外交调度。”惠文王把书信放在案上,目光扫过众臣,“诸卿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

话音刚落,一名老臣立刻出列:“大王,韩国乃中原要地,但若出兵相助,恐引他国非议。且公仲氏与公叔氏皆为韩室世族,我们干预韩国内政,未必能得好处,反而可能陷入韩国内乱的泥潭,不如不救。”

“臣以为不然。”另一名大臣反驳,“韩国地处秦、魏、楚之间,若被公叔氏掌控,而公叔氏素来亲楚,一旦韩楚结盟,必对秦国东进不利。不如出兵助公仲氏,以牵制楚国。”

朝臣们立刻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出兵,一派反对,争论不休。惠文王没有说话,只是看向公孙衍:“公孙相邦,你怎么看?”

公孙衍上前一步,躬身道:“大王,臣以为,韩国内乱,不是‘该不该救’,而是‘如何借救获利’。”他抬头,目光锐利,“韩国虽弱,却是中原的门户,控制韩国,便能扼住魏、楚东进的通道,也能为我秦国东出铺平道路。公仲朋求援,正是我秦国控制韩国的绝佳时机。”

惠文王微微点头:“哦?相邦有何具体计策?”

“三步之策。”公孙衍声音清晰,“第一步,出兵助公仲氏平乱。公叔氏掌控韩都卫戍,但其兵力有限,我军只需派一支精锐,快速进入韩国,与公仲氏汇合,必能击溃公叔氏。第二步,平乱后,借‘稳定韩政’之名,在韩国安插亲信——可推荐秦国的官吏协助韩国整顿民政、训练军队,实则掌控韩国的要害部门。第三步,与公仲氏签订盟约,以‘保护韩国’为由,在宜阳等地驻军,同时获取韩国的盐铁专营权,既增强我秦国的财力,又能随时掌控韩国的动向。”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此一来,韩国名义上还是独立之国,实则沦为我秦国的附庸。他国即便有非议,也不能说我秦国吞并韩国,只会认为是公仲氏借秦国之力稳定内政。而我秦国,既能掌控中原门户,又能获取实际利益,可谓一举多得。”

朝臣们听了,纷纷沉默。公孙衍的计策确实狠辣,既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又为秦国的长远利益铺路。但也有人担心:“若我军出兵,魏国或楚国干预怎么办?”

“魏国刚遭大旱,国力未复,不敢轻易出兵;楚国虽强,但楚怀王多疑,若我军速战速决,楚国来不及反应。”公孙衍胸有成竹,“且臣已派人去魏国,告知魏国若不干预,秦国愿在粮市上对魏国予以优待。楚国那边,也可派人虚张声势,说秦国与齐国达成默契,共同牵制楚国,楚国必不敢轻举妄动。”

惠文王看向王翦,语气带着询问:“王将军,若依相邦之计,出兵韩国,需要多少兵力?多久能平定内乱?”

王翦上前,声音沉稳:“启禀大王,韩国卫戍部队约五千人,公叔氏私兵约三千人,公仲氏家臣与宜阳守军约四千人。我军只需派一万精锐,由臣率领,从函谷关出兵,五日便可抵达新郑附近。与公仲氏汇合后,先扫清公叔氏的外围据点,再对新郑形成包围之势,不出十日,必能平定内乱。”

“一万兵力,十五日平定?”惠文王挑眉,“王将军可有把握?”

“有。”王翦点头,“我军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且公叔氏不得民心,新郑百姓多盼内乱平息,我军出兵是为‘平乱’,而非‘伐韩’,必能得到百姓支持。”

惠文王沉默片刻,突然拍案而起:“好!就依公孙相邦之计,命王翦率军一万,即刻出兵韩国,助公仲氏平定内乱!公孙相邦,你负责统筹外交,确保魏、楚不干预;同时起草盟约,待平乱后与公仲氏签订!”

“臣遵旨!”公孙衍与王翦同时躬身,声音洪亮。

朝堂议事结束后,惠文王留下公孙衍。两人走到偏殿,看着窗外的秋景,惠文王突然问道:“相邦,你觉得,控制韩国后,下一步该如何?”

公孙衍微微一笑:“大王,控制韩国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可借韩国之力,牵制魏国与楚国,同时向东方施压,迫使齐国与我秦国通好。待时机成熟,再以韩国为跳板,东进中原,逐步吞并六国——这正是连横之策的核心。”

惠文王点头,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寡人果然没有看错你。当年你离魏入秦,寡人便知你有大才。如今看来,秦国的东进大业,非你不可。”

公孙衍躬身道:“臣只是尽己所能,为大王效力。秦国强盛,臣才能施展抱负。”

两人相视一笑,偏殿里的烛火摇曳,映照着他们脸上的雄心。此刻的他们都知道,出兵韩国,不仅仅是干预一场内乱,更是秦国东进大业的重要一步。新郑的风雨,终将成为秦国霸业的序章。

四、王翦引兵入,韩地起尘埃

函谷关的城门缓缓打开,一万秦军精锐列队而出。

黑色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面上的“王”字格外醒目。王翦骑在一匹黑色的战马上,身披玄色铠甲,腰间挎着长剑,目光如炬地扫视着队伍。士兵们手持长戈,背负强弩,步伐整齐,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形成一道灰黄色的雾霭。

“将军,队伍已集结完毕,可随时出发!”副将上前禀报。

王翦点头,拔出长剑,指向东方:“目标新郑!速战速决,不得扰民!”

“诺!”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周围的树木微微晃动。

秦军的行军速度极快。他们沿着渭水东行,每日行军百里,夜晚就在野外扎营。王翦治军极严,严禁士兵抢夺百姓财物,即便路过村庄,也只是在村外扎营,派士兵守卫村口,防止有人骚扰村民。

这日,军队行至韩国的宜阳城外。宜阳守将早已接到公仲朋的通知,率领守军出城迎接。守将跪在地上,向王翦躬身道:“末将参见王将军!奉公仲大人之命,已备好粮草,愿随将军一同前往新郑,平定内乱!”

王翦翻身下马,扶起守将:“将军不必多礼。公仲大人在新郑处境艰难,我们需尽快赶路。宜阳守军可留三千人守城,其余两千人随我同行。”

“末将领命!”守将立刻吩咐下去,很快便挑选出两千精锐,加入秦军队伍。

队伍继续东进,离新郑越来越近。沿途的韩国百姓见秦军过境,起初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但见秦军纪律严明,不抢不掠,渐渐放下了戒备。有大胆的村民甚至端着水和食物,站在路边,看着这支黑色的军队走过。

一名老妇人拉着孙子,站在村口,看着秦军士兵整齐的步伐,喃喃道:“这就是秦国的军队吗?倒比我们韩国的兵规矩多了。”

孙子仰着头,看着秦军的战旗,好奇地问:“奶奶,他们是来帮我们打公叔氏的吗?公叔氏的兵昨天还抢了我们家的鸡呢。”

老妇人叹了口气,摸了摸孙子的头:“但愿他们能早点平定内乱,让我们能好好过日子。”

王翦坐在马上,听到了祖孙俩的对话,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秦军越是纪律严明,就越能得到韩国百姓的支持,平乱也就越顺利。

五日后,秦军与宜阳守军抵达新郑城外二十里的地方。公仲朋派来的使者早已在此等候,见到王翦后,立刻上前禀报:“王将军,公仲大人已得知将军到来,特派小人前来引路。公叔氏的部队如今控制着新郑的东、北两门,西门由公仲氏的家臣把守,南门则由卫戍部队的旧部看守,只是那旧部立场摇摆,恐有变数。”

王翦点点头,召来副将与宜阳守将,商议作战计划:“明日一早,我们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副将率领五千秦军,攻打东门;第二路,由宜阳守将率领两千宜阳守军,攻打北门;第三路,由我率领三千秦军,攻打南门。东门与北门是公叔氏的主力所在,副将与宜阳守将只需牵制住他们即可,不必强攻。我亲自攻打南门,争取劝降守将,打开城门,然后直捣公叔氏的府邸。”

“将军英明!”众人齐声应道。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秦军的进攻便开始了。

东门方向,副将率领五千秦军,架设云梯,向城门发起进攻。公叔氏的士兵在城墙上射箭,投掷石块,秦军士兵冒着箭雨,奋力攀爬。副将站在阵前,手持长剑,大声喊道:“兄弟们!拿下东门,平定内乱,让韩国百姓过上好日子!”

北门方向,宜阳守将率领守军,与公叔氏的士兵展开激战。守将身先士卒,手持长戈,斩杀了几名公叔氏的士兵,守军士气大振,纷纷奋勇向前。

而南门方向,王翦勒马站在阵前,对着城墙上的守将喊道:“我乃秦国将军王翦!公叔氏叛乱,挟持国君,扰乱朝纲,百姓遭殃。你若打开城门,归顺公仲大人,我可保你性命,还可奏请秦王,赏赐你爵位。若执意抵抗,待城破之后,休怪我不客气!”

城墙上的守将脸色苍白,犹豫不决。他知道公叔氏大势已去,秦军势不可挡,可又担心投降后会被公叔氏报复。就在这时,城墙上的士兵突然骚动起来——原来有士兵偷偷跑下城墙,向秦军投降,还带来了公叔氏在府邸囤积粮草、准备负隅顽抗的消息。

守将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打开城门:“我愿归顺公仲大人,随将军一同平定内乱!”

南门被打开,王翦率领秦军涌入城中。士兵们沿着街巷前进,遇到公叔氏的士兵,只劝降不滥杀。公叔氏的士兵见秦军入城,大多无心抵抗,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很快,秦军便抵达公叔氏的府邸外。府邸的大门紧闭,公叔伯婴的私兵在门内死守。王翦下令架起云梯,同时派人喊话:“公叔伯婴叛乱,罪该万死!若尔等放下武器,可免一死!若执意抵抗,府邸攻破后,格杀勿论!”

门内的私兵听了,开始动摇。有几名士兵偷偷打开侧门,秦军趁机涌入府邸。公叔伯婴正坐在内堂,得知秦军入城,知道自己已无退路,拔出长剑,想要自刎,却被冲进来的秦军士兵制服。

“公叔伯婴,你叛乱挟持国君,扰乱朝纲,今日被擒,还有何话可说?”王翦走进内堂,看着被绑在地上的公叔伯婴,语气冰冷。

公叔伯婴抬起头,眼里满是不甘:“我乃韩室世族,辅佐韩室,何罪之有?倒是你们秦国,入侵韩国,才是罪该万死!”

王翦冷笑:“若不是你引发内乱,秦国怎会出兵?你若真心辅佐韩室,就该以韩国百姓为重,而非争夺权力。如今你被擒,也是咎由自取。”

说完,王翦下令将公叔伯婴关押起来,派人看守。随后,他率领秦军前往宫城,拜见韩襄王。

宫城的大门早已打开,韩仓站在宫门口,身边跟着公仲朋。看到王翦率领秦军而来,韩仓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有感激,有敬畏,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王翦走到韩仓面前,躬身道:“秦国将军王翦,奉秦王之命,前来平定韩国内乱。如今乱贼已擒,韩国安定,特来向大王复命。”

韩仓连忙扶起王翦:“多谢王将军!多谢秦王!若不是秦国出兵,韩国恐怕早已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公仲朋也上前,向王翦躬身道:“多谢王将军相助。公仲氏与韩国百姓,必不忘秦国之恩。”

王翦微微一笑:“大王与公仲大人不必多礼。秦王心系天下,见韩国内乱,百姓受苦,才派我出兵相助。如今内乱平定,韩国当早日恢复秩序,安抚百姓。”

宫城的阳光渐渐升高,照在众人身上。新郑的街巷里,秦军士兵正在帮助百姓清理战场,恢复秩序。远处的市集上,已有商贩开始摆摊,虽然人还不多,但已能感受到一丝生机。

只是,所有人都知道,新郑的风雨虽然暂时平息,但秦国的影子,已经深深烙印在了韩国的土地上。这场内乱的结束,不是韩国安定的开始,而是秦国控制韩国的开始。黑色的战旗在宫城上空飘扬,预示着中原大地,即将迎来新的风云。

五、盟约墨未干,韩地秦影深

新郑的宫城大殿里,气氛肃穆。

韩襄王韩仓坐在王座上,脸色依旧苍白。下方,公仲朋站在左侧,王翦站在右侧,秦国的使者手持一份盟约,正在宣读。

“秦韩两国,永结友好。韩国愿以宜阳为秦国驻军之地,秦国派三千士兵驻守宜阳,保护韩国西部边境;韩国的盐铁专营权,由秦韩两国共同管理,所得利益,秦韩三七分成;韩国的外交事务,需与秦国商议,不得擅自与他国结盟;秦国承诺,若韩国遭遇外敌入侵,将出兵相助。”

使者宣读完毕,将盟约递到韩仓面前:“大王,请在盟约上签字盖章。”

韩仓看着盟约上的条款,手指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份盟约看似是“友好盟约”,实则是将韩国变成秦国的附庸。宜阳驻军,意味着秦国掌控了韩国的西部门户;盐铁专营权共享,意味着韩国的经济命脉被秦国掌握;外交需与秦国商议,意味着韩国失去了自主外交的权利。

他看向公仲朋,眼神里满是询问。公仲朋微微点头,示意他签字。韩仓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盟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盖上了韩国的国君印玺。

使者拿起盟约,递给王翦。王翦看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然后递给公仲朋一份副本:“公仲大人,这份盟约是秦韩友好的见证。还望公仲大人日后能遵守盟约,与秦国携手,共同发展。”

“王某定当遵守盟约。”公仲朋接过盟约,双手微微用力。他知道,自己这一步棋,虽然保住了公仲氏,保住了韩室,但也把韩国推向了秦国的掌控之中。可他没有别的选择,若是公叔氏掌权,韩国只会更惨。

盟约签订后,王翦开始着手在韩国安插亲信。他向韩仓推荐了几名秦国的官吏,分别担任韩国的财政官、军事顾问和外交使者。

“大王,”王翦道,“这几位官吏都有丰富的经验,熟悉民政、军事和外交事务。韩国刚刚经历内乱,急需人才整顿政务,相信他们能为大王分忧。”

韩仓没有拒绝的理由,只好任命这几名秦国官吏担任要职。很快,韩国的财政、军事和外交部门,都有了秦国官吏的身影。他们表面上是“协助”韩国处理事务,实则是在掌控这些部门的运作。

财政官上任后,立刻对韩国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将韩国的赋税标准调整为与秦国相近,同时加强了对国库的管理,所有的财政支出都需要经过他的批准。军事顾问则开始协助韩国训练军队,将秦军的训练方法引入韩**队,同时对韩国的军队编制进行了调整,削弱了韩国将领的兵权。外交使者则负责处理韩国的外交事务,所有的外交文书都需要经过他的审核,然后才能发送给其他国家。

公仲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试图干预这些秦国官吏的工作,却被王翦以“盟约规定,秦国官吏协助韩国处理事务,他人不得干涉”为由拒绝。公仲朋这才意识到,自己引狼入室,如今想要摆脱秦国的控制,已经难如登天。

这日,公仲朋在府邸召见秦国的外交使者。使者坐在案前,端着茶杯,神态傲慢。

“使者大人,”公仲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近日楚国派使者前来,希望与韩国结盟,共同抵御秦国。此事……”

“此事无需商议。”使者打断公仲朋的话,“盟约规定,韩国不得擅自与他国结盟。楚国与秦国素有嫌隙,韩国若与楚国结盟,便是违背盟约。公仲大人若是想破坏秦韩友好,恐怕会给韩国带来麻烦。”

公仲朋脸色一变:“使者大人此言差矣。楚国是韩国的邻国,若与楚国交恶,对韩国也不利。我们只是与楚国保持友好关系,并非结盟。”

“是否结盟,由秦国说了算。”使者放下茶杯,站起身,“公仲大人还是不要多管外交事务为好,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若是秦王知道此事,恐怕会对韩国失望。”

使者说完,转身离去,留下公仲朋独自坐在案前,脸色铁青。他知道,使者的话是在威胁他。若是他再干预外交事务,秦国很可能会对他下手,甚至废除韩仓,另立傀儡。

与此同时,新郑的街头巷尾,秦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秦国的货币开始在韩国流通,秦国的法律条文被张贴在城墙上,秦国的商人纷纷来到韩国,开设店铺,垄断了韩国的部分商业市场。百姓们虽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但也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秦国。

这日,韩仓在宫中召见公仲朋。少年国君的脸上满是愁容:“公仲大人,秦国的官吏越来越过分了。昨日财政官竟然下令,将韩国的粮食运往秦国,说是要‘互通有无’。韩国刚经历内乱,粮食本就紧张,若是再运往秦国,百姓们恐怕会挨饿。”

公仲朋叹了口气:“殿下,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盟约在身,若是得罪秦国,后果不堪设想。不如先答应下来,再派人向秦国请求,减少粮食的运输量。”

韩仓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如今的他,虽然是韩国的国君,却做不了韩国的主。秦国的影子,已经笼罩了整个韩国,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

而在咸阳,惠文王收到了王翦的奏折。奏折里详细描述了平定韩国内乱的过程,以及在韩国安插亲信、签订盟约的情况。惠文王看完奏折,满意地笑了。

“公孙相邦,”惠文王对公孙衍道,“王翦做得很好。控制韩国,秦国的东进大业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我们可以借助韩国的力量,向魏国施压,迫使魏国与我们结盟。”

公孙衍躬身道:“大王英明。魏国见韩国依附秦国,必不敢轻易与秦国为敌。臣已派人前往魏国,告知魏国若与秦国结盟,秦国愿归还之前攻占的魏国城池。相信魏国很快就会答应。”

惠文王点头,目光望向东方。窗外的阳光正好,映照着他脸上的雄心。他知道,控制韩国只是开始,未来的日子里,秦国还会征服更多的土地,最终实现统一六国的大业。

新郑的宫城大殿里,韩仓看着窗外的落叶,轻轻叹了口气。他想起父亲生前对他说的话,韩国虽然弱小,但只要君臣一心,总能在列强之间求得生存。可如今,他才明白,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谓的“生存”,不过是任人摆布的傀儡。

秋风穿过大殿,卷起地上的落叶,也卷起了韩仓眼中的迷茫。他不知道韩国的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自己这个国君还能做多久。他只知道,秦国的黑色战旗,已经在韩国的土地上竖起,而这面战旗,终将改变整个天下的格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