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22集《秦韩盟约》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22集《秦韩盟约》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章台盟誓

韩襄王嬴仓的车驾碾过渭水西岸的浮桥时,咸阳的晨雾还未散尽。青黑色的城郭在雾中若隐若现,城头飘扬的玄色龙旗猎猎作响,那是秦国的象征——一种让他既忌惮又不得不依赖的力量。车舆里铺着的素色锦缎沾了些晨露,他下意识攥紧腰间玉带,指尖触到带扣上松动的玉饰,那是昨日在新郑宫中和公仲氏议事时,被案几角撞坏的。

“大王,咸阳宫快到了。”内侍轻声提醒,声音里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嬴仓掀开车帘一角,看见前方宫门前的执戟卫士,甲胄在晨光里泛着冷硬的光。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滋味——三个月前,韩国还是公仲氏与公叔氏的战场,新郑街头流的血能染红半条洧水;如今内乱虽平,楚国的使者却在边境扎了营,赵国的骑兵更是夜夜在宜阳城外徘徊。他这个国君,坐的不过是个随时会塌的泥做的王位。

车驾停在章台殿外的白玉阶下,嬴仓刚踏上第一级台阶,就听见殿内传来竹简翻动的轻响。他整理了一下朝服下摆,目光扫过阶旁侍立的秦臣,恰好与站在左侧首列的张仪对上视线。那是张棱角分明的脸,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却像淬了冰,只一眼,就让嬴仓想起三年前张仪“欺楚”的旧事——这位秦相的手段,从来都带着不留余地的锋利。

“韩国襄王嬴仓,叩见秦惠文王陛下。”他躬身行礼,额头几乎触到冰凉的玉阶。御座方向沉默了片刻,才传来惠文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襄王一路西来,辛苦了。新郑的事,寡人已经从王翦那里听说了。”

嬴仓抬起头,看见惠文王坐在玄色龙纹御座上,玄色冕旒下的目光沉静如海。案几上摊着一卷地图,上面用朱砂标着韩国的疆域,新郑、宜阳、平阳这些地名,都被圈了红圈。他喉头动了动,从袖中取出早已誊抄好的国书,双手捧着递上前:“若非大王遣王翦将军领三万锐士入韩,公叔氏的乱兵早已攻破宫城。如今韩国虽定,却如风中残烛——楚威王在方城集结了五万甲士,赵武灵王更是派使者去了临淄,欲与齐国联手伐韩。寡人无能,唯有恳请大王,许韩国托庇于秦国羽翼之下。”

最后一句话说完,殿内静得能听见青铜灯盏里灯油燃烧的“噼啪”声。嬴仓能感觉到秦臣们的目光落在自己背上,有好奇,有轻视,还有毫不掩饰的审视。他攥着国书的手指泛了白,指甲几乎嵌进掌心——他知道,这话一出口,韩国就再也不是那个能在列国间周旋的诸侯了。

“托庇?”惠文王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节奏缓慢,却像敲在嬴仓的心上,“襄王可知,‘托庇’二字,要付出什么代价?”

嬴仓深吸一口气,声音虽低,却异常清晰:“韩国愿为秦国附属之国。每年秋收后,向秦国缴纳粟米十万石、布帛五千匹、青铜三百斤,以为贡品;韩国所有城邑的守将,皆由秦国派官吏协同驻守;若秦国需韩国出兵,韩国当遣三万甲士随行,兵器粮草由韩国自备;若与他国结盟,必先禀明大王,绝无半分隐瞒。”

这话落地,殿内传来几声极轻的吸气声。站在张仪身旁的王翦微微挑眉——他领兵入韩时,见过韩国百姓在乱后啃树皮的模样,十万石粟米,几乎是韩国半年的存粮。嬴仓却像是没听见那些吸气声,继续说道:“若韩国他日背约,大王可遣兵伐韩,寡人身为罪臣,愿自缚于咸阳请罪。”

惠文王的目光从嬴仓脸上移开,看向张仪:“张子以为,襄王的诚意如何?”

张仪上前一步,躬身道:“大王,韩国地处中原腹地,新郑扼住颍水、洧水之险,宜阳更是通往洛阳的门户。若韩国归附,秦国东进可借韩地为跳板,南下可阻楚国北上之路,此乃天赐之机。”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只是盟约需立铁誓,不可有半分含糊。韩国的粮道、兵道,需由秦国官吏监理;宜阳、成皋这两处要地,需由秦军驻守——唯有如此,方能保秦国无虞。”

嬴仓的心猛地一沉。宜阳是韩国的西部门户,成皋更是通往魏国的要道,让秦军驻守这两处,无异于把韩国的咽喉交给秦国。可他没有拒绝的余地——楚国的军队已经快到召陵了,再拖下去,他连来咸阳求人的机会都没有。“大王若应允,韩国愿依张子所言,让秦军驻守宜阳、成皋。”他咬着牙说道。

惠文王点了点头,抬手示意内侍取来盟约文书。那是用素色丝帛制成的长卷,上面用墨笔写着密密麻麻的条款,末尾留着两处盖印的空白。内侍将丝帛铺在殿中的玉案上,又端来两盒朱砂印泥——一盒是秦国的“受命于天”玺印,另一盒是韩国的“韩王之玺”。

惠文王走下御座,亲手拿起秦国的玺印,蘸了蘸朱砂,在丝帛左侧按下。鲜红的印文落下,像一朵绽放的血色花朵。他将玺印递给内侍,看向嬴仓:“襄王,该你了。”

嬴仓走到玉案前,目光扫过丝帛上的条款——每一条都像一把刀,刻着韩国的臣服。他拿起韩国的玺印,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朱砂沾在印文上,有些晕开。当玺印落在丝帛右侧时,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格外响亮,像是要从喉咙里跳出来。

“盟约既成,即日起生效。”惠文王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秦国将遣五千锐士驻守宜阳、成皋,由蒙恬统领;张仪将派使者入韩,监理韩国粮道与兵道。若楚国、赵国敢犯韩国边境,秦国的铁骑,会让他们知道,背叛秦国的代价。”

嬴仓躬身谢恩,额头触到玉案时,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他抬起头,看见张仪正看着自己,嘴角的笑意深了些:“襄王不必忧心,秦国素来以信义待诸侯。只要韩国遵盟约行事,他日秦国东出,韩国必能得一份好处。”

这话听着温和,却让嬴仓心里更凉——他知道,张仪口中的“好处”,不过是秦国给附属国的一点施舍。可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点头:“寡人定当约束韩国君臣,绝不敢违逆盟约。”

盟誓结束时,咸阳的晨雾已经散尽,阳光透过章台殿的窗棂,落在丝帛盟约上,将鲜红的印文照得格外刺眼。嬴仓跟着内侍走出殿门,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宏伟的宫殿,忽然觉得,自己像是把韩国的国运,永远留在了这白玉阶下。

而殿内,惠文王正拿着盟约,手指抚过丝帛上的印文。张仪站在一旁,轻声道:“大王,韩国归附后,我们可以从宜阳出兵,直取魏国的河东之地;同时派使者去临淄,告诉齐威王,若他敢与赵国联手,秦国便会与楚国结盟——如此一来,齐国必不敢轻举妄动。”

“张子的谋划,向来周全。”惠文王笑了笑,将盟约递给内侍,“把这份盟约抄录十份,一份送往陇西郡,一份送往北地郡,其余的分送各军将领。让他们都看看,秦国东进的第一步,已经踏出去了。”

王翦上前一步,躬身道:“大王,末将愿领兵驻守宜阳。只要有秦军在,楚国绝不敢越过方城一步。”

惠文王点了点头:“好。你去宜阳后,要善待韩国百姓,不可擅动民间一草一木。韩国刚经内乱,民心不稳,我们要的是一个听话的附属国,不是一片反抗的土地。”

“末将遵令。”王翦沉声应道。

殿外的风忽然大了些,吹动了檐角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惠文王走到窗前,望着咸阳城外绵延的农田,想起二十年前商鞅在咸阳推行新法时的场景——那时的秦国,还要靠割让河西之地求和;如今,韩国这样的诸侯,却要主动来归附。他伸手摸了摸腰间的玉圭,那是当年商鞅亲手交给父亲秦孝公的,上面刻着“强秦”二字。

“传旨下去,”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殿内的秦臣身上,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即日起,在咸阳城外筑一座盟誓台,将秦韩盟约刻在青铜鼎上,立于台上。让所有来咸阳的诸侯使者都看看,依附秦国者,必能得安;与秦国为敌者,必遭覆灭。”

内侍躬身应下,捧着盟约快步离去。张仪看着惠文王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位国君的眼中,藏着比渭水还要深的野心——那不是只想称霸诸侯的野心,而是要将天下纳入秦国版图的雄心。

三日后,咸阳城外的盟誓台建成。青铜鼎上的盟约,用大篆刻得工工整整,阳光照在鼎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嬴仓站在鼎前,看着“韩国为秦附属,永遵盟约”这几个字,忽然想起新郑宫后的那棵老槐树。他小时候常爬上去摘槐花,那时的韩国,还能在宜阳城外与秦国打一场平手。

“襄王在看什么?”张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嬴仓转过身,看见张仪手里拿着一卷竹简,上面写着韩国贡品的交割清单。

“没什么。”他摇了摇头,目光重新落回青铜鼎上,“只是觉得,这鼎真重。”

张仪笑了笑,将竹简递给嬴仓:“这鼎重,才压得住韩国的国运。襄王放心,只要韩国遵约,十年之内,楚国、赵国绝不敢再犯韩国边境。”

嬴仓接过竹简,指尖触到冰凉的竹片,忽然想起出发前,太傅对他说的话:“弱国无外交,唯有依附强者,方能苟活。”那时他还不信,如今站在这青铜鼎前,才明白这句话里藏着的无奈。

盟誓台的仪式结束后,嬴仓的车驾离开咸阳,踏上返回新郑的路。他坐在车舆里,掀开帘子看向后方——咸阳的城郭越来越远,那座盟誓台在夕阳里像一个黑色的剪影,立在渭水岸边。

而章台殿内,惠文王正与张仪、王翦商议东进之策。案几上的地图被铺开,张仪用玉圭指着魏国的河东之地:“明年春耕后,我们可从宜阳出兵,攻打蒲坂。只要拿下蒲坂,魏国的河东之地就成了囊中之物。”

惠文王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楚国的疆域上:“楚国那边,要派人去一趟郢都。告诉楚威王,若他敢阻秦国攻魏,秦国便会联合韩国、魏国,三路伐楚。”

“大王英明。”王翦躬身道,“末将已命蒙恬在宜阳修筑营垒,只要大王下令,秦军三日之内便可出兵。”

惠文王拿起案上的青铜爵,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酒液辛辣,却让他浑身发热——他仿佛已经看见秦军的铁骑踏过河东,看见魏国的使者跪在章台殿内求和,看见天下诸侯都来咸阳朝贡。

“韩国这步棋,走对了。”他放下爵杯,目光落在窗外的星空上,“从今日起,秦国东进的序曲,才算真正奏响。”

夜色渐深,章台殿的灯火依旧明亮。青铜灯盏里的灯油燃烧着,映着殿内君臣的身影,也映着案几上那卷写满谋略的地图。渭水的水流过咸阳城外,带着秦国的雄心,向着东方奔去——属于秦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嬴仓的车驾抵达新郑时,已是五日后的清晨。他刚走进宫城,就看见内侍捧着楚国的国书迎上来:“大王,楚国使者已经在殿外等候,说要与韩国结盟,共抗秦国。”

嬴仓接过国书,看都没看,就扔在案几上。他走到窗前,看向城外的宜阳方向——那里,秦军的营垒已经筑起,玄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他想起咸阳的青铜鼎,想起张仪的话,忽然觉得,或许太傅说得对,依附强者,虽然屈辱,却能让韩国活下去。

“告诉楚国使者,”他转过身,声音平静无波,“韩国已与秦国结盟,不敢再与他国私订盟约。请他回去吧。”

内侍躬身应下,快步离去。殿内只剩下嬴仓一人,他走到案几前,拿起那卷秦国的盟约,轻轻展开。丝帛上的朱砂印文已经干透,鲜红的颜色,像极了韩国内乱时流的血。他忽然想起盟誓台上的青铜鼎,想起那鼎的重量,忽然觉得,或许这重量,能让韩国的百姓,过上几年安稳日子。

而咸阳的章台殿内,惠文王正看着窗外的月光,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张仪走进殿内,躬身道:“大王,楚国使者已经离开新郑,返回郢都了。楚威王得知韩国归附秦国,已经下令撤回了方城的军队。”

惠文王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很好。接下来,该轮到魏国了。”

张仪躬身应是,目光落在案几上的地图上。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地图上的秦国疆域,玄色的墨迹在月光里仿佛活了过来,一点点向着东方蔓延,覆盖了韩国,覆盖了魏国,覆盖了天下。

青铜灯盏里的灯油还在燃烧,映着殿内君臣的身影,也映着一个即将到来的,属于秦国的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