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89集 :《思想统一》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89集 :《思想统一》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渭水两岸的冬日,总是被一层挥之不去的萧瑟笼罩。寒风像脱缰的野马,从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奔涌而出,卷着细密的沙尘,狠狠抽在行人的脸上。路边的枯树早已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抖索,发出呜呜的哀鸣,像是在为这片土地上即将到来的风雨而哭泣。

可比起这寒风与沙尘,更让人胆寒的,是那些在街巷间悄然滋生、蔓延的流言。它们像无形的毒蛇,钻进人们的耳朵,缠绕着人们的心神,让原本就因秦孝公病重而有些惶惶不安的秦国,更添了几分躁动。

“听说了吗?太子殿下早就对商君的新法不满了!”在咸阳城最热闹的东市,一个穿着粗布短褐的汉子缩着脖子,凑到同伴身边,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当年太傅公子虔受那劓刑,太子殿下在府里可是把书房都砸了!瓷器碎片溅得到处都是,连案几都掀翻了,那股子火气,隔着几条街都能感觉到!”

他的同伴是个挑着担子的货郎,闻言停下脚步,脸上露出半信半疑的神色:“真有这事?太子殿下如今看着沉稳,当年竟有这么大的火气?”

“嗨,这还有假?”旁边一个卖油饼的老汉接过话头,用袖子擦了擦手上的油,“我那远房侄子在太子府当差,虽说只是个洒扫的杂役,可这话是他亲耳听府里的老人说的。公子虔可是太子的亲伯父,被商君削了鼻子,太子能不记恨?这些年不过是碍着孝公的面子,没发作罢了。”

“这么说,等孝公……”货郎的话说到一半,便下意识地看了看四周,把后半句咽了回去,可那眼神里的意味,在场的人都懂。

“老世族的人说了,”卖油饼的老汉压低了声音,眼神扫过周围,“等孝公宾天,太子一继位,头一件事就是废了商君那些折腾人的律令!到时候啊,咱们这些老秦人的土地,该还的就得还回来,那些按军功授爵的规矩,怕也长不了!”

这话一出,周围几个原本只是看热闹的人也围了过来。一个面色黝黑的农夫搓着冻得发红的手,脸上满是期待:“真能这样?我家那几亩地,当年被划成了军功田,虽说如今收成好了些,可总觉得不踏实。要是能还回来,那才是祖宗传下来的基业啊。”

“可不是嘛!”另一个人叹着气,“商君的法是严,偷个东西就要断手,打架斗殴就要判刑,连倒垃圾都得看地方,这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的。还是以前的日子好,虽说穷点,可自在啊。”

流言就像野地里的杂草,只要有一点土壤,就能疯狂地生长。从咸阳城的东市到西市,从达官贵人的府邸到平民百姓的陋巷,从渭水岸边的城镇到远方的乡野村落,这些话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秦国的每一个角落。有人信以为真,开始默默盘算着变法废除后的日子;有人半信半疑,却也忍不住跟着议论;还有人虽不赞同,却在这流言的洪流中,不敢轻易出声反驳。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坐在温暖如春的府邸里,听着家臣的回报,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甘龙的府邸在咸阳城的西北角,虽不如王宫那般恢弘,却也透着一股世家大族的气派。此刻,他正坐在铺着厚厚狐裘的榻上,面前的炭盆里,银丝炭烧得正旺,映得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红光满面。他穿着一件锦缎长袍,手里把玩着一枚玉如意,眼神微眯,听着底下一个心腹家臣唾沫横飞地描述着市井间的动静。

“大人,您是没瞧见,现在整个咸阳城都在说太子继位后要废新法的事!那些平民百姓,一个个都盼着那一天呢!”家臣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还有那些被新法打压的小贵族,也都在暗地里联络,就等着您一声令下,共襄盛举呢!”

甘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与阴狠:“民心似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他慢悠悠地开口,声音苍老却有力,“商鞅那套严刑峻法,看似让秦国富了强了,可实则早已让天怒人怨。百姓们表面上顺从,心里头的怨气早就积满了。咱们不过是……顺了天意民心罢了。”

坐在他对面的杜挚连忙附和。杜挚穿着一身深色的朝服,脸上带着讨好的神情,他原本也是秦国的老世族,只因在变法初期稍微有些犹豫,便被商鞅抓住把柄,贬斥了几年,直到最近才靠着甘龙的关系,重新回到了权力的边缘。对于商鞅和他的新法,杜挚心中积怨已久。

“大人说得极是!”杜挚欠了欠身子,“商鞅此人,太过刚愎自用,只知用法,不知变通,得罪的人太多了。不说别的,单是公子虔,那可是太子的亲伯父,被他削了鼻子,这份仇,太子怎么可能忘?”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公子虔虽说这些年闭门谢客,不问世事,可他在秦军中的威望还在,那些老秦人的将领,大多还是念着他的好。只要他肯松口,哪怕只是表个态,太子还能不听?到时候,商鞅没了太子的支持,没了军中的助力,就是孤家寡人一个,他的新法,自然也就土崩瓦解了。”

甘龙微微点头,似乎对杜挚的话颇为赞同。他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玉如意,沉吟道:“公子虔那边,倒是可以试试。不过,此人城府极深,这些年闭门不出,恐怕也在暗中观察局势。咱们不能逼得太急,得慢慢试探。”

“大人英明。”杜挚连忙恭维道。

两人又低声商议了一阵,从如何进一步散布流言,到如何联络那些对新法不满的旧臣,再到如何试探公子虔的态度,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极为周密。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商鞅倒台、新法废除的那一天,脸上都洋溢着志在必得的神情。

只是,他们不知道,隔墙有耳。他们这番自以为隐秘的谈话,早已通过隐藏在府中的密探,一字不落地传到了商鞅的耳中。

商鞅的相府位于咸阳城的中心地带,与王宫遥遥相对。府中的布局简洁而庄重,没有太多奢华的装饰,处处透着一股法家的严谨与务实。此刻,商鞅正站在相府最高的那座高台上,望着远处咸阳城的轮廓。

高台之上,风更大了,吹得他身上的玄色朝服猎猎作响。他身材高大,面容刚毅,一双眼睛深邃而锐利,仿佛能穿透这漫天的沙尘,看到人心深处的暗流。

街面上的行人步履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异样的神色。有的人行色慌张,像是在躲避什么;有的人则三五成群,低声议论着,时不时还朝王宫或相府的方向望上一眼,眼神复杂。商鞅清楚地知道,这些人的躁动,都源于那些四处蔓延的流言。

老世族的手段,他太清楚了。他们不敢在明面上与自己抗衡,便想通过这种卑劣的方式,动摇变法派的人心,离间自己与太子的关系,逼太子在继位之前就表露出对新法的敌意。一旦太子真的被他们说动,或者迫于舆论压力而对新法产生怀疑,那么,孝公十年心血推行的变法,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来人!”商鞅猛地转过身,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守在高台之下的侍从连忙快步上前,躬身听令:“相爷有何吩咐?”

“传我命令,”商鞅的目光扫过侍从,语气冰冷,“让各县令立刻加强巡查,凡在市井乡野散布谣言者,不论身份高低,一律依律处置,绝不姑息!”

“是!”侍从不敢有丝毫懈怠,连忙应道。

“另外,”商鞅补充道,“速请景监大人来相府议事,就说有要事相商。”

“属下这就去办!”侍从应声而去,脚步匆匆,仿佛也感受到了这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

高台之上,只剩下商鞅一人。寒风依旧呼啸,沙尘迷了人的眼,可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他想起了孝公躺在病榻上,拉着他的手,气息微弱却充满期盼地对他说:“卫鞅,秦国的未来,就交给你了。新法不能废,秦国不能退啊!”

那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孝公的嘱托,重如千钧,压在他的肩上,也刻在他的心里。他不能等,更不能退。

这些年,为了推行新法,他得罪了无数的人,老世族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可他从未后悔过。他亲眼看到,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被六国轻视的国家,一步步变得富强起来,粮仓里的粮食堆满了,军库里的兵器充盈了,士兵们的士气高昂了,百姓们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这一切,都离不开新法的推行,离不开孝公的信任与支持。

如今,孝公病重,老世族趁机反扑,想要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毁于一旦,他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他知道,这场仗不好打。老世族盘踞秦国多年,根基深厚,人脉广阔,更懂得如何利用人心。而他,虽然手握变法的权柄,有景监等一批变法派的支持,有公孙贾统领的禁军作为后盾,可太子的态度,始终是一个未知数。太子年少时因太傅获罪而被流放,心中对新法和自己,恐怕多少是有些芥蒂的。

可即便如此,他也必须迎难而上。为了孝公的嘱托,为了秦国的未来,为了他心中的法治理想,他只能选择战斗。

没过多久,景监便匆匆赶到了相府。景监是商鞅在秦国最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他原本是宫中的宦官,因向孝公引荐了商鞅而受到重用,如今已是秦国的上大夫,在朝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卫鞅,出什么事了?”景监一进书房,便看到商鞅面色凝重地站在窗前,连忙问道。他刚从外面回来,脸上还带着些许风尘。

商鞅转过身,将刚才听到的流言以及甘龙、杜挚的密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景监。

景监听完,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眉头紧锁:“这些老狐狸,真是贼心不死!竟敢在这个时候兴风作浪,妄图动摇新法!”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现在孝公病重,人心浮动,这些流言要是传开了,恐怕真的会引起大乱啊。”

“所以,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商鞅沉声道,“我已经下令让各县令严查散布谣言者,先稳住民心。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老世族的真正目的,是想离间我与太子的关系,逼太子表态。”

景监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太子的态度,才是关键。可太子这些年一直在边境历练,性子变得有些孤僻,对朝中之事也不怎么过问,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他明白老世族的险恶用心,继续支持新法呢?”

商鞅走到书案前,拿起一卷竹简,缓缓展开:“太子虽然年少时对新法有过不满,但这些年在边境,他亲眼看到了新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秦军的战斗力日益增强,边境的百姓生活也日渐安稳,他不可能毫无察觉。他现在的沉默,或许只是在观察,或许是在权衡。”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们不能主动去求太子表态,那样只会显得我们心虚。我们要做的,是让他看到,新法是秦国变强的唯一途径,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同时,也要让他明白,老世族的那些承诺,不过是镜花水月,一旦新法废除,秦国只会重蹈覆辙,再次陷入混乱与贫困。”

景监思索着商鞅的话,点了点头:“那我们该从何入手?”

“首先,”商鞅说道,“要加强对军中的掌控。公孙贾统领的禁军是我们的后盾,但边境的军队也不能忽视。我打算让景监你亲自去一趟边境,拜访几位在军中威望较高的将领,向他们说明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这些将领大多是靠军功上位的,新法对他们有利,他们应该会站在我们这边。”

景监毫不犹豫地应道:“好,这事交给我,我明天一早就出发。”

“其次,”商鞅继续说道,“要稳定地方。各县令都是我们一手提拔起来的变法派,让他们严格执行新法,同时多做一些安抚民心的事。比如,开仓放粮,救济那些因冬日寒冷而生活困难的百姓;再比如,组织人手修缮道路、加固城墙,让百姓们看到,新法不仅有严苛的一面,更有给他们带来实惠的一面。”

“这个主意好。”景监赞同道,“百姓们最看重的是实际利益,只要让他们感受到新法的好处,那些流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最后,”商鞅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要给老世族一点颜色看看。甘龙、杜挚不是想跳吗?那就抓几个他们散布流言的把柄,依法严惩,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秦国,还是法治的天下,不是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

景监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没错,是该敲打敲打他们了。这些年他们收敛了不少,恐怕是忘了当年变法时的教训了。”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具体的细节,从如何搜集甘龙、杜挚散布流言的证据,到如何安排景监去边境的行程,再到如何协调各县令开展安抚民心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极为细致。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书房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寒风依旧在窗外呼啸,可书房里的两人,却仿佛感觉不到丝毫的寒意。他们的心中,都燃烧着一团火焰,那是对变法的执着,是对秦国未来的期盼,也是对老世族挑战的坚定回应。

商鞅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王宫的方向。他知道,孝公此刻或许还在病榻上挣扎,或许已经陷入了沉睡。但他相信,孝公一定能感受到,他正在为守护他们共同的理想而努力。

“景监,”商鞅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景监,“这场仗,我们必须赢。”

景监重重地点了点头,语气无比郑重:“放心吧,卫鞅。有你在,有我们这些变法派的人在,有秦国千千万万支持新法的百姓在,我们一定能赢!”

夜色渐深,咸阳城渐渐安静了下来,可在这安静的表象之下,暗流依旧在汹涌。甘龙、杜挚等人还在他们的府邸里做着复辟的美梦,市井间的流言还在隐隐流传,太子的态度依旧不明朗,孝公的病情也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

但商鞅知道,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就像一棵在寒风中挺立的青松,无论面对多么猛烈的风暴,都绝不会低头。他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着孝公留下的变法火种,守护着秦国的未来。

渭水依旧在静静地流淌,它见证了秦国的兴衰荣辱,也必将见证这场新旧势力交锋的最终结局。而商鞅,将是这场结局的书写者之一。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新法不倒,秦国不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