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88集:《度量统一》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88集:《度量统一》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咸阳宫的药味浓得化不开,像是浸了陈年苦胆的棉絮,丝丝缕缕钻进鼻腔,缠得人喘不过气。秦孝公嬴渠梁躺在宽大的龙榻上,锦被下的身躯单薄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卷走,脸色蜡黄如深秋枯纸,连嘴唇都泛着青灰。他的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每一次起伏都带着令人心惊的滞涩,胸口那点微弱的起伏,成了这座宫殿里最牵动人心的脉象。

殿内静得可怕,只有药炉里炭火偶尔爆出的细碎声响,还有侍立在角落的宫女太监们压抑到极致的呼吸声。青铜灯盏里的油脂燃得很慢,昏黄的光线下,梁柱上雕刻的虬龙仿佛也敛了威势,沉默地俯瞰着榻上这位将秦国从泥沼中拽出来的君主。殿外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里摇晃,时不时敲打着雕花窗棂,发出“笃、笃”的轻响,那声音在此时听来,竟像极了老世族们藏在暗处的脚步声,带着蠢蠢欲动的试探,一步一步逼近这风雨飘摇的权力中心。

商鞅一身玄色朝服,端端正正地跪在榻前的冰凉地砖上。朝服的料子挺括,却掩不住他微微颤抖的肩头。他素来是沉稳果决的,在朝堂上舌战群儒时不曾慌过,在渭水边监斩七百乱法者时不曾软过,可此刻望着榻上气息奄奄的君主,他袖口早已被无声滑落的泪水浸湿,连带着手腕处的衣料都沉甸甸的。

“君上,”他的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每一个字都带着哽咽,“新法推行已历十载,秦东出函谷,西收河西,南拒楚魏,北服戎狄,粮仓里的粟米堆成了山,武库里的戈矛亮得能照见人影。各县的编户齐民越来越多,阡陌间的耕牛壮得像小山,您看,咸阳城的城墙又加高了三尺,渭水边的新船坞里,正造着能载百人的楼船……”他絮絮叨叨地说着,像是在给孝公数算家底的孩子,“秦已非昔日之秦,您亲手播下的火种,早已成了燎原之势,您定能亲眼见它根深叶茂,看秦国踏平六国,一统天下。”

孝公的眼皮动了动,像是被这熟悉的声音唤醒。他缓缓睁开眼,那双曾锐利如鹰隼的眸子,此刻浑浊得像蒙了层雾,却在落在商鞅身上时,努力聚起了一点微光。他枯瘦的手从锦被里伸出来,指节突出如老树根,颤巍巍地抓住商鞅的手腕。那手凉得像冰,力气却出奇地大,攥得商鞅生疼,仿佛要将自己最后的力气都灌注到这一握里。

“卫鞅……”孝公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清醒,“我……时日无多了。”刚说几个字,他便剧烈地咳了起来,胸口起伏得厉害,仿佛要将五脏六腑都咳出来。侍立一旁的太医赶紧上前,用银匙喂了些参汤,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气,喘息着道:“太子驷……年幼,性子刚愎,当年在封地就敢私放乱法的门客,这些年虽在边境历练,可骨子里的执拗没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顶,像是能穿透砖瓦看到那些盘踞在暗处的阴影:“老世族们……恨新法入骨,恨你入骨,我在一日,他们不敢动,可我若去了……”他的声音里满是忧色,“我最担心的,是这变法的火种,被他们一把火烧了去,秦国好不容易挣来的路,又要退回从前的泥沼里……”

“臣万死不辞!”商鞅猛地伏下身,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地砖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地砖的寒意透过额头传来,却让他更加清醒。“臣蒙君上知遇之恩,得以在秦施展抱负,新法早已与臣的性命融为一体。”他抬起头,眼眶通红,眼神却亮得惊人,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臣在此立誓,必护新法如护性命,辅佐太子稳固秦国,若有半点差池,任凭国法处置,死而无憾!”

孝公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那抹亮色转瞬即逝,随即又凝起更深的忧色。他侧过头,用尽全身力气扬声道:“公孙贾……”

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一步一顿,带着军人特有的韵律,在寂静的宫道里格外清晰。片刻后,禁军统领公孙贾一身玄色甲胄出现在殿门口,甲叶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却掩不住他凝重的神色。他大步跨进殿内,单膝跪地,甲胄与地砖碰撞发出沉闷的响声,动作利落而恭敬:“臣在。”

公孙贾是秦军中的老人,从孝公继位时就执掌禁军,多年来沉稳可靠,是孝公最信任的武将之一。他脸上刻着风霜,眼神锐利如刀,此刻望着榻上的孝公,眼底也藏着难掩的痛惜。

“你掌禁军多年,忠勇可鉴。”孝公的声音断断续续,像是风中摇曳的残烛,随时可能熄灭,“我给你……一道密令。”他示意侍立的内侍递过早已写好的绢帛,“自今日起,禁军……只听你调遣,不受任何人节制,包括太子。”

公孙贾的身体微微一震,猛地抬头看向孝公,眼中满是震惊。禁军是守护王宫的最后一道屏障,历来由君主直接掌控,此刻孝公竟将这权力全然交给他,其中的信任与托付,重逾千斤。

“若有任何人……敢借国丧作乱,或妄图废除新法,串联老世族谋逆……”孝公喘了口气,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可先斩后奏,不必请示任何人。”

公孙贾双手接过那卷泛黄的绢帛,密令上盖着鲜红的秦王印玺,墨迹尚未完全干透。他将密令小心翼翼地折好,藏入贴身处的甲胄内侧,那里紧贴着心口,能感受到绢帛传来的微凉触感,更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臣遵旨!”他再次重重叩首,额头抵地,声音铿锵有力,带着金戈铁马的决绝,“臣公孙贾,以颈血护新法,以性命卫秦国,若有负君上所托,天地共诛!”

孝公望着殿顶的梁柱,那里雕刻着秦国历代先君的功绩,他的目光在那些斑驳的纹路上游移,像是在与先祖对话。过了许久,他才喃喃道:“秦国要强,就不能回头啊……一步都不能……”话音未落,他的头微微一侧,便昏沉睡去,只有胸口那微弱的起伏还在证明他尚在人间。

商鞅缓缓起身,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孝公的沉睡。他与公孙贾对视一眼,没有说话,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如山的压力。商鞅的眼神锐利而坚定,那是变法者与生俱来的锋芒;公孙贾的目光沉毅而果决,那是军人直面战场的冷静。

空气中的药味似乎更浓了,混杂着无声的硝烟味。老世族的脚步声还在窗外徘徊,而他们的战场,早已从朝堂蔓延到这方寸病榻之间。一场没有刀光剑影,却关乎秦国生死存亡的仗,已在这寂静的宫殿里,悄然打响。

商鞅轻轻掖了掖孝公身上的锦被,转身看向公孙贾,低声道:“公孙将军,宫禁之事,便拜托了。”

公孙贾颔首,甲胄轻响:“商君放心,禁军上下,皆是新法培育出的锐士,断不会让宵小之辈得逞。”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寝殿,殿门在身后缓缓合上,将那浓重的药味和沉睡的君主一同留在了里面。殿外的寒风卷着沙尘掠过,光秃秃的槐树枝桠又一次敲打窗棂,这一次,商鞅和公孙贾都没有回头。他们知道,从踏出这扇门开始,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每一剑都必须精准狠厉,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位垂死的君主,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商鞅回到相府时,天已近黄昏。相府的门吏见他归来,欲言又止,只低声说景监大人已在书房等候多时。商鞅点点头,径直走向书房,脚步虽有些疲惫,却依旧稳健。

推开书房门,景监正背着手站在窗前,望着院子里那棵与宫中老槐树相似的树木。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脸上带着忧色:“君上……情形如何?”

景监是商鞅入秦的引荐者,也是变法最坚定的支持者,两人多年来不仅是同僚,更是知己。商鞅在他面前不必掩饰,他走到案前坐下,揉了揉眉心:“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景监的肩膀垮了一下,沉默片刻,才道:“老世族那边有动静了。方才收到密报,甘龙、杜挚今日召集了十多位宗室元老,在甘府密谈了一个下午,府外的护卫比往日多了三倍,连家仆都不准随意进出。”

商鞅端起案上早已凉透的茶水,一饮而尽,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让他混沌的脑子清醒了几分:“他们在等,等君上宾天的那一刻。”他放下茶杯,目光锐利如刀,“还等什么?”

“等一个由头。”景监走到案前,压低声音,“密探说,他们似乎在联络公子虔。”

商鞅的眉头猛地一蹙。公子虔是太子驷的伯父,当年因触犯新法被处以劓刑,从此闭门不出,多年来从未参与过朝堂之事。可他毕竟是宗室重臣,在军中也有不少旧部,若是他被老世族说动,对太子、对新法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

“公子虔这些年深居简出,对新法的恨意从未消减,甘龙他们找他,无非是想借他的身份,拉拢宗室,动摇太子。”商鞅手指轻轻敲击着案面,发出规律的轻响,“他们还做了什么?”

“散布流言。”景监的声音更沉了,“市井间已经有传言,说太子早就对商君不满,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新法,恢复旧制,还说……要为公子虔报仇。”

商鞅冷笑一声:“手段倒是不新鲜。想用流言动摇民心,逼太子表态,若是太子应对失措,他们正好顺水推舟,说太子无德,不配继位。”他站起身,走到窗前,与景监并肩而立,“看来,我们不能等了。”

“商君打算如何?”景监问道。

“先稳住民心。”商鞅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传我命令,各县令立刻张贴告示,重申新法不变,凡造谣者,依律严惩。另外,让内史清点府库,明日起,向咸阳周边的灾民发放粮食,就说是君上的意思,让百姓知道,新法不仅要行,还要让秦民过得更好。”

“好。”景监点头应下,“那宗室那边……”

“宗室那边,我亲自去走一趟。”商鞅道,“当年支持变法的几位老臣,如今虽退居二线,却仍有威望,我去拜访他们,让他们在宗室中稳住阵脚。至于公子虔……”他顿了顿,“派人盯着甘府和公子虔的府邸,若有异动,立刻回报。”

景监领命而去,书房里又恢复了寂静。商鞅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想起病榻上孝公那双浑浊却依旧担忧的眼睛,心中默念:君上放心,卫鞅定不辱使命。

与此同时,甘府的密室里,灯火通明。甘龙端坐在主位上,须发皆白,脸上却泛着异样的红光。杜挚坐在他下手,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眼神闪烁。在座的都是宗室元老和旧贵族,一个个面带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新法崩塌的那一天。

“诸位,”甘龙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却透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方才收到消息,君上已是油尽灯枯,恐怕就在这几日了。”

密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有人难掩喜色,低声议论起来。

“肃静。”甘龙抬手,密室立刻安静下来,“君上在一日,商鞅那竖子便有靠山,如今靠山将倾,正是我等恢复祖制的大好时机!”

“甘大人说的是!”一个穿着锦袍的宗室子弟站起身,“那商鞅害得我等失去封地,子弟不得入仕,早就该除了!只是……太子那边,真如流言所说,会支持我们吗?”

杜挚冷笑一声:“太子年幼时,便因商鞅新法,被流放边境多年,连太傅都被割了鼻子,这份恨,他能忘?再说,他刚继位,根基未稳,总要依靠宗室才能站稳脚跟,废除新法,拉拢我们,是他唯一的选择。”

“可公孙贾手握禁军,那是商鞅的人,万一他从中作梗……”又有人担忧道。

甘龙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公孙贾虽是武将,却也知趋利避害。只要太子表了态,他一个禁军统领,敢违抗君命?再说,我们也不是没有准备。”他看向坐在角落的一个黑衣人,“黑林沟的人,已经到了咸阳城外,只要我们一声令下,便能里应外合。”

那黑衣人微微颔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还有公子虔那边……”杜挚问道。

“我已经派人与他接洽。”甘龙道,“他虽闭门不出,但对商鞅的恨意,比我们任何人都深。我许他,只要新法废除,便恢复他的爵位,还给他风光体面,他没有理由拒绝。”

密室里的气氛越发热烈,仿佛胜利就在眼前。甘龙看着众人兴奋的模样,端起茶杯,心中却掠过一丝不安。他总觉得,商鞅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可转念一想,孝公一死,商鞅便是无根之萍,再厉害的角色,没了靠山,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他呷了口茶,将那点不安压下去,朗声道:“诸位,耐心等待,不出三日,必有好消息!到那时,我等便可重掌朝政,恢复秦国旧制,让那些泥腿子知道,谁才是秦国真正的主人!”

密室里爆发出一阵附和的笑声,笑声透过厚重的墙壁传出去,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而咸阳宫的寝殿里,秦孝公依旧沉睡着。太医们守在殿外,面色凝重地商议着药方,却都知道,能做的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侍立的宫女轻轻为孝公掖好被角,目光落在他枯瘦的手上,那只曾经指点江山、推动变法的手,此刻安静地放在锦被上,仿佛只是累了,需要一场漫长的休憩。

殿外的寒风还在吹,槐树枝桠依旧敲打着窗棂,只是这一次,那声音里似乎多了几分迫不及待的焦灼。整个咸阳城,都在等待一个消息,一个将决定秦国未来走向的消息。而商鞅、公孙贾、景监,还有甘龙、杜挚等人,都已握紧了手中的剑,等待着那场注定要来的风暴。

第二天一早,商鞅刚处理完各县送来的文书,就接到了公孙贾的消息:太子驷昨夜派人去了公子虔的府邸,送了一车炭火和粮食。

商鞅的眼神沉了下来。太子在这个时候去联络公子虔,是出于叔侄情谊,还是……被老世族说动了?他不敢掉以轻心,立刻起身:“备车,去太子府。”

太子府位于咸阳城的东侧,离王宫不远。商鞅到的时候,府外的禁军比往日多了不少,个个神色警惕,看到商鞅的车驾,只是行了个礼,并未阻拦。看来公孙贾已经打过招呼,确保他能畅通无阻。

通报之后,商鞅被引到了太子府的书房。太子驷正坐在书案前,手里拿着一卷《法经》,见商鞅进来,他放下竹简,站起身,脸上没什么表情:“商君来了。”

太子驷这些年在边境历练,皮肤晒得黝黑,身形也比从前高大健壮了许多,只是眉宇间那股执拗依旧未改。商鞅躬身行礼:“臣,参见太子。”

“商君不必多礼。”太子驷示意他坐下,自己也回到座位上,“不知商君今日前来,有何要事?”

商鞅看着他,开门见山:“臣听闻,太子昨夜派人去了公子虔府中?”

太子驷的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叔父多年闭门不出,冬日寒冷,我送些炭火粮食,也是应当的。”

“太子体恤宗室,本无可厚非。”商鞅语气平静,“只是如今君上病重,老世族蠢蠢欲动,四处散布流言,说太子继位后便会废除新法。此时太子与公子虔来往过密,恐会让流言更盛,动摇民心。”

太子驷的脸色沉了下来:“商君是在教我如何行事吗?我与叔父往来,是家事,与新法何干?”

“在寻常时候,是家事,可在此时,便是国事。”商鞅毫不退让,“公子虔因新法获罪,天下皆知。老世族正想借此做文章,说太子记恨新法,亲近旧族,若此时传出太子与公子虔过从甚密的消息,他们定会借机煽风点火,说太子已与旧族达成默契,到那时,百姓如何看待太子?军中将士如何看待太子?”

太子驷被他说得哑口无言,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许久才憋出一句:“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