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90集:《变法成效》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90集:《变法成效》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咸阳城的冬日,总带着一股子砭人肌骨的寒意。风卷着碎雪,抽打在太子驷府邸的朱漆大门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某种不祥的预兆。府邸外的街道比往日空旷了许多,偶有行人经过,也都低着头匆匆快走,目光不敢在那层层叠叠的禁军甲士身上多作停留。

禁军的甲士比三日前增加了两倍,青黑色的铠甲在惨淡的日光下泛着冷硬的光。他们两两相对,分列在大门两侧的石阶下,手中的长戟斜指地面,戟刃上凝结着细碎的冰碴。不仅如此,街角的茶肆里、对面的民居屋檐下,还有数道不易察觉的目光在来回扫视——那是公孙贾布下的暗线,明里暗里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整座太子府罩在中央。

府内,书房的窗棂紧闭着,却仍有寒风从缝隙里钻进来,吹动了案头堆叠的竹简。太子驷坐在书案后,一身玄色锦袍,领口和袖口绣着暗金色的云纹,那是储君的规制。他手里捏着一卷《商君书》,竹简的边缘被摩挲得光滑,可他的目光却没有落在上面,只是望着窗纸上被风吹得不断起伏的褶皱,眼神有些发怔。

案上的铜炉里,炭火燃得正旺,映得他半边脸泛着暖黄的光,却驱不散眉宇间的沉郁。他今年二十有三,正值壮年,下颌的线条已经硬朗起来,只是那双眼睛里,总藏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复杂——有少年时的愤懑,有流亡时的隐忍,也有面对秦国日新月异时的迷茫。

“殿下,炭快燃尽了,奴才再加些?”侍立在一旁的老内侍轻声问道。他伺候太子驷多年,从太子被流放陇西时就跟在身边,最是清楚这位储君的性子,看似沉静,实则心里装着翻涌的浪。

太子驷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老内侍添炭时,动作极轻,生怕惊扰了太子。他看着太子手中那卷《商君书》,心里暗暗叹了口气。谁都知道,太子与商君之间,隔着一道难以言说的坎。那道坎,是十年前的旧案——太傅公子虔因替太子遮掩封地私斗之事,触犯新法,被处以劓刑;另一位太傅公孙贾,则被处以黥刑。那时的太子驷,不过十三岁,一夜之间,两位教导自己多年的太傅遭此重刑,而自己则被孝公贬黜出咸阳,流放陇西边境,名为历练,实为惩戒。

陇西的风沙,比咸阳的寒风更烈。太子驷记得,那些年里,他住的是简陋的土屋,穿的是打满补丁的粗布衣裳,每日跟着边军操练,看的是因粮草短缺而面黄肌瘦的士兵,听的是牧民们对“严苛新法”的私下抱怨。那时的恨意,是真真切切的。他恨商鞅的铁面无私,恨父亲的“绝情”,更恨那部让他失去尊荣、远离家国的新法。

可这恨意,在回到咸阳的五年里,却渐渐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取代。他亲眼看到,渭水两岸的荒地变成了良田,亩产逐年递增,仓廪从空虚变得充盈;他看到咸阳城的城墙一再扩建,街道上的行人多了,市集上的货物丰了,连孩童们唱的歌谣里,都多了几分对“商君”的称颂;他更看到,秦军的甲胄越来越精良,士兵的士气越来越高昂,前些年与魏国交战,竟一举夺回了河西之地——那是秦国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功绩。

新法强秦,这四个字,如今已刻在秦国每一寸土地上。可越是如此,太子驷心里就越矛盾。他承认新法的成效,却忘不了陇西的风沙,忘不了公子虔闭门不出的孤寂身影,忘不了老世族们提起商鞅时,那咬牙切齿又敢怒不敢言的模样。

“殿下,甘龙大人府里的人求见,说有要事相告,还递了封信来。”另一位年轻侍从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个素色的信封,躬身呈到案前。

太子驷的目光终于从窗纸上移开,落在那信封上。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用朱砂点了一个小小的“甘”字。他认得,那是甘龙的私印标记。

甘龙……太子驷的指尖在竹简上轻轻敲了敲。这位老太师,是朝中老世族的领袖,自新法推行以来,就与商鞅针锋相对,明里暗里不知较量了多少回。只是有孝公撑腰,甘龙始终没能占到便宜。如今父亲病重,这位老太师怕是又按捺不住了。

“人呢?”太子驷的声音有些低沉。

“回殿下,人在府外等候,说信中之事关乎重大,若殿下有疑虑,他可当面细禀。”

太子驷没再说话,只是拿起那封信。信封的封口用蜡封着,他用指尖轻轻一挑,蜡封便裂开了。里面只有一张薄薄的麻纸,上面是甘龙那苍劲却带着几分阴鸷的笔迹。

信上的内容,与太子驷预想的相差无几。开篇先是痛陈商鞅“专权独断,结党营私”,说他借着变法之名,安插亲信,把持朝政,连国君的旨意都敢曲解;接着又说商鞅“严刑峻法,失尽民心”,百姓虽畏其威,却早已怨声载道,只是敢怒不敢言;最后,笔锋一转,落到太子身上——“殿下乃国之储君,当以社稷为重。孝公宾天之后,殿下若能拨乱反正,废除苛法,复用旧臣,必能收拢民心,稳固国本。老臣与诸公,愿效犬马之劳。”

“拨乱反正”……太子驷看着这四个字,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说得倒轻巧,仿佛十年新法,不过是一场可以随手抹去的尘埃。他想起方才在书案上看到的各县秋收奏报,想起河西之战凯旋时士兵们的欢呼,那些,难道都是假的?

他捏着信纸的手渐渐收紧,麻纸的边缘被捏得发皱,最后“嗤”的一声,被揉成了一团。太子驷抬手,将纸团扔在案边的铜盂里,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告诉甘龙的人,信我看过了。”太子驷的声音冷了几分,“回去禀报老太师,安分守己,静待君上消息。若再敢妄议朝政,休怪我按律处置。”

年轻侍从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太子会是这个态度,但还是赶紧躬身应道:“是,奴才这就去回话。”

侍从退下后,书房里又恢复了寂静。老内侍想上前收拾案边的纸团,却被太子驷用眼色制止了。他望着那团皱巴巴的纸,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甘龙的话,固然有挑拨之意,可“商鞅专权”四个字,却像一根刺,扎在了他心上。

这些年,商鞅在秦国的声望,确实太高了。百姓们只知商君,不知国君,甚至连军中的将领,半数以上都是商鞅提拔起来的。父亲在世,尚且能制衡,可若父亲不在了……他这个太子,又能压得住这位权倾朝野的商君吗?

正思忖间,外面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不同于侍从的轻缓,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老内侍刚要去看,就听到门外传来侍卫的通报:“启禀殿下,禁军统领公孙贾大人求见。”

公孙贾?太子驷微微一怔。公孙贾是禁军统领,更是当年被处以黥刑的两位太傅之一。这些年,他很少在朝堂上发表言论,只是默默执掌禁军,态度始终中立。他这个时候来,又是为了什么?

“让他进来。”

片刻后,一身戎装的公孙贾走进了书房。他年近五十,两鬓已有些斑白,脸上那块黥刑留下的印记在火光下若隐隐现,却丝毫不减他身上的威严。他进门后,没有抬头看太子,只是对着书案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单膝跪地,左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末将公孙贾,奉君上密令,前来护殿下周全。”

太子驷看着他,沉默了片刻。他知道公孙贾脸上的印记意味着什么——那是新法威严的象征,也是公孙贾一生的耻辱。可这个人,却始终忠于父亲,忠于秦国,甚至在商鞅与老世族的争斗中,始终站在维护新法的立场上。

“公叔请起。”太子驷的声音缓和了些,“有劳公叔挂心,府外的防卫,本王都看在眼里。只是不知,父亲还有何吩咐?”

公孙贾站起身,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态,目光平视着地面:“君上近日昏睡居多,清醒时,最忧心的便是殿下的安危,以及……新法的存续。”

他顿了顿,抬眼看向太子,眼神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近日咸阳城里流言四起,说殿下继位后便会废除新法,复用老世族。末将敢断言,这些流言,皆是甘龙、杜挚等老世族散布的谣言,其心可诛!”

太子驷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殿下,”公孙贾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恳切,“新法推行十载,秦国从一个被山东六国轻视的西陲弱邦,变成如今仓廪丰实、甲兵强盛的强国,这其中的艰辛,殿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世族们怀念的,是他们昔日的特权,是可以肆意兼并土地、凌驾于律法之上的日子。可那样的秦国,只能是越来越弱,最终被他国吞并!”

“他们说商君专权,可商君所做的一切,哪一件不是为了秦国?废井田、开阡陌,是为了让百姓有田可种;奖励军功,是为了让士兵有进身之阶;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是为了让秦国上下如臂使指。这些,难道不是强秦之基吗?”

公孙贾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太子驷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他说的,都是事实。可太子驷心里的那道坎,却不是几句事实就能抹平的。

“公叔的意思是?”太子驷终于开口,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君上病重,国不可一日无主,更不可一日无法。”公孙贾的语气斩钉截铁,“末将今日来,一是奉君上密令,向殿下表明心迹:禁军上下,唯君上与殿下之命是从,但前提是,不能违背新法,不能让秦国回到过去的老路。”

他顿了顿,右手按在佩剑的剑柄上,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二是告知殿下,末将手中的禁军,既是为了护卫殿下的安全,也是为了护卫新法的存续。若有任何人敢借国丧之机作乱,或妄图废除新法,无论他是老世族,还是朝中重臣,末将手中之剑,绝不留情!”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带着一股凛冽的杀气。书房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连炭火燃烧的噼啪声都清晰可闻。

太子驷看着公孙贾那张带着黥印的脸,看着他眼中不容动摇的决心,忽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公孙贾不仅是在传达父亲的旨意,更是在向他施压——父亲要他记住,新法是秦国的根基,谁也动不得。

这既是一颗定心丸,让他知道禁军会是自己的后盾;也是一道无形的枷锁,提醒他继位之后,绝不能轻易触碰新法。

太子驷缓缓吐出一口气,点了点头:“公叔的意思,本王明白了。你且回去吧,告诉父亲,本王会安分守己,静待他康复。”

公孙贾深深一揖:“末将告退。”说完,转身大步离去,脚步声在寂静的庭院里渐行渐远。

书房里,太子驷重新拿起那卷《商君书》,这一次,目光终于落在了竹简上。上面写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字迹力透纸背,仿佛带着商鞅那不容置疑的语气。

他忽然觉得,这卷书比刚才沉重了许多。

第590集:风雨欲来(下)

咸阳宫,章台殿的偏殿里,药味比太子府的炭火味更浓。空气中弥漫着苦艾、当归和各种草药混合的气息,浓得化不开,仿佛连梁柱上的彩绘都被熏得失去了色泽。

秦孝公嬴渠梁躺在宽大的龙榻上,身上盖着三层厚厚的锦被,可脸色依旧苍白得像纸。他的呼吸微弱而急促,胸口起伏得如同风中的残烛,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细碎的喘息声,仿佛下一刻就要熄灭。

榻边,商鞅一身朝服,衣摆拖在地上,膝盖早已跪得麻木。他双目赤红,眼下有着浓重的青黑,显然是多日未曾好好歇息。自孝公病重以来,他几乎是以殿为家,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守在榻前,连衣袍都未曾换过。

殿内静得可怕,只有孝公的喘息声,和侍立在角落的御医们压抑的呼吸声。商鞅望着孝公苍老的面容,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眼前这个男人,是他的知己,是他的伯乐,是他推行新法最坚实的后盾。当年他自魏国入秦,是孝公力排众议,给了他变法的权力;当老世族群起而攻之,是孝公始终站在他身边,甚至不惜处置自己的兄长和儿子;这十年,君臣二人同心同德,硬生生将一个积弱的秦国,推向了强盛的轨道。

可如今,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却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咳……咳……”孝公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脸色瞬间涨得通红,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

“君上!”商鞅连忙上前,想要扶他,却又怕碰坏了这脆弱的身躯,只能焦急地看向御医。

御医赶紧上前,拿出早已备好的汤药,用小勺一点点喂进孝公嘴里。过了好一会儿,孝公的咳嗽才渐渐平息下去,又陷入了昏睡。

商鞅站起身,走到殿外。外面的风更大了,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冰冷刺骨。他望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空,心里一片沉重。孝公病重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不仅老世族们蠢蠢欲动,连朝中的一些中立派,也开始私下议论,甚至有地方官员上书,请求太子提前监国。

他知道,这些人看似是为了稳定朝局,实则是想趁机试探太子的态度,看看这位未来的君主,是否会延续孝公的国策。而甘龙等人散布的流言,更是像毒蛇一样,在朝野上下蔓延,试图动摇人心。

“商君,天寒,您还是回殿内吧,仔细冻着。”身后传来景监的声音。景监是商鞅的挚友,也是新法的坚定支持者,这些日子,他帮着商鞅分担了不少朝政,让他能专心守在孝公身边。

商鞅转过身,看到景监手里拿着一件厚厚的披风,连忙接过来披上。“朝中可有异动?”他问道,声音有些沙哑。

“甘龙和杜挚今日在朝堂上提议,说君上病重,应召公子虔入朝辅政,被我压下去了。”景监的脸色有些凝重,“但他们的心思很明显,是想借着公子虔与太子的关系,拉拢太子,进而对抗新法。”

公子虔……商鞅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这位孝公的兄长,自被处以劓刑后,便闭门谢客,多年未曾出现在朝堂上。可他在老世族和宗室中的影响力,却从未消减。若是他真的被请出来,无疑会给新法带来极大的麻烦。

“太子那边呢?”商鞅又问。他知道,太子驷的态度,是眼下最关键的。

“公孙贾刚从太子府回来,说太子斥责了甘龙派去的人,还听进了他的话。”景监顿了顿,补充道,“但太子的心思,终究难测。他年少时的经历,终究是道坎啊。”

商鞅沉默了。他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当年处置公子虔和公孙贾,虽是新法使然,却也确实让太子受了委屈。这些年,他与太子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既不疏远,也不亲近。他能做的,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将新法推行下去,让秦国变得更强,让太子看到新法的好处。

“无论如何,新法不能废,秦国不能退。”商鞅的语气坚定,“君上把秦国托付给我们,我们就必须守住。”

景监点点头:“我已经让人加强了对老世族的监视,一旦他们有异动,立刻禀报。军中的几位将领也都表了态,会坚决拥护新法。”

就在这时,殿内传来御医惊喜的声音:“君上醒了!”

商鞅和景监对视一眼,连忙快步走进殿内。

孝公果然醒了过来,虽然依旧虚弱,但眼神却比刚才清明了许多。他转动眼珠,在殿内扫视了一圈,最后落在商鞅身上,嘴角微微动了动,像是想笑,却又没力气。

“卫鞅……”孝公的声音细若游丝,却异常清晰。

“臣在!”商鞅连忙跪在榻前,紧紧握住孝公枯瘦的手。那只手冰冷而干瘪,像一段枯木,却依旧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我……我刚才做了个梦……”孝公喘息着说,“梦见秦国……变成了天下最强的国家……函谷关下,六国来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