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06集:新军列阵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06集:新军列阵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渭水砺甲:秦军出征河西记

渭水之滨的风,裹着三月未散的寒意掠过荒原,却吹不散五万秦军列阵时凝在半空的肃杀。黑甲从地平线铺向天际,甲片碰撞的脆响混着士兵粗重的呼吸,在空旷河岸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连掠过的飞鸟都不敢低飞,只在云端盘旋着掠过。

最前排的弩兵半跪在地,乌黑的弩机斜指长空,箭簇在天光下泛着冷芒。他们膝头的皮护具已磨出深褐色包浆,指节因紧扣弩臂泛出青白,每个人都像被钉在地上的铁桩,目光死死锁着前方——那里,是通往河西的官道,是秦人数代人魂牵梦萦的故土。后排步兵挺着重戟,长戟木柄被汗湿的手掌攥得发亮,戟刃残留着昨日打磨的痕迹,映出一张张或年轻或沧桑的脸:有十六七岁的少年,眉眼间还带着稚气;有四十余岁的老兵,脸颊刻着战场留下的疤痕;还有曾是农夫的汉子,指缝里仍嵌着未洗去的泥土。方阵间隙规整如尺量,每一列、每一行严丝合缝,连风穿过阵列的轨迹,都似被这股严整截断。

商鞅勒马立在阵前高坡,玄色朝服外罩鎏金纹甲胄,腰间佩剑的剑鞘嵌着绿松石,在风中轻轻晃出细碎光泽。他目光扫过阵列,从弩兵紧抿的唇角,到步兵紧绷的肩背,最终落在渭水粼粼的波光上——十年前他初入秦,这条河见证的还是一支衣甲破烂、队列散乱的军队,士兵们望着魏人的旌旗便会发抖;如今眼前的秦军,已如锻打千次的利剑,只待出鞘便要饮血。

“将士们!”商鞅的声音不高,却像惊雷穿透阵列的静,顺着风钻进每个士兵耳中,“河西之地,是我大秦先祖用锄头开垦、用刀剑守护的疆土!百年前魏人挥师西来,踏破我城池,杀我父兄,将秦人的鲜血浇在河西的田垄上!”他抬手直指西方,指节因握缰泛白,“你们中有人的兄长埋在河西的乱葬岗,有人的妻儿在魏人治下当牛做马,有人的祖宅被魏兵烧成灰烬——这些,你们忘了吗?”

阵列里起了细碎的骚动,像是火芯碰到了干草。前排老兵赵虎攥紧弩机,指节发白——二十年前他兄长随秦军战河西,尸骨至今没找见,母亲临终前还攥着他的手说“若能收复河西,把你哥的魂儿接回家”。后排的蒙恬悄悄按紧剑柄,木剑纹路硌得掌心生疼,父亲蒙武昨夜的话还在耳边:“河西不回,秦人永远抬不起头。”身旁的王翦则紧了紧背上的弩机,弩弦张力透过肩甲传来,他想起母亲塞给他的粟米饼,饼里裹着的芝麻香还在舌尖,母亲说“等你带着军功回来,娘在村口老槐树下挂红绸”。

“但今日,我们不用再等了!”商鞅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斩钉截铁的坚定,“关中粟米堆得比府库屋檐还高,足够支撑三月战事;你们手中的兵器,是铁匠们烧红了铁砧、抡断了铁锤锻打的精铁;你们身上的甲胄,是织工们熬夜织就的坚韧!”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阵列里每张渴望的脸,一字一句道,“商君在此立誓:凡斩首一级者,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若能破城,无论你是贵族子弟,还是农家汉子,皆论功行赏,绝不食言!”

这话像火星落进油桶,阵列瞬间沸腾。“赐爵一级!”“田一顷!”士兵们交头接耳,眼里迸出光来。对他们来说,爵位和田亩不是虚话——同村的李二去年因耕织多缴了粮,得了公士爵位,不仅免了徭役,还分到了两顷好地,如今已盖起带院落的瓦房,再也不用让妻儿饿肚子。蒙恬攥着剑柄的手更紧了,他想凭着战功升爵,让父亲不再因“出身武将却无显赫军功”被人轻视;王翦则摸了摸怀里的木牌,那是他用刀刻的“河西”二字,他要凭着这把弩,挣下足够的田宅,让母亲不再靠纺线度日。

“将士们!”商鞅举起佩剑,剑刃映着天光,直指河西方向,“我们今日出征,夺的不只是河西的土地,更是大秦的尊严!是你们和家人的活路!随我出发,还我河山!”

“还我河山!”“还我河山!”

第一个呐喊从赵虎喉咙里爆出来,沙哑却有力。紧接着,潮水般的呐喊席卷阵列,五万士兵齐声高呼,声音震得渭水波浪都似停了一瞬,远处树林里的飞鸟扑棱着翅膀惊起,盘旋着不敢落下。蒙恬踮起脚尖,望着阵前商鞅挺拔的背影,胸腔里像有团火在烧,他跟着高呼,声音因激动发颤;王翦则把弩机背带又紧了紧,抬头望向西方,仿佛已看到自己斩下魏兵首级,捧着军功册朝母亲奔跑的模样。

商鞅看着沸腾的阵列,眼底闪过一丝欣慰。他勒转马头,玄色披风在风中展开,像只展翅的雄鹰。“出发!”马鞭在空中划出清脆响声,如一道号令。

最前排的弩兵率先迈步,沉重的脚步声像惊雷滚过大地。紧接着,步兵方阵缓缓移动,长戟如林,黑甲如浪,朝着河西方向推进。蒙恬与王翦跟在队伍末尾,随着人流一步步向前,脚下的土地被前人的脚步踩得坚实,渭水的波光渐渐远了,前方的官道尘土飞扬,却透着希望的光。

队伍走了半个时辰,太阳升得高了些,风里的寒意淡了。蒙恬瞥见身旁的王翦在偷偷调整弩机,便凑过去低声问:“紧张?”王翦红了脸,却梗着脖子道:“谁紧张?我只是怕弩机出问题。”蒙恬笑了,从怀里摸出块羊皮,递给他:“这是我画的河西地形草图,你看看,知道哪里适合设伏。”王翦眼睛一亮,连忙接过来,借着天光仔细看——草图上标着汾水浅滩、少梁城侧的密林,还有魏兵可能经过的山道,都是蒙恬听父亲讲河西战事时记下来的。

“小心些,别被伍长看见。”蒙恬刚说完,伍长周勇便走了过来,粗声粗气地说:“磨磨蹭蹭什么?跟上队伍!”两人连忙应了声,加快脚步。周勇看着他们,眼底却藏着些暖意——这两个少年虽年纪小,却比旁人更刻苦,蒙恬每日天不亮就练剑,王翦则抱着弩机琢磨瞄准的诀窍,像极了年轻时渴望建功的自己。

正午时分,队伍在一处山谷歇脚。炊事兵抬来大桶的粟米粥,还有腌菜和干肉。士兵们围着桶子,用木碗盛着粥,吃得热气腾腾。赵虎坐在石头上,把自己碗里的干肉分给旁边的少年兵:“多吃点,到了战场,得有力气砍敌人。”少年兵感激地接过来,小声说:“赵叔,我要是立了功,就把田分给你半顷。”赵虎笑了,拍了拍他的头:“傻小子,自己挣的田,留着给你爹娘。”

蒙恬和王翦蹲在溪边,用溪水冰了冰脸,让自己更清醒。“你说,咱们能立下军功吗?”王翦咬着干肉,小声问。蒙恬望着远处的队伍,声音坚定:“能。只要咱们敢冲、敢打,总能斩下敌人首级。”他摸出腰间的木剑,在石头上轻轻划了道痕,“每斩一个敌人,我就划一道,等划满十道,咱们就升爵了。”王翦也摸出怀里的木牌,用力点了点头:“我也一样,用弩箭攒军功,咱们一起回家报喜。”

歇脚的时辰到了,商鞅策马走过队伍,见士兵们精神饱满,眼底露出赞许。他勒马在赵虎身旁停下,问:“将士们可有怨言?”赵虎连忙起身行礼,大声道:“回商君,兄弟们都盼着早点到河西,杀魏兵,挣军功!”商鞅点头,又看向不远处的蒙恬和王翦,见两人正凑在一起看草图,便对身旁的将领道:“这两个少年,倒有几分志气。”将领笑道:“蒙恬是蒙武之子,王翦是猎户出身,都透着股狠劲,说不定能成器。”

队伍再次出发时,风里多了些尘土的味道。远处的地平线上,已能隐约看到起伏的山峦——那是河西的方向。士兵们不再交头接耳,只埋头赶路,甲片碰撞的声音更整齐了,脚步声也更沉了。蒙恬攥着剑柄,手心出了汗,却不敢放松;王翦则把弩机抱在怀里,像抱着自己的性命,他想起母亲说的老槐树,仿佛已看到槐树上挂着的红绸在风中飘。

夕阳西下时,队伍抵达一处驿站扎营。士兵们忙着搭帐篷、埋锅造饭,巡逻兵提着灯笼往来穿梭,警惕地望着四周。商鞅在中军大帐里铺开地图,与将领们商议行军路线:“明日咱们过汾水,需派一支小队先探浅滩,以防魏人设伏。”将领们点头称是,其中一人道:“商君,不如让蒙武之子蒙恬和那个猎户出身的王翦去?这两个少年熟悉地形,又有胆识。”商鞅想了想,点头:“好,让他们带五十人,明日清晨出发,务必摸清浅滩情况。”

帐外,蒙恬和王翦正帮着炊事兵烧火,听见帐内传来自己的名字,连忙竖起耳朵。待将领出来传话,让他们明日领人探浅滩,两人激动得差点打翻手里的柴火。“咱们能立头功了!”王翦压低声音,眼里闪着光。蒙恬却冷静些:“小心为上,魏人说不定在浅滩设了陷阱。”他从怀里摸出那张草图,借着灯笼光仔细看:“浅滩东边有片密林,咱们可以先藏在林里,观察清楚再行动。”

夜深了,营地里的灯火渐渐暗了,只有巡逻兵的灯笼还在晃动。蒙恬躺在帐篷里,却睡不着,他摸着剑柄,想起父亲说的“行军打仗,需胆大心细”,默默在心里过了一遍明日的行动计划。隔壁帐篷里,王翦也没睡,他把弩机拆了又装,检查着每一处零件,确保明日能用得顺手。远处的渭水还在流淌,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事,低声吟唱着序曲。

天刚蒙蒙亮,蒙恬和王翦便领着五十名士兵出发了。他们穿着轻便的皮甲,背着弩机和短刀,沿着溪边的小路往汾水浅滩走。晨雾还没散,树林里弥漫着潮湿的气息,鸟雀的叫声偶尔响起,却显得格外安静。王翦走在最前面,警惕地观察着四周,他从小在山里打猎,对动静格外敏感——若是草从里有异动,或是地面有新翻的泥土,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传来水声,汾水浅滩到了。蒙恬抬手示意队伍停下,让士兵们藏在密林里,自己则和王翦悄悄探出头——浅滩上静悄悄的,只有河水缓缓流淌,岸边的石头上没有脚印,也没有绊索的痕迹。“看起来没埋伏。”王翦小声说。蒙恬却没放松:“再等等,魏人说不定藏在对岸的树林里。”

两人在林子里蹲了半个时辰,直到太阳升起,雾散了,对岸依旧没动静。蒙恬才对身后的士兵道:“分两队,一队留在林里接应,一队跟我们过浅滩,查探对岸情况。”他和王翦领着二十名士兵,踩着浅滩里的石头慢慢过河,河水刚没过脚踝,冰凉的水让他们更清醒。到了对岸,王翦仔细检查着地面,突然指着一处草丛道:“这里有马蹄印,是新的。”蒙恬凑过去看,果然见草丛里有几个新鲜的马蹄印,蹄印边缘还沾着湿泥。“魏人应该刚离开不久,可能是探哨。”他立刻道,“咱们速查速回,别被魏人发现。”

士兵们分散开来,检查了对岸的树林和山道,没发现埋伏,也没见魏人的踪影。蒙恬让人在岸边做了记号,便领着队伍往回走。路过浅滩时,王翦突然停住脚步,指着水里的石头道:“你们看,这些石头排列得太整齐了,像是人为摆的。”蒙恬低头一看,果然见浅滩中央的石头间隔均匀,不像是自然形成的。他蹲下身,用刀拨开石头旁的水草,竟发现石头底下连着绳子,绳子另一端埋在泥里。“是陷阱!”蒙恬脸色一变,“魏人在石头下埋了尖木,若是有人踩错了石头,就会掉进陷阱里。”

王翦立刻道:“咱们得把陷阱标记出来,不然大部队过河时会吃亏。”士兵们找来树枝,在有陷阱的地方插了记号,又用石头堆起警示堆。待一切弄好,蒙恬才领着队伍往大营赶,他知道,这一趟不仅摸清了浅滩情况,还避开了魏人的陷阱,算是立了头功。

回到大营时,商鞅正在中军大帐等消息。听蒙恬和王翦说完浅滩的情况,还有发现的陷阱,商鞅点头赞许:“你们做得好,若不是你们仔细,大部队过河时定会受损。”他对身旁的将领道:“赏蒙恬、王翦各五十石粟米,记功一次。”两人连忙行礼道谢,心里满是欢喜——这是他们从军以来,第一次靠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赏赐。

午后,五万秦军沿着蒙恬和王翦标记的路线,顺利过了汾水。队伍继续向西,离河西越来越近,空气中仿佛已能闻到战场的硝烟味。蒙恬和王翦走在队伍里,腰杆挺得更直了,他们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少梁城下的战斗,才是他们挣军功、圆梦想的地方。

夕阳西下时,队伍抵达少梁城附近的山岗。远远望去,少梁城的城墙高耸,城头上插着魏人的旌旗,城门口有魏兵来回巡逻。商鞅勒马站在山岗上,望着远处的城池,对将领们道:“明日清晨,攻城!”士兵们听到这话,都握紧了手中的兵器,眼里满是坚定——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

蒙恬望着少梁城的方向,摸出石头上的剑痕,又划了一道;王翦则摸了摸怀里的“河西”木牌,把弩机举起来,对准远处的树干,扣动扳机,箭矢直中树干中心。风从河西吹来,带着些微的尘土,却吹不散秦军将士的热血与信念。明日,他们将用手中的兵器,夺回故土,挣下未来,让大秦的旌旗,重新飘扬在河西的土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