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81集:商业行会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81集:商业行会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市商脉:咸阳行会录

咸阳西市的晨光总裹着一股特殊的气息——粟米的清甜混着皮革的鞣制味,铜器铺敲打声里飘着丝绸的柔香。张启年站在自家绸缎庄“云锦阁”的柜台后,指尖拂过一匹新到的蜀锦,耳边却没了往日商贩的吆喝,只听见斜对面粮行的王掌柜正和两个伙计急得跺脚。

“这批粟米明明按去年的价定的,今早却被三两家粮行压了两成,再这么下去,连本钱都收不回了!”王掌柜的声音透着慌,“昨日去东市调货,见那边的布商也在吵,说有人用粗麻混着细麻卖,坏了整个布行的名声。”

张启年放下蜀锦,心里也沉了沉。他做绸缎生意已近十年,咸阳的商市越发热闹,可麻烦也跟着多了。前月有个外地客商用染色不均的次绸冒充上好吴绫,不仅骗了几个世家子弟,还让不少人对绸缎商起了疑心;上个月官府要加征丝帛税,因没人牵头去说清绸缎生意的难处,最后税银竟比预期多了三成。

“东家,要不咱们也学东边的盐商,找几家相熟的绸缎庄一起合计合计?”伙计阿福凑过来,“听说盐商们去年就凑在一起定了规矩,谁家敢哄抬盐价,就不许再进盐场的货,现在盐市倒比从前安稳多了。”

张启年眼前一亮。他想起去年去栎阳送货时,见过当地的木工行会——十几个木匠铺的掌柜每月聚一次,不仅定了木料的统一价,还约定谁要是用朽木充好木,就罚他给同行免费做三个月的活。当时他只觉得新鲜,如今想来,这或许就是稳住生意的法子。

当天傍晚,张启年便差阿福去请了咸阳城里另外四家绸缎庄的掌柜。到了掌灯时分,“云锦阁”后院的小厅里已坐满了人:做了二十多年绸缎生意的李老掌柜,专做北方胡绸的赵三郎,还有刚从楚国过来开分号的周娘子。

“诸位今日来,想必也察觉近来商市的乱局了。”张启年先开了口,把王掌柜的困境和自己遇到的次绸问题说了一遍,“我想着,咱们不如也立个行会,定些规矩,别让自家的生意毁在混乱里。”

李老掌柜捋着花白的胡子点头:“早该如此了!前几年咸阳绸缎商不过七八家,如今竟有二十多家,难免鱼龙混杂。上月我收了批江南的绫罗,路上被劫了半车,去官府报案,官差说‘商人间的事自己先理清楚’,要是有行会牵头,说不定还能请官府派些人护着货路。”

“可规矩怎么定?价高了怕没人买,价低了又赚不到钱。”周娘子皱着眉,她在楚国时也见过行会,可秦国的商市和楚国不同,“而且咱们做的绸缎有好有坏,吴绫、蜀锦、胡绸的成本差得远,总不能定一个价吧?”

赵三郎性子直,当下就拍了桌子:“那就按料子分!蜀锦按匹定最高价和最低价,谁也不能超;次绸必须明着标出来,敢冒充好绸的,咱们就联合起来不给他供货!”

几人越说越热络,直到月上中天,总算定下了几条初步的规矩:每月初一在“云锦阁”聚一次,互通货源和价格;设立“验绸师”,每批绸缎到货都要验过成色才能卖;要是遇到纠纷,先由行会调解,调解不成再报官府。最后,众人一致推举张启年当行会首事——一来他在咸阳绸缎商里名声好,二来他去过不少地方,懂些外面的规矩。

行会立起来的第一个月,就解决了大麻烦。有个叫刘二的小商贩,用粗麻线混在丝绸里织了批“假绸”,按真绸的价卖,被买主告到了行会。张启年带着李老掌柜和赵三郎去查,发现刘二的货果然掺了假,当即按规矩罚他把假绸全部烧掉,还让他给买主赔了双倍的钱。这事传开后,咸阳城里再没人敢卖假绸,不少百姓买绸缎时,都会先问一句“是不是行会里的铺子”。

可没等张启年松口气,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入夏后,关中雨水多,蜀地来的绸缎在路上耽搁了不少,货源一紧,有两家绸缎庄就偷偷把蜀锦的价涨了一成。买主们不乐意,纷纷去官府告状,官差一来,就把两家绸缎庄的铺子封了,说要“严查哄抬物价”。

张启年得知消息,赶紧带着行会的文书去了内史府。内史郡守李斯正在处理公文,见他来,便放下笔问:“你是绸缎行会的首事?来替那两家铺子求情的?”

“郡守大人,不是求情,是想跟您说清实情。”张启年把行会定的价格规矩和蜀地缺货的情况一一说明,还递上了行会记录的货源账本,“那两家铺子确实违了规矩,可他们也是急着补货源的亏空,并非故意哄抬物价。您要是封了他们的铺子,剩下的绸缎庄怕是供应不上城里的需求,到时候真要涨价了。”

李斯翻看着账本,又问了几句货源的事,沉吟片刻道:“你们行会倒懂些章法。这样吧,罚他们把多涨的钱退给买主,再让他们按行会的规矩补三个月的货源,铺子就先解封。不过,往后要是再有人违规矩,可就不是这么轻的罚了。”

张启年连忙道谢,心里也松了口气——原来行会不仅能管同行,还能替商人跟官府说话。从那以后,他更用心地打理行会,不仅把绸缎行的规矩细化了,还常去其他行业的行会串门,学他们的法子。

他去粮行行会时,见王掌柜正带着伙计们清点粮仓。“现在好了,咱们定了‘丰歉价’,丰年时把粮价稳住,歉年时也不许涨太多,官府还帮咱们修了粮仓,再也不怕粮食坏了。”王掌柜指着墙上的粮价表,“上个月关中缺粮,咱们行会跟官府申请,从巴蜀调了十万石粮,要是搁以前,没个把月根本办不成。”

去铜器行会时,掌柜们正围着一张图纸商量。“官府要修新的驿道,需要大批铜钉,咱们行会跟官府定了价,每家铜器铺都分点活,既不会有人抢着压价,也不会有人做不过来。”铜器行会的首事笑着说,“前几年做铜器的总因为抢活打架,现在有了行会,倒成了亲兄弟。”

张启年看着这些,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要是把咸阳所有行业的行会联合起来,说不定能办更大的事。他跟李斯提了这个想法,李斯很是赞同:“秦欲统六国,商市必先有序。你们要是能把各行会联合起来,不仅能稳商市,还能帮官府互通各地的物产消息,倒是件好事。”

得到官府的支持,张启年开始联络咸阳的粮行、铜器行、皮革行、盐行等十几个行会。起初还有些掌柜犹豫,怕联合起来会被官府管得更严,可当张启年把绸缎行和粮行的好处一说,众人便都动了心。

三个月后,咸阳总商会在西市的“聚贤楼”成立了。成立那天,李斯亲自来了,还带来了官府颁的文书:“从今往后,总商会可代表咸阳商人与官府议事,各地商路的消息,也可通过总商会传递给官府。”

那天的“聚贤楼”格外热闹,掌柜们互相道贺,连街上的小贩都来凑趣。张启年站在楼前,看着往来的商人和百姓,忽然想起十年前刚到咸阳时,西市还只是几条泥泞的小巷,如今却成了热闹非凡的商市。他知道,这商市的热闹,不仅是因为秦国的强盛,更是因为这些行会——它们像一条条纽带,把商人、官府和百姓连在了一起,让咸阳的商脉,越走越稳。

入冬后,咸阳下了场大雪。张启年正在“云锦阁”里整理行会的账本,阿福兴冲冲地跑进来:“东家,好消息!官府听了总商会的建议,在函谷关设了‘商驿’,以后咱们的绸缎从关东运过来,不仅能少交三成税,还能在驿馆里歇脚,再也不怕路上冻着了!”

张启年放下账本,走到窗边。雪地里,几个绸缎商正推着车往“云锦阁”来,车上的蜀锦用厚布裹着,透着鲜艳的红色。他忽然觉得,这咸阳的冬天,也没那么冷了。因为他知道,只要这些行会还在,只要商人们还能齐心,咸阳的商市,就会像这雪后的晨光一样,越来越亮。

往后的日子里,咸阳的行会越办越完善。绸缎行的“验绸师”成了百姓信赖的行家,粮行的“丰歉价”让关中再也没出现过粮荒,铜器行的工匠们还联合起来改进了铸铜的法子,让秦国的铜器远销到了燕国。而张启年,也从绸缎行的首事成了咸阳总商会的会长。每当有外地商人来咸阳,他都会带着他们去看各个行会的规矩,告诉他们:“秦国的商市,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这些行会——它们是商人的根,也是秦市的脉。”

这年年底,李斯来总商会视察,看着账本上越来越多的商户和越来越稳的物价,笑着对张启年说:“你们办的这些行会,比官府的律法还管用。有了这些行会,秦国的商市,才能真正支撑起天下的繁华。”

张启年躬身行礼,心里却明白,这行会的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也不是哪个掌柜的,而是所有咸阳商人的。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商市有序,生意才能长久;只有秦国安稳,商人才能安心。这,就是秦国行会的道理,也是咸阳商脉,能代代相传的秘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