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82集:民间杂耍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82集:民间杂耍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巷陌灯影里的江湖艺

暮春的汴京城,朱雀门外的集市总比别处热闹些。酉时刚过,街角那棵老槐树下就围满了人,三层外三层的脑袋攒动着,连挑着菜筐的农妇都把担子撂在路边,踮着脚往里头瞧。

“让让,让让!”人群里挤出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约莫十五六岁,肩上搭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手里攥着个油布包,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半点没耽误脚步。他叫陈九,是城西杂耍班班主老周的徒弟,今日轮着他来占场子。

老槐树底下早摆好了架势:一张四尺见方的木桌,桌角绑着个铜铃铛,桌腿边堆着几个红漆木箱,箱上贴的“周记杂耍”四个字虽有些褪色,却依旧醒目。陈九把油布包往桌上一放,刚要解绳,就听见身后有人喊他:“小九,今日来得晚了些啊!”

回头一看,是隔壁卖糖画的王老汉,正摇着拨浪鼓冲他笑。陈九挠挠头:“王伯,今早帮班主修那套顶碗的架子,耽搁了。”说话间,他已解开油布包,取出个巴掌大的竹哨,含在嘴里吹了声清亮的调子。

这哨声像是个信号,原本还在四处游荡的看客顿时涌了过来。陈九清了清嗓子,双手一拱:“各位父老乡亲,今日咱周记杂耍照旧,有口技、戏法、顶碗,您要是看得高兴,赏几个铜板不嫌少,要是觉得不热闹,您骂两句也无妨!”

话音刚落,人群里就爆发出一阵笑。这时,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男子走了进来,手里摇着把折扇,目光落在陈九身上。陈九认得他,是城东“玲珑阁”的账房先生柳文清,听说这人肚子里有学问,却总爱来集市看杂耍。

“先给大伙来段口技咋样?”人群里有人喊。陈九应了声“好”,往木桌后一站,深吸一口气,突然闭紧了嘴。

下一秒,一阵清脆的鸟鸣从他喉咙里飘了出来——先是麻雀的“叽叽喳喳”,接着是画眉的婉转啼叫,没过多久,又添了鸽子的“咕咕”声,仿佛有一整群鸟儿落在了老槐树上。人群瞬间静了下来,连哭闹的孩子都停了声,睁大眼睛盯着陈九。

柳文清挑了挑眉,手里的折扇也停了摇。他见过不少口技艺人,可像陈九这样年纪轻轻,就能把多种鸟鸣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倒是少见。

就在众人沉醉于“鸟语”时,陈九突然变了调子。先是一阵“哗啦啦”的流水声,接着是木桶碰撞的“咚咚”声,随后又传来妇人的吆喝:“打水咯——”,连水桶放在石阶上的“哐当”声都清晰可辨。这分明是巷口水井边的日常景象,被他用嗓子一一还原,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好!”人群里有人忍不住喝彩,接着就有铜板“叮当”落在木桌上。陈九听到声响,嘴角弯了弯,却没停下表演。他又模仿起市集上的叫卖声,从“糖炒栗子”的醇厚,到“针头线脑”的清脆,再到“磨剪子戗菜刀”的沙哑,每一种都活灵活现,引得看客们频频点头,仿佛真的走在喧闹的市集里。

等陈九收了声,木桌上已经落了小半堆铜板。他刚要鞠躬道谢,就见老周挑着个担子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个穿粉色布衣的姑娘,是班主的女儿周小莲,专演戏法。

“各位莫急,小九的口技只是开胃小菜,接下来让小莲给大伙变段戏法。”老周把担子放下,从里头取出个铜盆,一盆清水,还有几块彩色的绸布。

周小莲走上前,先是给众人行了个礼,然后拿起铜盆,让大家看清楚盆底是空的。接着,她把清水倒进铜盆,又将绸布盖在盆上,双手按住绸布轻轻晃了晃。等她掀开绸布时,铜盆里的水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束娇艳的桃花,花瓣上还沾着水珠,像是刚从枝头摘下来的。

“咦?水去哪了?”人群里有人好奇地问。周小莲笑而不答,又拿起一块红绸布,在空中挥了挥,绸布落下时,手里竟多了个小小的鸟笼,笼里有只翠绿的鹦鹉,正歪着头看众人。

柳文清看得认真,他注意到周小莲的手法极快,却又不显得慌乱,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等她表演到“隔空取物”时,柳文清更是坐直了身子——周小莲让一个看客伸出手,用绸布盖住,等掀开时,那看客手里竟多了颗晶莹剔透的珠子,引得周围人一阵惊呼。

“这珠子是真的吗?”有人问。周小莲把珠子递给那看客:“您摸摸就知道,是咱自家串珠子剩下的,不值钱,当个玩意儿。”那看客接过珠子,反复摩挲着,脸上满是惊喜。

戏法表演完,老周亲自上场,表演他的拿手绝活——顶碗。他先在头上顶了个青花碗,慢慢站直身子,接着又弯腰从地上拿起两个碗,分别顶在左右肩上。等三个碗都稳住了,他又开始走动,时而转身,时而下蹲,碗却始终稳稳地停在身上,没有半点晃动。

最惊险的是最后一幕,老周让陈九递给他一个装满水的碗,顶在最上面。他深吸一口气,慢慢抬起一只脚,只用一只脚站立,身上的碗依旧纹丝不动,碗里的水也没洒出一滴。人群里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铜板“叮当”作响,有的甚至直接扔到了老周脚边。

老周谢过众人,刚要收摊,柳文清却走了过来,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木桌上:“周班主,今日的表演很是精彩,这锭银子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老周愣了愣,连忙摆手:“柳先生客气了,您能来捧场就好,银子太多了,咱不能收。”

“您别推辞。”柳文清笑着说,“我今日来,还有个事想跟您商量。下月是知府大人的寿辰,府里要办寿宴,想请些民间艺人去表演,我觉得您这杂耍班很合适,要是您愿意,我可以帮您引荐。”

老周一听,眼睛顿时亮了。他们这些民间艺人,平日里在市集表演,赚的都是辛苦钱,要是能去知府府里表演,不仅能赚更多银子,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周记杂耍。可他又有些犹豫:“知府大人府里的规矩多,咱这些粗人,怕是不合规矩。”

“您放心,知府大人喜欢民间艺术,只要表演得好,他不会计较这些。”柳文清说,“您要是愿意,明日我来接您去府里谈谈细节。”

老周看了看陈九和周小莲,两人都满眼期待地看着他。他咬了咬牙,点头道:“好,那就麻烦柳先生了!”

第二天,老周跟着柳文清去了知府府。知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待人温和,听说老周的杂耍班能表演口技、戏法、顶碗,很是高兴,当场定下了寿宴当天的表演,还预付了一半的酬金。

从知府府出来,老周拿着银子,手都在抖。他连忙回到班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徒弟们。大伙一听,都兴奋得跳了起来,陈九更是拉着周小莲,说要好好练习,不能给周记杂耍丢脸。

接下来的一个月,杂耍班的所有人都卯足了劲练习。陈九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口技,不仅模仿常见的声音,还琢磨着新的花样,比如模仿马蹄声、风声,甚至是婴儿的哭声。周小莲则反复练习戏法,把每一个细节都抠到极致,连绸布的角度、手的速度都反复调整。老周也没闲着,除了练顶碗,还教徒弟们一些简单的杂技动作,想着在寿宴上多表演几个节目。

寿宴当天,知府府里张灯结彩,宾客满座。杂耍班的人早早地就到了,在偏厅里做准备。陈九有些紧张,手心直冒汗,周小莲递给她一块帕子:“别紧张,就跟在市集表演一样,咱们肯定能行。”

轮到他们表演时,陈九深吸一口气,走上台。他先是模仿了一段“百鸟朝凤”,各种鸟鸣交织在一起,引得宾客们纷纷侧目。接着,他又模仿起战场上的声音——马蹄声、号角声、兵器碰撞声,仿佛真的有一场战争在眼前展开,连知府大人都看得直点头。

陈九表演完,周小莲上场。她这次表演的是“大变活人”,先是让陈九站在一个布幔后面,等布幔拉开时,陈九竟变成了一个拿着花篮的丫鬟,手里还捧着知府大人最爱的牡丹。知府大人看得哈哈大笑,连说“好把戏”。

最后上场的是老周,他这次表演的是“叠碗顶技”,在头上、肩上、手臂上一共顶了十二个碗,还在台上走了一圈,碗始终稳稳当当。最精彩的是,他还让周小莲站在他身边,往他头顶的碗里倒水,水没有洒出一滴,引得宾客们掌声不断。

寿宴结束后,知府大人又给了他们不少赏赐,还说以后府里有活动,还请他们来表演。老周拿着赏赐,心里乐开了花,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认可,更是对民间杂耍的认可。

从那以后,周记杂耍班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在汴京城的市集上表演,还经常被邀请到各个府邸演出。陈九的口技也越发精湛,甚至能模仿出不同人的声音,有时候还会帮着官府传递消息;周小莲的戏法也有了新的花样,吸引了更多人来看表演。

有一次,柳文清又来集市看他们表演,跟老周聊天时说:“现在城里的人都爱来看杂耍,连一些文人雅士都常来,你们这杂耍,真是把市井氛围活跃起来了。”

老周笑着说:“可不是嘛,咱这些艺人,没啥大本事,就想凭着这点手艺,让大伙高兴高兴。再说了,这杂耍也是民间艺术,能让更多人喜欢,咱就满足了。”

夕阳西下,老槐树下的表演还在继续。陈九的口技引来阵阵喝彩,周小莲的戏法让人目不转睛,老周的顶碗更是赢得满堂掌声。灯光下,看客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而杂耍班的艺人们,也在这欢声笑语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他们知道,民间杂耍或许登不上大雅之堂,却能走进百姓的心里。它就像巷陌里的灯影,虽然微弱,却能照亮人们的生活,成为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