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79集:河道疏浚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79集:河道疏浚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暮春的渭水畔,风里还带着些料峭寒意,却已挡不住河工们挥汗的热情。李伯蹲在河堤上,指尖摩挲着新夯的黄土,指腹触到细密的纹路,那是昨日他和同乡们一木夯一木夯砸出来的印记。河面上,二十多个精壮汉子正踩着木筏,用长柄铁耙捞取水面的杂草,铁耙沉入水中时溅起的水花,在晨光里碎成点点银星。

“李伯,都察御史的船再过半个时辰就到了!”河督府的小吏气喘吁吁跑过来,青色官袍下摆沾了不少泥点,“大人让您把疏浚的进度册子再核对一遍,别出岔子。”

李伯应了声,从怀里掏出用油布裹得严实的册子,指尖在“三月初十,清理渭水中段淤泥三千二百担”的字迹上顿了顿。这册子他记了三个多月,每一笔都浸着河工们的汗水。去年夏天渭水决堤的场景还在眼前晃——浑浊的洪水冲垮了堤岸,他眼睁睁看着邻村的土屋像纸糊似的塌在水里,妇人抱着孩子在屋顶哭喊,那声音像刀子似的扎心。如今能跟着官府疏浚河道,守住这一方水土,他心里踏实。

木筏上的王二柱突然喊起来:“李伯!这儿有块大礁石!”李伯站起身,顺着王二柱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木筏旁的水面下,隐约能看到一块黑褐色的礁石轮廓。这礁石卡在河道转弯处,去年汛期时不知撞翻了多少运粮的小船。

“撑稳木筏!把绞盘绳递过去!”李伯朝河工们喊。两个汉子立刻把缠着粗麻绳的绞盘固定在河堤的木桩上,另一头系着铁钩,慢慢往礁石上抛。铁钩勾住礁石的瞬间,木筏上的汉子们齐齐发力,绞盘“嘎吱嘎吱”转起来,河面上的水花越溅越高,礁石终于露出大半,表面还挂着去年船板的碎木片。

“再加把劲!”李伯挽起裤腿,也跳上旁边的小筏子,帮着推礁石。汗水顺着他的额角往下淌,滴在水里,漾开小小的涟漪。等礁石彻底被拖上岸,他才发现手心被麻绳磨出了血泡,可看着河道里通畅的水流,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李伯,您看!那是不是都察御史的船?”小吏指着下游喊道。李伯抬头,只见一艘乌篷船正顺着水流驶来,船头上插着的“察”字旗在风里飘着。他赶紧把册子揣好,整理了一下沾满泥土的短褐,迎了上去。

船靠岸时,一个穿着绯色官袍的人走下来,面容清瘦,眼神却很锐利,正是都察御史张允。张允没先看册子,反而蹲在河堤边,用手挖了一小块土,放在鼻尖闻了闻:“这土夯得密实,看来你们没偷工减料。”

李伯连忙回话:“大人放心,这河堤是咱们百姓的命根子,谁敢糊弄?您看那河道,中段的淤泥清了足有三尺深,礁石也捞了十七块,再过半个月,就能把下游的弯道拓宽了。”

张允顺着李伯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原本狭窄的河道宽了不少,几艘运粮的商船正顺流而下,船工们站在船头,脸上带着笑意,不像去年那样提心吊胆。他点点头,翻开花名册:“去年汛期,渭水沿岸受灾的百姓,有多少参与了疏浚?”

“回大人,有四百二十六户!”李伯的声音高了些,“官府给的口粮足,还说等工程完了,每户能分两亩淤田,大家都愿意干!您看那边的王二柱,去年他家房子被冲了,现在天天第一个上工,说要把河堤守得比自家院墙还结实。”

张允顺着李伯的目光看向王二柱,那汉子正扛着铁耙往木筏上走,黝黑的脸上满是干劲。他合上册子,站起身:“不错。陛下说,治水就是治民,河道通了,百姓的日子才能顺。你们继续加紧,下个月我还来查勘,可别让我失望。”

送走张允,李伯又回到河堤上。日头渐渐升高,河工们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和着水流声,像一首热闹的歌。他望着宽阔的渭水,想起去年冬天官府召集百姓开会的场景——县丞站在土台上,手里拿着图纸,说要把渭水疏浚出“三宽两深”的河道,宽处能容三艘船并行,深处能走大船,还能把洪水引进下游的洼地,改成良田。当时还有人不信,说这么大的工程,猴年马月才能完,可现在看,不过三个多月,河道就变了模样。

“李伯!该吃饭了!”送饭的妇人挑着担子过来,竹筐里装着黄澄澄的粟米饭,还有腌菜和煮豆子。河工们围过来,蹲在河堤上狼吞虎咽。王二柱塞了一大口饭,含糊地说:“李伯,昨天我媳妇去镇上买布,看见商船多了不少,布店老板说,现在运布的船走渭水,比走陆路快了三天,还省了不少运费呢!”

李伯笑着点头:“可不是嘛。前几天我去县城,看见码头边堆了好多南方来的茶叶,掌柜的说,要是往年,这时候茶叶早在路上捂坏了,今年河道通了,船走得快,茶叶新鲜,卖得也贵。”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李伯抬头,看见几个骑着马的人朝这边来,为首的是个穿着绿色官袍的人,是负责水运的漕运使。漕运使下了马,快步走到李伯面前:“李伯,好事!下游的粮商说,下个月要调二十艘大船运粮,从渭水走,直接到咸阳,让你们把河道再清一遍,别耽误了行程。”

“放心!”李伯拍着胸脯,“再过十天,下游的弯道就能拓宽,到时候别说二十艘船,三十艘都能过!”

漕运使笑着拍了拍李伯的肩膀:“好!我就信你。等粮食运到咸阳,陛下说不定还会嘉奖你们呢!”

漕运使走后,河工们更有干劲了。日头偏西时,他们又清出了两担淤泥,还把一段松动的河堤重新夯实。李伯站在河堤上,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渭水在夕阳下泛着金波,远处的村落里升起炊烟,一派安宁的景象。他想起去年汛期时,这里一片狼藉,如今却满是生机,心里不由得生出一股自豪感。

夜里,李伯躺在河堤边的窝棚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告诉他,渭水是秦国的母亲河,可也常给百姓带来灾祸。那时候,官府也组织过疏浚,可总是断断续续,没几年河道又堵了。如今不一样了,陛下重视治水,官府有章程,百姓有干劲,这河道一定能长久通畅。

他摸出怀里的册子,借着油灯的光,在最后一页写下:“三月十二,清淤四百担,加固河堤一丈。渭水渐宽,百姓安乐。”写完,他把册子收好,闭上眼睛,耳边仿佛传来了商船的橹声,还有百姓的笑声。

日子一天天过去,渭水的疏浚工程进展顺利。四月初,下游的弯道拓宽完成,河道里能容三艘大船并行。漕运使带着二十艘运粮船过来时,河工们都站在河堤上看热闹。大船顺着水流缓缓驶过,船工们朝河工们挥手,高声喊着“多谢”,河工们也跟着欢呼,声音在河面上回荡。

五月初,咸阳传来消息,说陛下听说渭水疏浚成功,水运通畅,特意下旨嘉奖河督府,还让把李伯等几个带头的河工召到咸阳,要亲自接见。李伯接到消息时,正在清理最后一段河道的杂草,他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眼眶不由得红了。

去咸阳的那天,河工们都来送他。王二柱把自己编的竹篮塞给李伯:“李伯,到了咸阳,别忘了跟陛下说,咱们还能把渭水治理得更好!”李伯点点头,接过竹篮,心里满是感动。

马车驶离渭水畔时,李伯掀开帘子,望着渐渐远去的河堤和河道,那里有他和同乡们的汗水,有百姓的希望。他知道,这渭水不仅是一条河,更是秦国的血脉,只要河道通畅,秦国就会越来越强,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安稳。

到了咸阳,李伯见到了陛下。陛下穿着玄色龙袍,却没有一点架子,拉着他的手,问了很多关于疏浚的细节。李伯一一回答,说起河工们的干劲,说起商船通行的便利,说起百姓的喜悦,陛下听得频频点头,还说要把渭水疏浚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让所有的河流都能安澜,让所有的百姓都能安乐。

离开咸阳时,陛下赏赐了李伯不少东西,还有一块写着“河安民乐”的匾额。李伯捧着匾额,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这匾额不是给他一个人的,是给所有为疏浚河道付出汗水的河工们的,是给重视治水的官府的,更是给秦国百姓的。

回到渭水畔,李伯把匾额挂在河堤边的窝棚里。河工们围过来看,都很激动。王二柱说:“李伯,有了这匾额,咱们更得好好干,把渭水守好!”李伯点点头,望着宽阔的渭水,望着远处的村落,望着来来往往的商船,心里充满了希望。

这年夏天,秦国下了几场大雨,可渭水却没有像往年那样决堤,只是水位稍稍上涨,很快就退了下去。百姓们站在河堤上,望着平稳的河水,都笑着说:“还是疏浚得好啊!要是往年,咱们又得遭灾了。”

李伯站在河堤上,听着百姓们的夸赞,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河道需要疏浚,还有更多的百姓需要守护。但他相信,只要官府和百姓同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没有治不好的河。

夕阳西下,渭水泛着金波,商船的橹声、百姓的笑声、河工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首属于秦国的安澜之歌。李伯望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渭水安澜的日子,会一直继续下去,秦国的盛世,也会一直继续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