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60集:度量衡推广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60集:度量衡推广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量天下

咸阳宫的铜钟在晨雾中撞响第三声时,李斯捧着一方锦盒踏上丹陛。殿内烛火通明,秦始皇的玄色冕旒垂落,遮住眼底情绪,只余指尖在案上那卷《为吏之道》上轻轻敲击。

“丞相所呈,可是新制的度量衡器?”嬴政的声音不高,却让殿内瞬间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声响。

李斯躬身将锦盒置于案上,缓缓打开:“回陛下,此乃大匠工坊新铸的铜权、铜尺与方升。铜权以十六两为一斤,铜尺以十寸为一尺,方升容粟二万毫升,皆按陛下诏令,取关中旧制为基,参六国之长而定。”

嬴政伸手拿起那枚铜权,入手沉甸甸的,权身刻着的“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三十二字,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他忽然问:“前日朕闻,颍川郡有商贾用旧赵之秤交易,被当地县丞查拿后,竟有人聚众闹事,可有此事?”

李斯心头一紧,忙道:“确有此事。六国虽灭,然度量衡异制已行百年,百姓骤难适应。臣以为,欲推新制,需‘先明法,再惩恶,后教化’。今工坊已铸铜器三万余件,待诏书下发,便分遣博士与工匠,赴各郡督导推行。”

嬴政颔首,将铜权放回锦盒:“传朕诏令,自今日起,凡郡县官府,需于三十日内将旧器尽数收缴熔铸;百姓私藏旧器者,罚布三匹;商贾敢用异制交易者,轻则没入货物,重则黥面为城旦。另,令太史令将新制度量衡刻于石上,立于各郡治所门外,使万民知晓。”

三日后,咸阳城的南门下挤满了人。两名小吏正将一块丈高的青石立起,石上刻着清晰的尺度刻度与量器形制,旁边摆着三排新制的铜器,供百姓观摩。

“这新铜尺比咱家以前用的魏尺短些,往后裁布做衣,可不能再按老法子算了。”一位老妪捏着布尺,在铜尺上反复比对,眉头皱得紧紧的。

旁边卖粟米的张老三凑过来,手里掂着自家的陶升:“俺昨儿去县府换了新方升,你猜咋着?以前用韩升量一升粟,换了新方升,竟多了小半升!往后给客人量米,可得把方升刮平了,不然得赔本。”

人群后,一个穿粗布短打的青年正看得入神,他叫陈默,原是楚国人,去年随父亲迁到咸阳,在城西开了家木工作坊。前日他接了个活,要为郡府打造十张案几,按旧楚尺量好的木料,昨日县吏来查验,说需按新铜尺重算,竟差了三寸。

“这位小哥可是在愁木料的事?”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陈默回头,见是个穿青色官服的人,腰间挂着铜印,正是负责咸阳城度量衡推行的博士叔孙通。

陈默躬身行礼:“小人确有疑惑。按新尺算,先前备好的木料皆短了,若要重做,不仅误了工期,还得赔上不少木料钱。”

叔孙通指着石上的刻度笑道:“小哥莫急。官府早虑及此事,凡三月内承接的工程,若因新制改动,可向县府申请延期,且木料损耗由官府补贴三成。你且去县府登记,自会有人核实。”他顿了顿,又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这是《新制度量衡详解》,里面有木料、布匹、粮食的换算之法,你拿去看看,往后做工便不会出错了。”

陈默接过竹简,心中的焦虑消了大半。他低头看着竹简上“一尺合今铜尺十寸,一寸合十分”的字样,忽然觉得,这看似严苛的新制,倒也藏着几分体恤。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临淄郡,一场风波正悄然酝酿。郡府衙门前,数十名商贾围着新任郡守蒙恬,吵吵嚷嚷。

“郡守大人,俺们做买卖的,用齐秤都用了几十年,如今说换就换,客人不认新秤,生意还怎么做?”卖盐的王掌柜双手叉腰,声音洪亮。

“就是!新铜权比齐权重两钱,俺们卖一斤盐,就得少赚两钱,这日子没法过了!”一个穿绸缎的商人附和道。

蒙恬站在台阶上,面色平静地看着众人:“诸位可知,去年燕地的盐运到临淄,用齐秤称是一百斤,到了邯郸用赵秤称,只剩八十四斤?商贾从中渔利,百姓买盐多花了钱,这公平吗?”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蒙恬接着说:“陛下推行新制,并非为了为难诸位,而是为了让天下度量一统。从今往后,无论你在临淄卖盐,还是去咸阳贩布,用的都是同一种秤、同一种尺,再无换算之扰。官府已令工匠在各市集设立‘公平秤’,凡有客人质疑,可去核验。若诸位肯主动换用新器,官府还会减免本月三成的市税。”

他话音刚落,人群中便有人动了心。王掌柜犹豫片刻,问道:“那旧秤当真要尽数收缴?”

“旧秤可上交官府,按重量兑换铜钱,也可自行熔铸为农具,但绝不可再用于交易。”蒙恬挥了挥手,身后的小吏抬来几个木箱,“这里有新制的铜秤、铜升,诸位今日便可兑换,凡兑换者,还可领取一本《交易核验册》,记录每日交易的度量,日后若有纠纷,可凭册作证。”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最终王掌柜率先走上前:“俺换!俺倒要看看,这新制到底好不好用。”

半个月后,临淄最大的市集里,新制度量衡已随处可见。王掌柜用新铜秤称盐,每称一次,都让客人亲自看秤星,客人放心,他的生意竟比以前好了不少。有一次,一个从咸阳来的商人买盐,见他用的是新秤,笑着说:“俺在咸阳买盐也是这个秤,不用换算,真是方便!”王掌柜听了,心里竟生出几分自豪。

而在咸阳的大匠工坊里,陈默正拿着新铜尺,仔细丈量着木料。他承接的郡府案几订单已顺利完工,县吏查验时,用新铜尺一一比对,尺寸分毫不差。县吏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手艺好,又懂新制,往后郡府的木工活,怕是要常找你了。”

陈默咧嘴一笑,目光落在工坊墙角的新方升上。那方升是他特意从县府换来的,每次称木料的重量,他都会用方升量出相应的粟米,反复比对,生怕出错。如今,他不仅能熟练运用新制,还教会了工坊里的三个徒弟,连隔壁卖布的李婶,遇到换算难题,也会来问他。

这日傍晚,陈默收工回家,路过南门,见那方刻着新制的青石前,仍有不少人在围观。一个孩童拉着父亲的手,指着石上的刻度问:“爹,为啥要用新尺新秤呀?”

父亲蹲下身,指着石上“皆明壹之”四个字,轻声道:“因为咱们如今都是秦国人了,用一样的尺、一样的秤,买卖才公平,国家才安稳。你看,往后你去临淄买糖,去邯郸买笔,用的都是咱们咸阳的秤,多方便。”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去摸石上的刻度,指尖划过冰凉的石头,仿佛触碰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个月后,李斯向秦始皇奏报,天下各郡已基本完成新制度量衡的推行,旧器收缴率达九成以上,市集交易纠纷减少了七成,关中至巴蜀的粮道运输,因度量统一,效率提高了三成。

嬴政坐在御花园的凉亭里,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蜀郡的奏疏。奏疏中说,因新制推行,蜀郡的都江堰修缮工程进展顺利,工匠按新尺丈量河道,按新权调配石料,比原定工期提前了一个月。

“丞相看,”嬴政将奏疏递给李斯,嘴角难得露出一丝笑意,“这度量衡一统,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天下治理。百姓知度量之准,便信官府之公;商贾无换算之扰,便愿互通有无;工匠按标准做工,便保工程之固。如此,天下方能真正一统。”

李斯躬身道:“陛下圣明。今工坊仍在铸造新器,待来年春耕前,必能让天下百姓,人人皆用新制,户户皆知法度。”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咸阳宫的琉璃瓦上,也洒在远处市集里那一个个崭新的铜权、铜尺与方升上。这些冰冷的铜器,承载着一个王朝的意志,正悄然改变着天下的模样,将“统一”二字,深深镌刻在每一个秦人的生活里,也镌刻在华夏大地的血脉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